野渡:我的世界观
第1页/共1页
野渡:我的世界观
我的世界观很简单,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很简单就是工农当家作主。与我立场相同的,即是同志。别的有可能是战友,但不是同志。反对工农当家作主的,就是我的敌人。
我是工农的一份子。我也是精英中的一员。写这么多笔记,也算是有点能力的。机会到了,也可以挣一根骨头的。但这已不是我的立场。我的立场就是工农当家作主。我会用我所有的智慧与勇气及能力,与我的立场保持一至。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打破的。没有什么反不能造的。没有什么命不能革的。知与行要合一。假东西就是知与行不合一。尤其是无产阶级精英,大都是知与行不合一。知只是他们的幌子,是忽悠人民的幻相。主席将这个幻相破了,于是都痛苦了。都恨主席了。现在战友们共同努力,又破了金字塔组织体系这个真身,于是仇恨了。不戒兄的反精英,刺到他们的灵魂了,脏东西全冒出来了。道理,真理都是简单的东西。但私心造幻相。好像很丰富。只不过是一个个的屁。不戒兄的带刀侍卫比喻很合适的。无产阶级精英大多都是想做带刀侍卫。咱也想过。但咱造自己的反。不想当了。工农人人带刀,自己侍卫,最好。我也带刀,自己侍卫。精英想来做领导咱就喊:别忘了以前的教训。咱就喊。想举着主席的旗,来忽悠人民,咱还是要喊,那是假旗。真旗在每个工农自己手里。想个办法组织起来,就是主席的大旗。老办法不行的。金字塔已用无数的鲜血证明了,是不行的。金字塔结构高度坚决要降为零。没有办法想办法。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办法总会有的。
以前阿Q要革命的时候,假洋鬼子是不允许的。阿Q不同意革命者做领导。革命者就说你是无政府主义者。反无产阶级精英就是一把直指无产阶级精英们的心的一把刀。最锋利的刀。一直要刺下去。直到变成无产阶级精英们的心魔。无产阶级精英就是假洋鬼子。
那可不只是以前的事。而是现在的事。工农阶级就是无数想革命的阿Q。假洋鬼子就是那些无产阶级精英。假洋鬼子要做人民代表的。要做官的。你小康兄就是这样的假洋鬼子。要学张宏良代表人民的。要做官的。工农阶级肯定会革命的。但这次不许假洋鬼子革命。假洋鬼子如想革命,我们就要喊的,天天喊,让工农阶级看清你们,将你们踢出革命的队伍。然后工农阶级会改造你们的。把你们改造成普通的工农一员,就如主席在文革中所做的。
个人看法,不欢迎交流。你不是我的战友。你差不多算是我的敌人。敌人之间只有战斗的。
你不必去我博客发贴。我会删的。明人不做暗事。我要做就明说。你可以将我所发在你处的贴子删掉。对不是战友,而是敌人的人,我都会明说的。旗帜鲜明。
阶级斗争是大的阶级划分法,而对无产阶级精英的斗争,则是在吸取第一次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的一种努力,这是对实践经验的一种总结。我们需要结合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包括成功与失败,尤其是失败,对阶级斗争及其它无产阶级学说进行重新梳理与界定,并进行细分。个人认为,不戒兄坚持的反精英说,是对阶级斗争学说的一次细分。或另一种表达。不戒兄对这个问题有表述。嘿嘿。个人认为,都好。在此问题的界定上,本人无特殊爱好与看法。
无产阶级精英有个共同的特点:总是要做领导的。别的都是修饰。去掉修饰。花花的东西不看的。
个人主义就是精英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就是封建主义。一家人。表达方法不一样。
无产阶级必须是集体主义。但要解决好集体问题。主席已经完成了意识方面的构建。没有完成物质方面的构建。但他用实践论告诉了我们方向。这二个一个都不能丢。但原则还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有能动作用。
禅的方法很好的。禅讲直接说出你的心底话,不要绕圈子。直指人心。有话就讲,有屁就放。无产阶级革命者,讲旗帜鲜明。基本立场,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虽然----但是。屁话。
书读猛了会傻掉。在实践中慢慢读较好。读了忘掉更好。读书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立场。交流也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场。是不可能用文字的批判转变的。只有通过组织体系,只有通过专政才能达到此目的。这是唯物的态度。劝人多读书的,基本是坏人。
工人阶级将他们挥过来的书撕掉。
我是工农的一份子。我也是精英中的一员。写这么多笔记,也算是有点能力的。机会到了,也可以挣一根骨头的。但这已不是我的立场。我的立场就是工农当家作主。我会用我所有的智慧与勇气及能力,与我的立场保持一至。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打破的。没有什么反不能造的。没有什么命不能革的。知与行要合一。假东西就是知与行不合一。尤其是无产阶级精英,大都是知与行不合一。知只是他们的幌子,是忽悠人民的幻相。主席将这个幻相破了,于是都痛苦了。都恨主席了。现在战友们共同努力,又破了金字塔组织体系这个真身,于是仇恨了。不戒兄的反精英,刺到他们的灵魂了,脏东西全冒出来了。道理,真理都是简单的东西。但私心造幻相。好像很丰富。只不过是一个个的屁。不戒兄的带刀侍卫比喻很合适的。无产阶级精英大多都是想做带刀侍卫。咱也想过。但咱造自己的反。不想当了。工农人人带刀,自己侍卫,最好。我也带刀,自己侍卫。精英想来做领导咱就喊:别忘了以前的教训。咱就喊。想举着主席的旗,来忽悠人民,咱还是要喊,那是假旗。真旗在每个工农自己手里。想个办法组织起来,就是主席的大旗。老办法不行的。金字塔已用无数的鲜血证明了,是不行的。金字塔结构高度坚决要降为零。没有办法想办法。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办法总会有的。
以前阿Q要革命的时候,假洋鬼子是不允许的。阿Q不同意革命者做领导。革命者就说你是无政府主义者。反无产阶级精英就是一把直指无产阶级精英们的心的一把刀。最锋利的刀。一直要刺下去。直到变成无产阶级精英们的心魔。无产阶级精英就是假洋鬼子。
那可不只是以前的事。而是现在的事。工农阶级就是无数想革命的阿Q。假洋鬼子就是那些无产阶级精英。假洋鬼子要做人民代表的。要做官的。你小康兄就是这样的假洋鬼子。要学张宏良代表人民的。要做官的。工农阶级肯定会革命的。但这次不许假洋鬼子革命。假洋鬼子如想革命,我们就要喊的,天天喊,让工农阶级看清你们,将你们踢出革命的队伍。然后工农阶级会改造你们的。把你们改造成普通的工农一员,就如主席在文革中所做的。
个人看法,不欢迎交流。你不是我的战友。你差不多算是我的敌人。敌人之间只有战斗的。
你不必去我博客发贴。我会删的。明人不做暗事。我要做就明说。你可以将我所发在你处的贴子删掉。对不是战友,而是敌人的人,我都会明说的。旗帜鲜明。
阶级斗争是大的阶级划分法,而对无产阶级精英的斗争,则是在吸取第一次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的一种努力,这是对实践经验的一种总结。我们需要结合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包括成功与失败,尤其是失败,对阶级斗争及其它无产阶级学说进行重新梳理与界定,并进行细分。个人认为,不戒兄坚持的反精英说,是对阶级斗争学说的一次细分。或另一种表达。不戒兄对这个问题有表述。嘿嘿。个人认为,都好。在此问题的界定上,本人无特殊爱好与看法。
无产阶级精英有个共同的特点:总是要做领导的。别的都是修饰。去掉修饰。花花的东西不看的。
个人主义就是精英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就是封建主义。一家人。表达方法不一样。
无产阶级必须是集体主义。但要解决好集体问题。主席已经完成了意识方面的构建。没有完成物质方面的构建。但他用实践论告诉了我们方向。这二个一个都不能丢。但原则还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有能动作用。
禅的方法很好的。禅讲直接说出你的心底话,不要绕圈子。直指人心。有话就讲,有屁就放。无产阶级革命者,讲旗帜鲜明。基本立场,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虽然----但是。屁话。
书读猛了会傻掉。在实践中慢慢读较好。读了忘掉更好。读书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立场。交流也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场。是不可能用文字的批判转变的。只有通过组织体系,只有通过专政才能达到此目的。这是唯物的态度。劝人多读书的,基本是坏人。
工人阶级将他们挥过来的书撕掉。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及探索(一)我的世界观,方法及对像
由于有了世界范围的,第一次以工农阶级为主体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及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全方位的建设实践,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以工农为主体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已出现了结果,即已基本失败这一事实,以及从马列毛主义的普通原理与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由各国在马列主义指导下所建立的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历史事实,使得我们可以更多地从历史经验与实践所形成的历史事实及结果,去重新思考关于以工农阶级为主体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这是完全不同于马克思及列宁他们在1918年以前,只能从资产阶级及封建阶级的社会实践,作为研究对像及理论依据,以研究并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这是两个有着本质区别的时期。
在第一个时期内,由于只能从资产阶级及封建阶级的社会实践,作为研究对像及理论依据,研究并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将来。这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这一能动作用的结果是失败的,这一事实证明,以马列毛思想为主体所指导的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有着根本性的错误。
虽然无数的革命家及革命理论家,大多都是从唯物辩证法,这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出发,从社会实践出发研究、思考得出他们的理论,并以此来指导他们的社会实践,即建立以工农为主体的无产阶级的国家及社会,即他们在理论上总结出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及共产主义社会。但是他们所凭借的,形成他们的理论的依据依然是旧时代的社会实践。这个旧时代即是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所领导的世界的社会实践。也由此决定了他们的理论必然具有其阶段性及片面性。
虽然后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得到了***思想为主体的指导,但***思想并未能改变,由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已充份发展了的无产阶级革命,已经形成的必然趋势,即是走向失败的必然趋势。这是唯物辩证法这一无产阶级的基本理论所告诉我们的。这同样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的。
在世界性的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历程中,以马列毛思想为主体所指导的第一次世界性的新型组织体系所形成的革命力量,与各种其它思想所指导的其它组织体系所形成的社会力量,主体是资本主义组织体系及思想所形成的社会力量,互为矛盾,相互斗争,相互转化,形成了自1918年以来的人类社会的主要历史。用传统的说法,这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斗争形成的人类历史。同时也是以马列毛思想为主体所指导的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从新生、成长到失败的历史。同时也是以资本民主为主体的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并初步战胜以马列毛思想所领导的无产阶级的历史。
这是历史事实,否认这样的历史事实的人,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而是历史虚无主义者。这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是唯物与唯心的区别,代表各自的阶级利益。世上本无善恶好坏之分。分别的只是阶级立场。有了阶级立场,然后才有善恶好坏之分。即对本阶级是善的,好的,还是坏的,恶的。“只要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诸如此类的说法,是片面的。不是辩证的。
我们现在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探索真理,有了与马列毛时代所从未有过的革命实践所形成的历史,尤其是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基本失败的现实,作为依据。这是我们与马列毛有着根本区别的地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实践,及其形成的历史,我们才有可能反思与回顾,并对此曾经的革命实践不断地进行总结,并对马列毛思想,依据其革命实践,进行批判,进行扬弃。也才有可能找出其中正确的,能有益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部份,扬弃其中被革命实践证明是错误的部份,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有害的部分,以作为新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帮助。发生无产阶级新的世界范围内的革命,是必然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种研究与反思过程的基本方法,不再是过去所谓无产阶级政权国家中,特别是后期所常见的,领袖的话即是真理的方法,而是作为可探讨,可批判,可扬弃的方法。即是人人都可思考,人人都可批判,批错了也没罪的方法。个人认为,批对了也没功,只不过做了自己应该,与能够做的事。是件平常事。只要是正确的,就不会怕批判。谎言万遍成真理,是唯心主义的。
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我相信真理在实践基础上越辩越明。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没有实践作为基础,以及否认历史真实,只会陷入诡辩。这是唯心主义的说法。我批判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倒谁。正确的是打不倒的。不正确的已经被打倒,不需要我再来上一下。我们批判马列毛的目的,是为了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与真理的距离更短一点,而不是将马列毛的旗帜作为自己错误与目的的遮羞布。这样只是钻在马列毛的胯下,这样与真理,与工农阶级只会距离越来越远。真理是有阶级性的,我这里所写的真理,是指无产阶级的真理。
依据世界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及基本失败的历史,对以马列毛思想所指导的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及实践进行反思、批判与探索,个人认为,必须要有一个基点,一个出发点。“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句话看似正确,缺点是无法以实践证明。这种无法以理论证明的所谓真理,其实就是谬论。但没有一个基点,一个出发点,所有的理论最大的可能是虚幻的。由这些理论指导的实践结果,历史上已证明都是唯心主义的。历史上有无数这样的理论与研究。
我的反思、批判与探索的理论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当然我这样做,并不是要求别人这样做。我这样做是我个人的权利。别人不这样做,同样是他的权利。我支持他。我同样支持他反对我。当然我也会反对他。这即是我的权利,也是他的权利。这是我对“敌人”二字的基本态度。而作为阶级的一员,我必然会加入到本阶级的阵营中,与作为普通一员对敌对阶级进行斗争。这是基本问题,也是平常的问题。当然我更希望有人发现更好的,更适用的理论,以指导其实践,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我只是没有这个能力,故还用唯物辩证法。
而用唯物辩证法作为我反思、批判与探索的理论基础,及世界观,是由我的立场所决定的。我的立场是实现工农阶级真正当家作主。由此立场可以看出,我的立场是从“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氏族社会解体以來) 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剝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是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践的较充份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这一论证过程主要体现于《资本论》中,而马克思实现这一论证过程的支点,即是唯物辩证法及历史唯物主义。而马克思的这一论证结果,即是我的立场产生的原因。它反映了我的真实情况,以及真实需求。因此,唯物辩证法同样也是我反思、批判与探索的理论基础。
由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践进行较充份的研究,而得出的“阶级斗争”理论,同样也是第一次世界范围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指导思想。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对抗。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及封建阶级的对抗。其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即是我反思、批判与探索的物质对像,以及作出个人判断的物质基础。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历史,是物质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因为我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离开了物质,我不会讨论问题。也不会讨论高于物质的问题。别人如何反思、批判与探索,与我无关。他有他的自由与权力。相互之间的关系及转换,将由阶级斗争来实现。
这是我对自己前一段时间,自己学习与思考过程的一个小小梳理。作这样的梳理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的反思、批判及探索,更好的进行下去。以普通一兵的基本立场,将阶级斗争继续下去。这只是开始。
由于有了世界范围的,第一次以工农阶级为主体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及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全方位的建设实践,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以工农为主体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已出现了结果,即已基本失败这一事实,以及从马列毛主义的普通原理与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由各国在马列主义指导下所建立的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历史事实,使得我们可以更多地从历史经验与实践所形成的历史事实及结果,去重新思考关于以工农阶级为主体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这是完全不同于马克思及列宁他们在1918年以前,只能从资产阶级及封建阶级的社会实践,作为研究对像及理论依据,以研究并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这是两个有着本质区别的时期。
在第一个时期内,由于只能从资产阶级及封建阶级的社会实践,作为研究对像及理论依据,研究并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将来。这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这一能动作用的结果是失败的,这一事实证明,以马列毛思想为主体所指导的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有着根本性的错误。
虽然无数的革命家及革命理论家,大多都是从唯物辩证法,这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出发,从社会实践出发研究、思考得出他们的理论,并以此来指导他们的社会实践,即建立以工农为主体的无产阶级的国家及社会,即他们在理论上总结出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及共产主义社会。但是他们所凭借的,形成他们的理论的依据依然是旧时代的社会实践。这个旧时代即是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所领导的世界的社会实践。也由此决定了他们的理论必然具有其阶段性及片面性。
虽然后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得到了***思想为主体的指导,但***思想并未能改变,由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已充份发展了的无产阶级革命,已经形成的必然趋势,即是走向失败的必然趋势。这是唯物辩证法这一无产阶级的基本理论所告诉我们的。这同样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的。
在世界性的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历程中,以马列毛思想为主体所指导的第一次世界性的新型组织体系所形成的革命力量,与各种其它思想所指导的其它组织体系所形成的社会力量,主体是资本主义组织体系及思想所形成的社会力量,互为矛盾,相互斗争,相互转化,形成了自1918年以来的人类社会的主要历史。用传统的说法,这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斗争形成的人类历史。同时也是以马列毛思想为主体所指导的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从新生、成长到失败的历史。同时也是以资本民主为主体的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并初步战胜以马列毛思想所领导的无产阶级的历史。
这是历史事实,否认这样的历史事实的人,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而是历史虚无主义者。这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是唯物与唯心的区别,代表各自的阶级利益。世上本无善恶好坏之分。分别的只是阶级立场。有了阶级立场,然后才有善恶好坏之分。即对本阶级是善的,好的,还是坏的,恶的。“只要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诸如此类的说法,是片面的。不是辩证的。
我们现在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探索真理,有了与马列毛时代所从未有过的革命实践所形成的历史,尤其是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基本失败的现实,作为依据。这是我们与马列毛有着根本区别的地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实践,及其形成的历史,我们才有可能反思与回顾,并对此曾经的革命实践不断地进行总结,并对马列毛思想,依据其革命实践,进行批判,进行扬弃。也才有可能找出其中正确的,能有益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部份,扬弃其中被革命实践证明是错误的部份,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有害的部分,以作为新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帮助。发生无产阶级新的世界范围内的革命,是必然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种研究与反思过程的基本方法,不再是过去所谓无产阶级政权国家中,特别是后期所常见的,领袖的话即是真理的方法,而是作为可探讨,可批判,可扬弃的方法。即是人人都可思考,人人都可批判,批错了也没罪的方法。个人认为,批对了也没功,只不过做了自己应该,与能够做的事。是件平常事。只要是正确的,就不会怕批判。谎言万遍成真理,是唯心主义的。
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我相信真理在实践基础上越辩越明。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没有实践作为基础,以及否认历史真实,只会陷入诡辩。这是唯心主义的说法。我批判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倒谁。正确的是打不倒的。不正确的已经被打倒,不需要我再来上一下。我们批判马列毛的目的,是为了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与真理的距离更短一点,而不是将马列毛的旗帜作为自己错误与目的的遮羞布。这样只是钻在马列毛的胯下,这样与真理,与工农阶级只会距离越来越远。真理是有阶级性的,我这里所写的真理,是指无产阶级的真理。
依据世界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及基本失败的历史,对以马列毛思想所指导的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及实践进行反思、批判与探索,个人认为,必须要有一个基点,一个出发点。“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句话看似正确,缺点是无法以实践证明。这种无法以理论证明的所谓真理,其实就是谬论。但没有一个基点,一个出发点,所有的理论最大的可能是虚幻的。由这些理论指导的实践结果,历史上已证明都是唯心主义的。历史上有无数这样的理论与研究。
我的反思、批判与探索的理论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当然我这样做,并不是要求别人这样做。我这样做是我个人的权利。别人不这样做,同样是他的权利。我支持他。我同样支持他反对我。当然我也会反对他。这即是我的权利,也是他的权利。这是我对“敌人”二字的基本态度。而作为阶级的一员,我必然会加入到本阶级的阵营中,与作为普通一员对敌对阶级进行斗争。这是基本问题,也是平常的问题。当然我更希望有人发现更好的,更适用的理论,以指导其实践,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我只是没有这个能力,故还用唯物辩证法。
而用唯物辩证法作为我反思、批判与探索的理论基础,及世界观,是由我的立场所决定的。我的立场是实现工农阶级真正当家作主。由此立场可以看出,我的立场是从“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氏族社会解体以來) 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剝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是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践的较充份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这一论证过程主要体现于《资本论》中,而马克思实现这一论证过程的支点,即是唯物辩证法及历史唯物主义。而马克思的这一论证结果,即是我的立场产生的原因。它反映了我的真实情况,以及真实需求。因此,唯物辩证法同样也是我反思、批判与探索的理论基础。
由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践进行较充份的研究,而得出的“阶级斗争”理论,同样也是第一次世界范围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指导思想。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对抗。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及封建阶级的对抗。其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即是我反思、批判与探索的物质对像,以及作出个人判断的物质基础。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历史,是物质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因为我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离开了物质,我不会讨论问题。也不会讨论高于物质的问题。别人如何反思、批判与探索,与我无关。他有他的自由与权力。相互之间的关系及转换,将由阶级斗争来实现。
这是我对自己前一段时间,自己学习与思考过程的一个小小梳理。作这样的梳理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的反思、批判及探索,更好的进行下去。以普通一兵的基本立场,将阶级斗争继续下去。这只是开始。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及探索(二)世界观,列宁,***之一
“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
这是毛老师的话。毛老师是辩证法高手,这一点否认的人很多,赞同的也很多。我是赞同者之一。这句话,就是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
我为什么总喜欢提到毛老师。学习呗。不懂就学呗。前面的笔记中,我称他为主席。现在我觉得称他为毛老师更好。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与别人无关。我青年时期喜欢读毛选,是喜欢其中的军事文章。少年轻狂,喜欢打打杀杀的东西。其军事文章中,那种机智灵活,而又实事求事的精神,令我心醉神迷。向往之。
我一直是不知道,那种机智灵活,实质即是辩证法。实事求是,就是唯物主义。社会在变化。从我青年岁月时起,社会上就开始流传关于毛老师的“秽史”。我这里是用“秽史”本义:歪曲历史本来面目的史书。我对这些不感兴趣。我不怎么反驳。原因很简单,是不感兴趣。别人怎么说是他的事,他自己负责。我也不是***思想者,不是毛派,不需要我维护什么。那个时候我是这样想的。
近一年来,想法有所转变。历程有一点点复杂,如果是青年时代,估计够自己受的。毕竟已步入了中年,各方面与青年时代都有所不同了。就如将“主席”这个称呼,转为毛老师这个称呼。青年时代估计困难较大,转弯半径估计很大,现在就一个晚上的时间。想过了就转了,没什么特别的。
近年来转为向毛老师学习,研究政治问题,也是与无数的中国人一样,被忽悠了,然后回头。对自己似乎是件大事。放在这个时期,无数人中看,也只是普通事一件。一开始也是很激动的。被忽悠了心情总是不爽的。完全是普通人的感情。说话很激动,做事很激动,写笔记也很激动。是情绪化的表现。普通人的感情。也无所谓好不好。咱本普通工人一个。即不老师也不先生。
为什么我会向毛老师学习,想想根本原因还是两个人基本立场相近,甚至是相同。基本立场相同的就是同志。这是我对同志一词的理解。别人怎么理解,是别人的事。也就是说,我与毛老师是同志。也就是说我不是毛派。
也是在向战友们学习的过程中,我越来越确认自己的基本立场的。基本立场决定自己的世界观。因为世界观很多。各种宗教是,各种学派是,生活基本常识也是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只是其中一种。有了基本立场,你才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自己的世界观。
咱天看到不戒兄《曾经告别老右,现在告别老左》一文。嘿嘿。说老实话,也许就在几天前,我还认为自己是个“毛派”的。现在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派。我只能说,我的基本立场是工农真正当家作主,我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我认为马列毛是我的老师,向他们学习。也向众网友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对我而言,是大话。我不是个好弟子,学不精,思不勤,知与行往往不能合一。但喜欢学习与思考,能不能学到,与思考出什么,则不是我所能决定的了。这也是自知之明。
说毛老师与我立场相近,是有其一生的革命实践及思想作为证据的。最能体现其这种立场的,即是WG。他号召人民,踢开党委闹革命。连党委都可以踢开,还有什么不可以踢开的?向毛老师学习。
毛老师最相信人民。很多人是这样讲的。这样讲的人,大多认为自己是“毛派”。虽然人民很伟大,但是现在的人民是愚昧的。孔庆东的逻辑即是此逻辑。很多“毛派”的逻辑都是这样的逻辑。孔庆东还说这是鲁迅说的。因为是鲁迅说的,所以他也这样说。鲁迅的话很值钱,很帅,很酷,很牛B的。鲁迅说了,就成了正确了。
可能这后面还隐着一句,毛老师说鲁迅如何如何了。毛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啊。毛老师的话真的就是一句顶一万句啊。只要是毛老师说的,就是真理啊。莫名其妙。
孔庆东倒没有说自己是毛派,他说自己是人民派。呵呵。人民愚昧的人民派。或者简称人民愚昧派。
毛老师革命、工作、学习了一辈子,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多了去了,留下的文字也多了去了。全是正确的?一贯如此?二十岁讲的话,就是七十岁讲的话?孔庆东之类的毛派,怎么忘了毛老师所说的踢开党委闹革命?
这还是个立场问题。他们的立场很简单,是要做官的,是要代表人民的。这其实不是毛老师的思想,而是列宁的思想。说到列宁的时候我会多说一些。还是先说毛老师。
打开毛选第一卷,看目录。第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二篇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个大标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我手边的这套毛选,第一卷末页,有一段这样的话:根据1952年7月第1版重排本。可见第一卷的文章篇目,是52年定下的。因之也可以认为,即使到了1952年,此书仍是毛老师的基本看法。后面好像还一直未改。那我也就可以根据这本书,选文的特点,略略读一读毛老师的这个基本看法。当然别人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法。我写的只是个人意见,与臭味相投者交流。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内容很多,其实可以归为一句话,阶级斗争。常听到的一句话,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于马列主义,毛老师认为阶级斗争是首要问题。用他这篇文章中的话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孔庆东以及“鸟有”的“毛派”是不谈阶级斗争的。但他们说自己是“毛派”。他们说是就是吧。咱也堵不住他们的嘴。他们也有权这样说。
毛老师是一九二六年三月写的这篇文章。难道在完成此文之前,他没有写过别的文章?就我知道多了去了。那他为什么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一篇?精心策划的“阴谋家”。嘿嘿。搞什么都有深意。弄点简单的好不?
第二篇文章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鲁迅好像有好几篇文章,写什么“香汗”、“臭汗”的。我也借鲁迅这根高枝。学习毛老师这篇文章,我闻到了一股汗臭味。还不是戴鸭舌帽,穿背带裤的工人身上的汗臭味。而是最土得掉渣,最让人不屑的老农身上才有的,极低等,最让人看不起的农民身上才有的汗臭味。这样的人,在鲁迅笔下有个形象,中年闰土。这是那个中年闰土身上发出的汗臭味。对中年闰土,鲁迅是不屑的。孔庆东大概也是不屑的。但我认识。他就是我父亲。也是我。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
咳咳。这段文字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一段“农民问题的严重性”中的一段文字。几万万农民,也就是鲁迅笔下的,几万万闰土。“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毛老师这句话,大概很伤人心的。不但是伤1927年时的人心,也伤现在的人心。当然也有办法,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总可以吧。你奈我何?我是毛派我怕谁?
第二段,“组织起来”。第三段,“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毛老师,你这是无政府主义唉。1927年你还年轻,还不懂事,说说这样的话,也就算了,到了1951年你都主席了,还说这样的话?还让这样的无政府主义排在第二的位置?难怪有那么多人说你老了就糊涂了,犯了错误。看来1951年你就老了。不,是1927年你就老了。一切权力归农会!我说一切权力归工人自治团。前提相同,组织起来,打倒各类资本集团。毛老师,在这一点上,毛派基本是反对你的。
下回你写清楚了,谁将谁“组织起来”好不。我找了半天,没找着。年轻时候写着高兴忘了,也就算了。到老了,都主席了,在编书时,难道都不会做个修订?还是贵人多忘事?最少加个注嘛!
第四段“糟得很”和“好得很”。农民(少年、中年、老年闰土)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乡里消息传到城里来,城里的绅士(鲁迅、孔庆东、多数毛派)立刻大哗。------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
毛老师的意见:你必定觉到一种从来未有的痛快。无数万成群的奴隶——农民,在那里打翻他们的吃人的仇敌。农民的举动,完全是对的,他们的举动好得很!“好得很”。
所以我说毛老师整个就是一个中年闰土,老了就是老年闰土。境界不是不高,而太低。孔庆东说人民愚昧。所以要代表。张宏良“宁死也要代表他们的”。闰土不会自己代表自己,要张宏良与孔庆东代表的。原因就是闰土愚昧。
后面毛老师摆事实、讲道理。有兴趣的,可以再读读,闻闻闰土身上的汗臭味。毛老师是个喜欢摆事实、讲道理的人。做老师的嘛。但事实与道理,都是有立场的。是有阶级性的。我的理解,毛老师的摆事实、讲道理是说给同志与闰土们听的。对于其它人,毛老师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在这篇文章中,毛老师的立场就是闰土的立场,就是中年、老年闰土的立场。加了一个组织,农会。并且基本是自发成立的农会。文中有数字:仅湖南约有一千万农会会员。当时中共党员才几个,再加上***员,总共才几个?忙不过来的。还加了一根枪杆子。
话不多说,闻闻味道就好。毛老师的立场与毛派的立场是完全不同的。毛派认为毛老师很愚昧的。个人看法。
“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
这是毛老师的话。毛老师是辩证法高手,这一点否认的人很多,赞同的也很多。我是赞同者之一。这句话,就是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
我为什么总喜欢提到毛老师。学习呗。不懂就学呗。前面的笔记中,我称他为主席。现在我觉得称他为毛老师更好。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与别人无关。我青年时期喜欢读毛选,是喜欢其中的军事文章。少年轻狂,喜欢打打杀杀的东西。其军事文章中,那种机智灵活,而又实事求事的精神,令我心醉神迷。向往之。
我一直是不知道,那种机智灵活,实质即是辩证法。实事求是,就是唯物主义。社会在变化。从我青年岁月时起,社会上就开始流传关于毛老师的“秽史”。我这里是用“秽史”本义:歪曲历史本来面目的史书。我对这些不感兴趣。我不怎么反驳。原因很简单,是不感兴趣。别人怎么说是他的事,他自己负责。我也不是***思想者,不是毛派,不需要我维护什么。那个时候我是这样想的。
近一年来,想法有所转变。历程有一点点复杂,如果是青年时代,估计够自己受的。毕竟已步入了中年,各方面与青年时代都有所不同了。就如将“主席”这个称呼,转为毛老师这个称呼。青年时代估计困难较大,转弯半径估计很大,现在就一个晚上的时间。想过了就转了,没什么特别的。
近年来转为向毛老师学习,研究政治问题,也是与无数的中国人一样,被忽悠了,然后回头。对自己似乎是件大事。放在这个时期,无数人中看,也只是普通事一件。一开始也是很激动的。被忽悠了心情总是不爽的。完全是普通人的感情。说话很激动,做事很激动,写笔记也很激动。是情绪化的表现。普通人的感情。也无所谓好不好。咱本普通工人一个。即不老师也不先生。
为什么我会向毛老师学习,想想根本原因还是两个人基本立场相近,甚至是相同。基本立场相同的就是同志。这是我对同志一词的理解。别人怎么理解,是别人的事。也就是说,我与毛老师是同志。也就是说我不是毛派。
也是在向战友们学习的过程中,我越来越确认自己的基本立场的。基本立场决定自己的世界观。因为世界观很多。各种宗教是,各种学派是,生活基本常识也是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只是其中一种。有了基本立场,你才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自己的世界观。
咱天看到不戒兄《曾经告别老右,现在告别老左》一文。嘿嘿。说老实话,也许就在几天前,我还认为自己是个“毛派”的。现在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派。我只能说,我的基本立场是工农真正当家作主,我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我认为马列毛是我的老师,向他们学习。也向众网友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对我而言,是大话。我不是个好弟子,学不精,思不勤,知与行往往不能合一。但喜欢学习与思考,能不能学到,与思考出什么,则不是我所能决定的了。这也是自知之明。
说毛老师与我立场相近,是有其一生的革命实践及思想作为证据的。最能体现其这种立场的,即是WG。他号召人民,踢开党委闹革命。连党委都可以踢开,还有什么不可以踢开的?向毛老师学习。
毛老师最相信人民。很多人是这样讲的。这样讲的人,大多认为自己是“毛派”。虽然人民很伟大,但是现在的人民是愚昧的。孔庆东的逻辑即是此逻辑。很多“毛派”的逻辑都是这样的逻辑。孔庆东还说这是鲁迅说的。因为是鲁迅说的,所以他也这样说。鲁迅的话很值钱,很帅,很酷,很牛B的。鲁迅说了,就成了正确了。
可能这后面还隐着一句,毛老师说鲁迅如何如何了。毛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啊。毛老师的话真的就是一句顶一万句啊。只要是毛老师说的,就是真理啊。莫名其妙。
孔庆东倒没有说自己是毛派,他说自己是人民派。呵呵。人民愚昧的人民派。或者简称人民愚昧派。
毛老师革命、工作、学习了一辈子,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多了去了,留下的文字也多了去了。全是正确的?一贯如此?二十岁讲的话,就是七十岁讲的话?孔庆东之类的毛派,怎么忘了毛老师所说的踢开党委闹革命?
这还是个立场问题。他们的立场很简单,是要做官的,是要代表人民的。这其实不是毛老师的思想,而是列宁的思想。说到列宁的时候我会多说一些。还是先说毛老师。
打开毛选第一卷,看目录。第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二篇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个大标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我手边的这套毛选,第一卷末页,有一段这样的话:根据1952年7月第1版重排本。可见第一卷的文章篇目,是52年定下的。因之也可以认为,即使到了1952年,此书仍是毛老师的基本看法。后面好像还一直未改。那我也就可以根据这本书,选文的特点,略略读一读毛老师的这个基本看法。当然别人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法。我写的只是个人意见,与臭味相投者交流。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内容很多,其实可以归为一句话,阶级斗争。常听到的一句话,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于马列主义,毛老师认为阶级斗争是首要问题。用他这篇文章中的话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孔庆东以及“鸟有”的“毛派”是不谈阶级斗争的。但他们说自己是“毛派”。他们说是就是吧。咱也堵不住他们的嘴。他们也有权这样说。
毛老师是一九二六年三月写的这篇文章。难道在完成此文之前,他没有写过别的文章?就我知道多了去了。那他为什么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一篇?精心策划的“阴谋家”。嘿嘿。搞什么都有深意。弄点简单的好不?
第二篇文章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鲁迅好像有好几篇文章,写什么“香汗”、“臭汗”的。我也借鲁迅这根高枝。学习毛老师这篇文章,我闻到了一股汗臭味。还不是戴鸭舌帽,穿背带裤的工人身上的汗臭味。而是最土得掉渣,最让人不屑的老农身上才有的,极低等,最让人看不起的农民身上才有的汗臭味。这样的人,在鲁迅笔下有个形象,中年闰土。这是那个中年闰土身上发出的汗臭味。对中年闰土,鲁迅是不屑的。孔庆东大概也是不屑的。但我认识。他就是我父亲。也是我。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
咳咳。这段文字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一段“农民问题的严重性”中的一段文字。几万万农民,也就是鲁迅笔下的,几万万闰土。“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毛老师这句话,大概很伤人心的。不但是伤1927年时的人心,也伤现在的人心。当然也有办法,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总可以吧。你奈我何?我是毛派我怕谁?
第二段,“组织起来”。第三段,“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毛老师,你这是无政府主义唉。1927年你还年轻,还不懂事,说说这样的话,也就算了,到了1951年你都主席了,还说这样的话?还让这样的无政府主义排在第二的位置?难怪有那么多人说你老了就糊涂了,犯了错误。看来1951年你就老了。不,是1927年你就老了。一切权力归农会!我说一切权力归工人自治团。前提相同,组织起来,打倒各类资本集团。毛老师,在这一点上,毛派基本是反对你的。
下回你写清楚了,谁将谁“组织起来”好不。我找了半天,没找着。年轻时候写着高兴忘了,也就算了。到老了,都主席了,在编书时,难道都不会做个修订?还是贵人多忘事?最少加个注嘛!
第四段“糟得很”和“好得很”。农民(少年、中年、老年闰土)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乡里消息传到城里来,城里的绅士(鲁迅、孔庆东、多数毛派)立刻大哗。------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
毛老师的意见:你必定觉到一种从来未有的痛快。无数万成群的奴隶——农民,在那里打翻他们的吃人的仇敌。农民的举动,完全是对的,他们的举动好得很!“好得很”。
所以我说毛老师整个就是一个中年闰土,老了就是老年闰土。境界不是不高,而太低。孔庆东说人民愚昧。所以要代表。张宏良“宁死也要代表他们的”。闰土不会自己代表自己,要张宏良与孔庆东代表的。原因就是闰土愚昧。
后面毛老师摆事实、讲道理。有兴趣的,可以再读读,闻闻闰土身上的汗臭味。毛老师是个喜欢摆事实、讲道理的人。做老师的嘛。但事实与道理,都是有立场的。是有阶级性的。我的理解,毛老师的摆事实、讲道理是说给同志与闰土们听的。对于其它人,毛老师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在这篇文章中,毛老师的立场就是闰土的立场,就是中年、老年闰土的立场。加了一个组织,农会。并且基本是自发成立的农会。文中有数字:仅湖南约有一千万农会会员。当时中共党员才几个,再加上***员,总共才几个?忙不过来的。还加了一根枪杆子。
话不多说,闻闻味道就好。毛老师的立场与毛派的立场是完全不同的。毛派认为毛老师很愚昧的。个人看法。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及探索(三)世界观,列宁,***之二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毛老师的重要思想之一。说说也奇怪啊,这样简单的东西,居然也是毛老师的重要思想之一。我真是想不通。以前要饭的,也要带根棍子的。原因很简单,打狗。也就是说要饭的,也是知道用武器的。之所以只带棍子,不带杆枪,那只是因为他只能找到棍子,不能找到枪。如果找枪像找棍子一样方便,并带在身上走路,合理合法的话,我想要饭的绝对会扔了那根棍,背上那杆枪,要饭的。
看过《水浒》的大都知道,英雄好汉出门,尤其是出远门,总是要带上一样东西,或哨棒,或朴刀,李逵是带双斧,鲁达方便铲,武松戒刀,林冲军中人,带长枪,长枪上挑一个酒胡芦。有钱就带点,没钱路上找。
李闯王手中玩的是“花马剑”。这“花马剑”换到1927年,就是一杆汉阳造,或者一把德国镜面盒子。如果李闯王手中玩的是德国镜面盒子,那高桂英手中的定然也是。高桂英的那把还定是新的。因为新的可当镜子用。战时打仗,不战时当镜子用,梳装打扮,英姿飒爽美娇娘。
看来大家都知道“枪杆子里而出政权”的。那怎么变成毛老师的重要思想之一了呢?毛老师遇上读书人了。读书人的习惯,老师是如何说的。然后就中了秀才、举人了,就中了进士了。然后就说,长官是如何说的。这是他们的生命线。
1927年,长官说了,要听***的。给的一个解释是,现在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还没到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呢。那咱们就不应该有武装。成天拿着杆枪到处晃,人家***会有意见的。长官即是苏联。中国革命一直是有长官的。这个长官就是苏联。
毛老师乡下人,闰土,知道腰里没个家伙,不硬。跟读书人吵,做了少数派。《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1927年3月完成的,里面有大量篇幅讨论枪杆子。直到1927年7月12日,中央才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指示,中央改组,陈独秀停职。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五人组成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7月15日,汪精卫“分共”。此时的中央才想起来枪。这想起枪来,还是领导有旨了。
没有上级命令,读书人是不会想到枪的。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就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如何伟大,如何崇高。意思很简单,即是如此伟大、崇高的东西,咱想不到是不奇怪的。这就是读书人的逻辑。奴才的逻辑。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中国人说说合适。带有中国特色。特色猪们开心了。苏联的说法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或者说:炮筒子里面出政权。这就是苏联的说法。人家炮多,咱这里枪都不多。情况不一样,说法也就不一样。意思是一个意思。
与要饭的一个水平。不论是毛老师,还是列宁。在这个问题上,一个水平。
下面开始说说上级家里的事。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媳妇总是难做的。婆也都是媳妇熬成的。要说到上级,就有个总上级。总上级就是马克思了。马克思除了写了那些书外,还是讲阶级斗争的,还是讲工农阶级专政的。
问一个问题,马克思有没有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或“炮筒子里面出政权”?答案是没提。《***宣言》里,提到了“消灭私有制”,但没说怎么消灭。
于是读书人的花样,就显现出来了。不要以为就中国读书人的花样多,全世界读书人的花样都多。就是不会简单的,基本的,普通的。就是不会连叫花子都会的。为什么?
恩格斯,名人吧。1895年恩格斯逝世前不久,在为马克思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重版所写的“导言”中,他还声明,社会民主党的成长“是自发地发生的,经常不断地发生的,不可抑制地发生的,并且是安然自在地发生的,正如自然界中发生的某种过程一样”。
我不描述了,有兴趣的,就仔细回读两遍。下面引的还是这篇文章中的:
“我们在现在就已能指望拥有225万选民。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在本世纪末(19世纪—译者注)就能夺得社会中等阶层的大部分,小资产阶级和小农,发展成为国内的一个决定力量,其他一切势力不管愿意与否,都得向它低头。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毫不停手地促使这种力量增长到超出政府统治制度所能支配的范围,不是要把这个日益增强的突击队在前哨战中消灭掉,而是要把它好好地保存到决战的那一天。只有一种手段才能把德国社会主义战斗力量的不断增长过程暂时阻止住,甚至使它在一个时期内倒退———这就是使它跟军队发生大规模冲突,像1871年那样在巴黎流血。这终究也会被征服的。要把一个人数以数百万计的政党从地面上消灭是不可能的,即使用欧洲和美洲所有的连发枪都是做不到的。但是这会阻碍正常的发展进程,我们临到危急关头时也许就会没有突击队,决定性的搏战就会延迟、拖远并且要求付出更大的牺牲。”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源头。参加议会斗争。一直斗到现在。斗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欧洲。如果不是十月革命,如果不是中国革命,他们屁都不是。
这不是一两个人的想法。一长溜名人。写出的书都是一摞摞的。用马驮,累死马。用驴驮,累死驴。说来说去,有些方面,水平不如一要饭的。
“要把一个人数以数百万计的政党从地面上消灭是不可能的”。
过了几十年,希特勒论证了这一命题。再几年,蒋介石先生论证了这一命题。读书读傻掉了。
以前看电影电视,延安窑洞里经常挂着四、五个头像。全是大小胡子。不得了。小时候,更是不敢想,这几个大胡子如何如何。现在放到太阳下面,晒晒,看看清楚。也就有点造反精神的读书人。有高明的地方。也有不高明的地方。不高明的地方,连个要饭的都不如。
如果不是列宁玩炮筒子,毛老师玩枪杆子,也就一堆落灰的书。
马克思没有错,恩格斯也没有错。他们做他们的研究,写他们的书,有他们的立场,有他们的发现。按他们的思想与理想,组建党。也有他们的没有发现。都没有错。很正常的事。问题是就有那么许多人,为了打鬼,借助钟馗。将他们这些正常的人,装扮成钟馗的样子,吓唬人。明明是个好好的人,却被扮成鬼。钟馗也是鬼。是个大鬼。
都什么东西。
列宁不鸟恩格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你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你有脑子,我也不是傻子。你说如何如何,老子偏要操刀上。列宁产生并坚持这个想法的时候,他是个普通人。正常人。与要饭的同一水平。
但我与列宁不是一个立场。至少与十月革命前的列宁不是同一个立场。十月革命前,列宁是要领导工人阶级的。十月革命前,列宁不认为工人阶级是最革命的,最团结的,最有战斗力的。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因为他的文章太罗索无法引原文,有兴趣,可以直接,对照中文译本,阅读比较。):
1,如果放任自流,无产阶级将不可避免地追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不可能自己创造的独立的思想体系,
3,人们经常谈论自发性,但工人运动的自发的发展,恰恰导致运动受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
不多列了。反正都是工人阶级的缺点。他眼睛特亮,看得最深刻。缺点全被他看出来了。基于上述原因,于是列宁就得出结论:党应该在民主主义革命中对一切被剥削阶级担负起领导的作用。
我不说列宁如何错误,我只说立场问题,态度问题。毛老师的态度是什么?好得很!整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没见毛老师用一个字指责农民运动。而列宁呢?与孔庆东以及无数的毛派一样,说工人阶级如何如何有问题,如何如何不觉醒。总之是愚昧的,要被领导的。说实在的,领导你,还是看得起你。
也由此可以从态度上,从立场上,列宁在《怎么办?》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党,实质上就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压根不是。他的指导思想即是工人阶级是愚蠢的。工人阶级在其运动进程中,是不可能创造独立的思想体系的。也就是说,列宁所创立的思想体系,不是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这不是我说的。是列宁自己说的。
问一个小问题:难道中国的农民阶级还比俄罗斯的工人阶级还具有革命性?
还有一个小问题,研究马列的都知道,现代世界存在着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到底是哪个阶级的思想?请问列宁在写《怎么办?》时,属于哪个阶级?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还是小资产阶级?或者说,无产阶级应该由非无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天生就是贱!不被人领导还真没法混了。
中国现在的毛派,不要认错祖宗。列宁才是你们的祖宗。列宁才是你们的上级。与毛老师无关。虽说乡里乡亲的,也不要乱认。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毛老师的重要思想之一。说说也奇怪啊,这样简单的东西,居然也是毛老师的重要思想之一。我真是想不通。以前要饭的,也要带根棍子的。原因很简单,打狗。也就是说要饭的,也是知道用武器的。之所以只带棍子,不带杆枪,那只是因为他只能找到棍子,不能找到枪。如果找枪像找棍子一样方便,并带在身上走路,合理合法的话,我想要饭的绝对会扔了那根棍,背上那杆枪,要饭的。
看过《水浒》的大都知道,英雄好汉出门,尤其是出远门,总是要带上一样东西,或哨棒,或朴刀,李逵是带双斧,鲁达方便铲,武松戒刀,林冲军中人,带长枪,长枪上挑一个酒胡芦。有钱就带点,没钱路上找。
李闯王手中玩的是“花马剑”。这“花马剑”换到1927年,就是一杆汉阳造,或者一把德国镜面盒子。如果李闯王手中玩的是德国镜面盒子,那高桂英手中的定然也是。高桂英的那把还定是新的。因为新的可当镜子用。战时打仗,不战时当镜子用,梳装打扮,英姿飒爽美娇娘。
看来大家都知道“枪杆子里而出政权”的。那怎么变成毛老师的重要思想之一了呢?毛老师遇上读书人了。读书人的习惯,老师是如何说的。然后就中了秀才、举人了,就中了进士了。然后就说,长官是如何说的。这是他们的生命线。
1927年,长官说了,要听***的。给的一个解释是,现在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还没到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呢。那咱们就不应该有武装。成天拿着杆枪到处晃,人家***会有意见的。长官即是苏联。中国革命一直是有长官的。这个长官就是苏联。
毛老师乡下人,闰土,知道腰里没个家伙,不硬。跟读书人吵,做了少数派。《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1927年3月完成的,里面有大量篇幅讨论枪杆子。直到1927年7月12日,中央才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指示,中央改组,陈独秀停职。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五人组成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7月15日,汪精卫“分共”。此时的中央才想起来枪。这想起枪来,还是领导有旨了。
没有上级命令,读书人是不会想到枪的。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就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如何伟大,如何崇高。意思很简单,即是如此伟大、崇高的东西,咱想不到是不奇怪的。这就是读书人的逻辑。奴才的逻辑。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中国人说说合适。带有中国特色。特色猪们开心了。苏联的说法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或者说:炮筒子里面出政权。这就是苏联的说法。人家炮多,咱这里枪都不多。情况不一样,说法也就不一样。意思是一个意思。
与要饭的一个水平。不论是毛老师,还是列宁。在这个问题上,一个水平。
下面开始说说上级家里的事。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媳妇总是难做的。婆也都是媳妇熬成的。要说到上级,就有个总上级。总上级就是马克思了。马克思除了写了那些书外,还是讲阶级斗争的,还是讲工农阶级专政的。
问一个问题,马克思有没有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或“炮筒子里面出政权”?答案是没提。《***宣言》里,提到了“消灭私有制”,但没说怎么消灭。
于是读书人的花样,就显现出来了。不要以为就中国读书人的花样多,全世界读书人的花样都多。就是不会简单的,基本的,普通的。就是不会连叫花子都会的。为什么?
恩格斯,名人吧。1895年恩格斯逝世前不久,在为马克思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重版所写的“导言”中,他还声明,社会民主党的成长“是自发地发生的,经常不断地发生的,不可抑制地发生的,并且是安然自在地发生的,正如自然界中发生的某种过程一样”。
我不描述了,有兴趣的,就仔细回读两遍。下面引的还是这篇文章中的:
“我们在现在就已能指望拥有225万选民。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在本世纪末(19世纪—译者注)就能夺得社会中等阶层的大部分,小资产阶级和小农,发展成为国内的一个决定力量,其他一切势力不管愿意与否,都得向它低头。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毫不停手地促使这种力量增长到超出政府统治制度所能支配的范围,不是要把这个日益增强的突击队在前哨战中消灭掉,而是要把它好好地保存到决战的那一天。只有一种手段才能把德国社会主义战斗力量的不断增长过程暂时阻止住,甚至使它在一个时期内倒退———这就是使它跟军队发生大规模冲突,像1871年那样在巴黎流血。这终究也会被征服的。要把一个人数以数百万计的政党从地面上消灭是不可能的,即使用欧洲和美洲所有的连发枪都是做不到的。但是这会阻碍正常的发展进程,我们临到危急关头时也许就会没有突击队,决定性的搏战就会延迟、拖远并且要求付出更大的牺牲。”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源头。参加议会斗争。一直斗到现在。斗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欧洲。如果不是十月革命,如果不是中国革命,他们屁都不是。
这不是一两个人的想法。一长溜名人。写出的书都是一摞摞的。用马驮,累死马。用驴驮,累死驴。说来说去,有些方面,水平不如一要饭的。
“要把一个人数以数百万计的政党从地面上消灭是不可能的”。
过了几十年,希特勒论证了这一命题。再几年,蒋介石先生论证了这一命题。读书读傻掉了。
以前看电影电视,延安窑洞里经常挂着四、五个头像。全是大小胡子。不得了。小时候,更是不敢想,这几个大胡子如何如何。现在放到太阳下面,晒晒,看看清楚。也就有点造反精神的读书人。有高明的地方。也有不高明的地方。不高明的地方,连个要饭的都不如。
如果不是列宁玩炮筒子,毛老师玩枪杆子,也就一堆落灰的书。
马克思没有错,恩格斯也没有错。他们做他们的研究,写他们的书,有他们的立场,有他们的发现。按他们的思想与理想,组建党。也有他们的没有发现。都没有错。很正常的事。问题是就有那么许多人,为了打鬼,借助钟馗。将他们这些正常的人,装扮成钟馗的样子,吓唬人。明明是个好好的人,却被扮成鬼。钟馗也是鬼。是个大鬼。
都什么东西。
列宁不鸟恩格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你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你有脑子,我也不是傻子。你说如何如何,老子偏要操刀上。列宁产生并坚持这个想法的时候,他是个普通人。正常人。与要饭的同一水平。
但我与列宁不是一个立场。至少与十月革命前的列宁不是同一个立场。十月革命前,列宁是要领导工人阶级的。十月革命前,列宁不认为工人阶级是最革命的,最团结的,最有战斗力的。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因为他的文章太罗索无法引原文,有兴趣,可以直接,对照中文译本,阅读比较。):
1,如果放任自流,无产阶级将不可避免地追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不可能自己创造的独立的思想体系,
3,人们经常谈论自发性,但工人运动的自发的发展,恰恰导致运动受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
不多列了。反正都是工人阶级的缺点。他眼睛特亮,看得最深刻。缺点全被他看出来了。基于上述原因,于是列宁就得出结论:党应该在民主主义革命中对一切被剥削阶级担负起领导的作用。
我不说列宁如何错误,我只说立场问题,态度问题。毛老师的态度是什么?好得很!整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没见毛老师用一个字指责农民运动。而列宁呢?与孔庆东以及无数的毛派一样,说工人阶级如何如何有问题,如何如何不觉醒。总之是愚昧的,要被领导的。说实在的,领导你,还是看得起你。
也由此可以从态度上,从立场上,列宁在《怎么办?》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党,实质上就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压根不是。他的指导思想即是工人阶级是愚蠢的。工人阶级在其运动进程中,是不可能创造独立的思想体系的。也就是说,列宁所创立的思想体系,不是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这不是我说的。是列宁自己说的。
问一个小问题:难道中国的农民阶级还比俄罗斯的工人阶级还具有革命性?
还有一个小问题,研究马列的都知道,现代世界存在着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到底是哪个阶级的思想?请问列宁在写《怎么办?》时,属于哪个阶级?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还是小资产阶级?或者说,无产阶级应该由非无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天生就是贱!不被人领导还真没法混了。
中国现在的毛派,不要认错祖宗。列宁才是你们的祖宗。列宁才是你们的上级。与毛老师无关。虽说乡里乡亲的,也不要乱认。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及探索(四) 苏维埃
苏维埃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我前段时间写了一篇笔记《重建苏维埃》。原名是《重建苏联》。后来不戒兄留言说:“文中的苏联二字改为苏维埃更加贴切。”我的回复是:“这样更准确。也不违隐蔽原则。好。”
从这样的对话中,第一,可以看出同志之间的友谊,一个直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一个基于事实,接受正确的意见。第二,读者可能有一种感觉,这两个人对“苏维埃”这个词的意思,都是了然于胸的。
事实并不是这样。不戒兄那里的情况,我不知道。我自己这里的情况,我是清楚的。那个对话中,我的依据是直觉,而不是理性。此后的时间里,这个词便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小小印记。在阅读与思考中,便对这个词有了一些敏感度。也正是在此情况下,苏维埃这个词的本义,于我渐渐浮现了出来。
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应该说是这个我所生长的新中国的前身。但在我接受的学校教育中,没有一个词条,是对“苏维埃”本义的解释。奇怪么?还真奇怪。
按着这种现实作推理,较合理的解释,即是我接受学校教育时期的中国,与“苏维埃”已没有关系。这现像里面的实质是阶级性的,体现着阶级斗争。
1,苏维埃(俄文:сове́т 的译音),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因为俄国1905年革命时出现过一种由罢工工人作为罢工委员会组织起来的代表会议,简称“苏维埃”。
2,苏维埃本是俄文совет(soviet)的音译,意思是代表会议。起源于1905年俄国革命,当时是一种工人和士兵的直接民主形式,其代表可以随时选举并随时更换,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
此二条释文是从百度检索到的。不久前,我在写《反对斯大林》一文,用百度检索“托洛茨基”词条,并作了引用,并对其中部份内容予以确认。一新浪网友如此留言:
“这些结论是炎黄春秋考证出来的。
76后,翻案成风。斯大林逐渐罪大恶极了,托洛斯基逐渐成为真正的马列主义者了。
同样情况一定会落到毛主席身上。别看现在很多人都披着毛主席外衣,其实是最仇视毛主席的。”
此网友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是对文化是有阶级性的再次解读。但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具有阶级性的解读中,从自己的立场,与阶级出发,对这些解读,进行再次解读。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
在阶级社会,各种思想与文化,其社会学方向的运用,都是有阶级性的。人类社会自脱离了原始社会,至今从未进入过无阶级的社会,所以直到现在为止,差不多所有的思想与文化的社会学方向的运用,都是有阶级性的。
就马列毛思想而言,即使是马列毛著作本身,也不能完全解读,马列毛思想所指导的社会实践,以及这种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历史。而这种解读也会随着对马列毛思想的不断发展,而产生新的解读。
引经据典,所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的。刻舟求剑,是对这种方法的一种描述。即使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也可以有无产阶级立场的解读。这样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辩证唯物主义是活泼泼的,它随着人类的实践,会不断发展。如果不是这样,那必定会被淘汰。
就“苏维埃”词条而言,百度对这个词条的整个描述,也许是漏洞很多的,也可能是炎黄春秋考证出来的,未必是对“苏维埃”一词的真实反映。但我要问,哪个词条会是对某一事件的真实反映?这样看待问题的,就是忽略了阶级性这一重要原则。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解读,总是以怀疑与否定为主的。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解读,同样如是。
而无产阶级的思想与方法本身,也因为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对原有的解读与肯定,也会发生变化。否则就是机械唯物的,更可能是唯心的。
也即人人都可基于自己的立场,对马列毛思想进行解读,进行自己的解读。没有绝对权威,只有自己的选择。只有阶级的选择。
我取百度关于“苏维埃”一词的解读,是从我的立场出发,即是从工农阶级真正当家作主,这一立场出发,对这个词条进行解读的。离开了这个立场,我不解读任何与社会文化相关的东西。我的解读,只是我的解读,并不是工农阶级的解读。我只是希望,自己的解读,对工农阶级而言,有一点点参考价值。
此词条中的“代表会议”、 “工人和士兵的直接民主形式”、“ 代表可以随时选举并随时更换”,个人以为,很重要。至于是否“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倒不是很重要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是“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而它本身又是对工农阶级很好,很重要,难道我们会因为其不“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而将其抛弃?
拉虎皮,扯大旗式的思维方式,对工农阶级而言,是应该抛弃的思维方式。因为它是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反工农阶级的。
再次,因为美欧资产阶级成天将“民主”挂在嘴上,难道工农阶级就要反“民主”?这是荒谬的逻辑。工农阶级应该做的,是揭示美欧资产阶级的民主,是资本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是为了实现对工农阶级,更好的剥削与压迫。应该揭示资产阶级的民主,实质即是对无产阶级的专政。
工农阶级应该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从自己当家作主的立场出发,找到自己的民主方式,与民主思想。应该建立自己的民主组织与政权,对资产阶级及其它压迫与剥削工农阶级的阶级,实行无产阶级的专政。
而我从百度的这个“苏维埃”词条中,找到了世界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工农阶级最初的思想与组织模式的一种解读,而我对这一解读的选择,即是我的再解读。也从世界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发展轨迹,是与“苏维埃”原始精神,背道而驰的。
在这种背道而驰的历史轨迹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世界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必然性。也可以看出背离“苏维埃”原始精神,而产生的所谓的无产阶级思想与制度,是反“苏维埃”的。也即那些所谓的无产阶级思想与制度,是反无产阶级的,反工农阶级的。那些所谓的无产阶级思想与制度,是压迫与剥削无产阶级的。
背离“苏维埃”原始精神,而产生的所谓的无产阶级思想与制度,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制度。
以上那些思考,是思考了问题的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由此而产生,另一方面的思考:
“苏维埃”原始精神为什么会被,资产阶级思想与制度所击败?
以“苏维埃”为基本名称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解体完蛋,这一铁的事实,又能带给我们以怎样的经验与教训?
现在很多所谓的“毛派”,实质是列宁派,是斯大林派,更有甚者,还动不动就说“清洗”、“大清洗”,以为如此说,以为持如此的主张,工农阶级即会望风景从,追随其后,完成他们“毛派”的大业。
如果他们能成功,我绝对会祝贺他们。我要说的是这些所谓的“毛派”,低估了工农阶级的智力与能力。低估了工农阶级从无数谎言中,发现真相的能力。也即真正愚蠢者,一定是那些自以为是者,而不是相反。
也即如果工农阶级真的愚蠢,那么按照列宁主义与斯大林主义建立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就不会解体完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解体完蛋的根本原因是工农阶级抛弃了它。
因为工农阶级是智慧的,坚定的,不会被谎言所迷惑的,任你说得天花乱坠,工农阶级始终会,而且能够在现实中发现真相。谎言所能欺谝的,只是资产阶级自己。压迫与剥削,无数血淋淋的现实,每一天都在擦亮工农阶级的眼睛。因为工农阶级是压迫与剥削的直接承受者,就是那些血淋淋的现实中的,血淋淋者。
我们批判列宁主义,批判斯大林主义,就是为了还原,真正的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擦去历史的迷雾,找到属于工农阶级自己的真相,与真理。而不是为其它阶级服务的。更不是为什么派服务的,即使它的名字叫“毛派”。
也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回答,“苏维埃”原始精神为什么会被,资产阶级思想与制度所击败,这一问题,即“苏维埃”原始精神与组成结构中,肯定存在着对工农阶级而言是不合理的,会被资产阶级所利用的因素。
从“内因与外因”,这对相互矛盾的关系中,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如果“苏维埃”原始精神与组成结构中,不存在被资产阶级这个外因,所利用并击败的内因,那么以“苏维埃”原始精神组成的各种组织及政权,就不会被资产阶级的精神与组织结构所渗透,并最终取代、消灭“苏维埃”原始精神及组织结构。
我们反思、批判与探索,即是要将“苏维埃”原始精神及组织结构中,属于资产阶级的部分清除出去,使之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的“苏维埃”。以重建“苏维埃”。
苏维埃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我前段时间写了一篇笔记《重建苏维埃》。原名是《重建苏联》。后来不戒兄留言说:“文中的苏联二字改为苏维埃更加贴切。”我的回复是:“这样更准确。也不违隐蔽原则。好。”
从这样的对话中,第一,可以看出同志之间的友谊,一个直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一个基于事实,接受正确的意见。第二,读者可能有一种感觉,这两个人对“苏维埃”这个词的意思,都是了然于胸的。
事实并不是这样。不戒兄那里的情况,我不知道。我自己这里的情况,我是清楚的。那个对话中,我的依据是直觉,而不是理性。此后的时间里,这个词便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小小印记。在阅读与思考中,便对这个词有了一些敏感度。也正是在此情况下,苏维埃这个词的本义,于我渐渐浮现了出来。
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应该说是这个我所生长的新中国的前身。但在我接受的学校教育中,没有一个词条,是对“苏维埃”本义的解释。奇怪么?还真奇怪。
按着这种现实作推理,较合理的解释,即是我接受学校教育时期的中国,与“苏维埃”已没有关系。这现像里面的实质是阶级性的,体现着阶级斗争。
1,苏维埃(俄文:сове́т 的译音),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因为俄国1905年革命时出现过一种由罢工工人作为罢工委员会组织起来的代表会议,简称“苏维埃”。
2,苏维埃本是俄文совет(soviet)的音译,意思是代表会议。起源于1905年俄国革命,当时是一种工人和士兵的直接民主形式,其代表可以随时选举并随时更换,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
此二条释文是从百度检索到的。不久前,我在写《反对斯大林》一文,用百度检索“托洛茨基”词条,并作了引用,并对其中部份内容予以确认。一新浪网友如此留言:
“这些结论是炎黄春秋考证出来的。
76后,翻案成风。斯大林逐渐罪大恶极了,托洛斯基逐渐成为真正的马列主义者了。
同样情况一定会落到毛主席身上。别看现在很多人都披着毛主席外衣,其实是最仇视毛主席的。”
此网友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是对文化是有阶级性的再次解读。但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具有阶级性的解读中,从自己的立场,与阶级出发,对这些解读,进行再次解读。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
在阶级社会,各种思想与文化,其社会学方向的运用,都是有阶级性的。人类社会自脱离了原始社会,至今从未进入过无阶级的社会,所以直到现在为止,差不多所有的思想与文化的社会学方向的运用,都是有阶级性的。
就马列毛思想而言,即使是马列毛著作本身,也不能完全解读,马列毛思想所指导的社会实践,以及这种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历史。而这种解读也会随着对马列毛思想的不断发展,而产生新的解读。
引经据典,所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的。刻舟求剑,是对这种方法的一种描述。即使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也可以有无产阶级立场的解读。这样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辩证唯物主义是活泼泼的,它随着人类的实践,会不断发展。如果不是这样,那必定会被淘汰。
就“苏维埃”词条而言,百度对这个词条的整个描述,也许是漏洞很多的,也可能是炎黄春秋考证出来的,未必是对“苏维埃”一词的真实反映。但我要问,哪个词条会是对某一事件的真实反映?这样看待问题的,就是忽略了阶级性这一重要原则。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解读,总是以怀疑与否定为主的。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解读,同样如是。
而无产阶级的思想与方法本身,也因为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对原有的解读与肯定,也会发生变化。否则就是机械唯物的,更可能是唯心的。
也即人人都可基于自己的立场,对马列毛思想进行解读,进行自己的解读。没有绝对权威,只有自己的选择。只有阶级的选择。
我取百度关于“苏维埃”一词的解读,是从我的立场出发,即是从工农阶级真正当家作主,这一立场出发,对这个词条进行解读的。离开了这个立场,我不解读任何与社会文化相关的东西。我的解读,只是我的解读,并不是工农阶级的解读。我只是希望,自己的解读,对工农阶级而言,有一点点参考价值。
此词条中的“代表会议”、 “工人和士兵的直接民主形式”、“ 代表可以随时选举并随时更换”,个人以为,很重要。至于是否“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倒不是很重要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是“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而它本身又是对工农阶级很好,很重要,难道我们会因为其不“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而将其抛弃?
拉虎皮,扯大旗式的思维方式,对工农阶级而言,是应该抛弃的思维方式。因为它是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反工农阶级的。
再次,因为美欧资产阶级成天将“民主”挂在嘴上,难道工农阶级就要反“民主”?这是荒谬的逻辑。工农阶级应该做的,是揭示美欧资产阶级的民主,是资本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是为了实现对工农阶级,更好的剥削与压迫。应该揭示资产阶级的民主,实质即是对无产阶级的专政。
工农阶级应该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从自己当家作主的立场出发,找到自己的民主方式,与民主思想。应该建立自己的民主组织与政权,对资产阶级及其它压迫与剥削工农阶级的阶级,实行无产阶级的专政。
而我从百度的这个“苏维埃”词条中,找到了世界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工农阶级最初的思想与组织模式的一种解读,而我对这一解读的选择,即是我的再解读。也从世界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发展轨迹,是与“苏维埃”原始精神,背道而驰的。
在这种背道而驰的历史轨迹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世界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必然性。也可以看出背离“苏维埃”原始精神,而产生的所谓的无产阶级思想与制度,是反“苏维埃”的。也即那些所谓的无产阶级思想与制度,是反无产阶级的,反工农阶级的。那些所谓的无产阶级思想与制度,是压迫与剥削无产阶级的。
背离“苏维埃”原始精神,而产生的所谓的无产阶级思想与制度,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制度。
以上那些思考,是思考了问题的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由此而产生,另一方面的思考:
“苏维埃”原始精神为什么会被,资产阶级思想与制度所击败?
以“苏维埃”为基本名称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解体完蛋,这一铁的事实,又能带给我们以怎样的经验与教训?
现在很多所谓的“毛派”,实质是列宁派,是斯大林派,更有甚者,还动不动就说“清洗”、“大清洗”,以为如此说,以为持如此的主张,工农阶级即会望风景从,追随其后,完成他们“毛派”的大业。
如果他们能成功,我绝对会祝贺他们。我要说的是这些所谓的“毛派”,低估了工农阶级的智力与能力。低估了工农阶级从无数谎言中,发现真相的能力。也即真正愚蠢者,一定是那些自以为是者,而不是相反。
也即如果工农阶级真的愚蠢,那么按照列宁主义与斯大林主义建立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就不会解体完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解体完蛋的根本原因是工农阶级抛弃了它。
因为工农阶级是智慧的,坚定的,不会被谎言所迷惑的,任你说得天花乱坠,工农阶级始终会,而且能够在现实中发现真相。谎言所能欺谝的,只是资产阶级自己。压迫与剥削,无数血淋淋的现实,每一天都在擦亮工农阶级的眼睛。因为工农阶级是压迫与剥削的直接承受者,就是那些血淋淋的现实中的,血淋淋者。
我们批判列宁主义,批判斯大林主义,就是为了还原,真正的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擦去历史的迷雾,找到属于工农阶级自己的真相,与真理。而不是为其它阶级服务的。更不是为什么派服务的,即使它的名字叫“毛派”。
也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回答,“苏维埃”原始精神为什么会被,资产阶级思想与制度所击败,这一问题,即“苏维埃”原始精神与组成结构中,肯定存在着对工农阶级而言是不合理的,会被资产阶级所利用的因素。
从“内因与外因”,这对相互矛盾的关系中,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如果“苏维埃”原始精神与组成结构中,不存在被资产阶级这个外因,所利用并击败的内因,那么以“苏维埃”原始精神组成的各种组织及政权,就不会被资产阶级的精神与组织结构所渗透,并最终取代、消灭“苏维埃”原始精神及组织结构。
我们反思、批判与探索,即是要将“苏维埃”原始精神及组织结构中,属于资产阶级的部分清除出去,使之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的“苏维埃”。以重建“苏维埃”。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五)列宁 托洛茨基 ***
列宁的《怎么办?》,是一本值得批判的书。
如果将列宁放在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导师,这个神座上,那是无法讨论问题的。关于这一点,毛老师有多次论述这一命题。我也完全可以将毛老师的这些言语,引用到我的笔记中。但我不喜欢这样做。
拉虎皮、扯大旗,是极不健康与卫生的文风。是刻舟求剑最好的一种注解。是官僚主义、极权主义及偶像崇拜的外在表现。是无主见与不自信的表现。应该看医生。自己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主张,直接说好了。
难道你的一个正确想法,一个正确主张,会因为不是列宁,不是毛老师所说过,就会因之不正确?反之亦然。
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内,早就应该反对偶像崇拜,反对真理教,反对伟大,反对无限。早就应该如此。现在开始这样做,是“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它就是认识错误,与改正错误的勇气。
如果列宁,如果毛老师不愿与咱,在田间地头,在隆隆的机器声中,以一普通农友工友的态度,与咱谈心、交流,甚至对骂,那咱就不鸟他,不鸟他们。神座前面,咱是不会去的。谁爱去,谁去。
他们将马列毛的书当《圣经》读,是他们的自由。我将《圣经》当普通书读,也将马列毛的书当普通书读,是我的自由。在我眼中,它们都是好书。也只是好书。
“工联主义”,这是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对孟什维克党及欧洲马列主义党的概括。什么主义、什么思想,开始只是对某种社会现像的理论描述,后来却变成了大棍子、大帽子,专门用来对付政敌与持不同政见者,何其的可悲,可笑。也何其的可恶。
当时俄罗斯“工联主义”主要斗争方向是经济方面,在与资本家的斗争中,争取提高工资、缩短工时以及改善劳动条件。
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不久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为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两个派别时。托洛茨基是孟什维克成员。列宁自然是布尔什么维克成员。
孟什维克主要斗争方向是经济方面,组织工人与资本家作斗争,争取提高工资、缩短工时以及改善劳动条件。布尔什维克则是以建立一个职业革命家组织的先进党,领导工人阶级,夺取政权。
这两个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出来的党,所谓的区别,就这个区别,所谓的矛盾,就这个矛盾。分成了两个党。一吵吵了几十年,直至布尔什维克党将孟什维克党消灭掉为止。
站在现在,我们回望历史,原来的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你死我活的斗争,也可以有别样的解释,也可以窥见一些文字与历史之外的隐秘。而做到这一点,完全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只需要现代常识即可。
用现在的眼光看,孟什维克与布尔什维克的斗争,都是社会主义斗争运动的组成部分。孟什维克的斗争,在当时更为现实,起到了组织工人,锻炼工人,并在斗争中壮大领导力量的作用。
布尔什维克的斗争,在当时是很难实行的,因为它没有社会基础,没有工人阶级有组织后,形成的巨大力量的保证,是不可能实现其目标的。
后来孟什维克在十五年的努力后,在极大地将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并有能力夺取政权后,仍坚持原来的“经济主义”,则必然被历史所淘汰。而布尔什维克在孟什维克十几年艰苦工作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用“炮筒子”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他们所认为的无产阶级国家。
这其实只是个两步走的问题。孟什维克在1903年至1917都是主体上是正确的,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在1918年布尔什维克取得了胜利。
站在现在的时空,回望历史,我们再读《怎么办?》的第三节“工联主义的政治与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就会有种独特的味道。有兴趣的自己读,没兴趣的就不读。都好的。引来引去,又长又臭,没意思。牛不喝水强按头,作用是反的。当心顶你一跟头。
简述之,列宁不是一贯正确的。托洛茨基也不是一贯错误的。两个时空相比较,现在我的战友“心在左边跳”兄与“不戒”兄,以及其它很多人,都要比列宁与托洛茨基看问题,更全面,更辩证。原因很简单,我们作为后人,有前人的经验教训在。善于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后人,比前人看问题更全面、更辩证,是理所应当的事。没什么了不起。
心左兄说我与不戒兄是“托洛茨基”派。这是他的看法。他可以这样看。咱堵不住他的嘴。我也不想堵。他有想法批“托洛茨基”派,我赞成的。我也要批“托洛茨基”派的。我可能也要如批列宁一样,细细地批的。呵呵。也由此,我不知道自己与不戒兄是不是“托洛茨基”派。
我也认为毛老师的“继续革命”说,与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说,二者之间有神似的地方。我不知道毛老师算不算是“托派”。呵呵。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多一种意见,就是多一种参考。只有一种意见,只有一种思想:完蛋。
“民主集中制”这个词,咱中国人太熟了。与“南无阿弥托佛”一词相差仿佛。
源自何处?
咱家经常提这样幼稚,甚至是无耻的问题。没办法,因为以前一直没有人告诉咱,也就是说,咱在看到它的出处前,一直不知道它的出处。
“民主集中制”源自孟什维克党。
1906年,列宁在两派的联合大会上作报告,报告中是这样描述“民主集中制”的。
“要进行顽强的工作,使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而不是口头上成为党组织的基本细胞,使所有的上层机关都成为真正选举出来的、要汇报工作的、可以撤换的机关”
并说:“讨论自由,行动一致”。
说得多好。咱表扬列宁。这个“民主集中制”,原则上是咱所赞同的民主集中制。但这样的描述还有欠缺。我的描述如下:
“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而不是口头上成为党组织的基本细胞,所有的上层机关都由此基本细胞中产生,基层组织可以随时,也应该经常更新各级上层机关。”
以及“基层决定,上层执行,行动一致。”
先不说咱的个人建议,也不说毛老师的,继续说列宁与托洛茨基。毛老师的以后再说。不急的。
列宁的这个“民主集中制”精神,后来经过充分发挥,写成了《国家与革命》。当然《国家与革命》中还包括别的思想,别的想法。并且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将“民主”二字推到了某个极至。
呵呵,很多人一听“民主”二字就高兴了,同样也有很多人一听“民主”就不高兴了。他们吵了很多年。咱实事求是,也跟着摇过几天旗。站在哪边都摇过几天。现在不摇了。哪边都不摇了。只说说自己的个人想法。
同样有人一听到“极至”二字就开心了。这样的人是大多数。好像不极至就不深刻,就不崇高,就不伟大。不要以为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不玩极至。都玩的。核心都是唯心主义的。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很多东西都是唯心主义的。所有搞极至的玩意的,都是唯心主义的。最终都是搞个泥像出来,玩。或,吓人。
“我们工人自己将以资本主义创造的成果为基础依靠自己的工人的经验,建立由武装工人的国家政权维护的最严格的铁的纪律,来组织大生产,把国家官吏变成我们委托的简单执行者,变成为对选民负责的、可以撤换的、领取微薄薪金的“监工和会计”(当然还要用各式各样的和具有各种等级的技术人员),这就是我们无产阶级的任务,无产阶级革命实现时就可以而且应该从这里开始做起。在大生产的基础上,这个开端自然会导致任何官吏逐渐“消亡”,使一种不带引号的、与雇佣奴隶制不同的秩序逐渐建立起来,在这种秩序下,日益简化的监督职能和填制报表的职能将由所有的人轮流行使,然后将成为一种习惯,最后就不再称其为特殊阶层的特殊职能了。” ----引自《国家与革命》“取消议会制”章节。
引出文字供批判。与引出文字作虎皮,大概是两回事。可能是两回事。也许是两回事。
细读这段文字,再三读,很有意思的。这大概可以说是列宁对他心目中未来社会的一种简单描述。咱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是他对未来世界的一种理想?
说咱野渡是无政府主义者的,现在可以说话了。咱野渡是无政府主义者,还是列宁是无政府主义者。胆子放放大,裤子拉拉下。下回再批野渡与不戒兄是无政府主义者的时候,请带上列宁,以示公平、公正。不要柿子专挑软的捏。这样不厚道。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其行为是不是无耻,自己看。自己评。大家评。野渡不评。
“最严格的铁的纪律,来组织大生产”
这是上段所引列宁文字中的,一个短句。之所以特别提出,是因为它很有意思。它很自然地引发了一个问题:由谁来执行与保证。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给出了答案:建立一个先进的D,以领导无产阶级。这个D必然具备保密性、集中性、专职性和排他性,必须由职业革命家组成,必须纯洁的,光荣的,正确的。等等。熟吧。呵呵。列宁的。
这个D的组织体系是金字塔结构的。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大炮筒子里出政权。金字塔结构的组织体系从D,扩展成国家组织体系。列宁晚年与毛老师一样,成天忙于反“官僚主义”。有用么?事实在这,结果在这,大家自己看。
理想没有物质作为依托,那就是唯心主义的。由物质决定,理想能动,才是唯物主义的。辩不辩证,先不谈。
我所引列宁那段文字中,有两个列宁,一个是金字塔组织体系的列宁,一个是工农阶级民主的列宁。合在一起,是个矛盾的列宁。是个唯心主义的列宁。
列宁的《怎么办?》,是一本值得批判的书。
如果将列宁放在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导师,这个神座上,那是无法讨论问题的。关于这一点,毛老师有多次论述这一命题。我也完全可以将毛老师的这些言语,引用到我的笔记中。但我不喜欢这样做。
拉虎皮、扯大旗,是极不健康与卫生的文风。是刻舟求剑最好的一种注解。是官僚主义、极权主义及偶像崇拜的外在表现。是无主见与不自信的表现。应该看医生。自己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主张,直接说好了。
难道你的一个正确想法,一个正确主张,会因为不是列宁,不是毛老师所说过,就会因之不正确?反之亦然。
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内,早就应该反对偶像崇拜,反对真理教,反对伟大,反对无限。早就应该如此。现在开始这样做,是“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它就是认识错误,与改正错误的勇气。
如果列宁,如果毛老师不愿与咱,在田间地头,在隆隆的机器声中,以一普通农友工友的态度,与咱谈心、交流,甚至对骂,那咱就不鸟他,不鸟他们。神座前面,咱是不会去的。谁爱去,谁去。
他们将马列毛的书当《圣经》读,是他们的自由。我将《圣经》当普通书读,也将马列毛的书当普通书读,是我的自由。在我眼中,它们都是好书。也只是好书。
“工联主义”,这是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对孟什维克党及欧洲马列主义党的概括。什么主义、什么思想,开始只是对某种社会现像的理论描述,后来却变成了大棍子、大帽子,专门用来对付政敌与持不同政见者,何其的可悲,可笑。也何其的可恶。
当时俄罗斯“工联主义”主要斗争方向是经济方面,在与资本家的斗争中,争取提高工资、缩短工时以及改善劳动条件。
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不久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为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两个派别时。托洛茨基是孟什维克成员。列宁自然是布尔什么维克成员。
孟什维克主要斗争方向是经济方面,组织工人与资本家作斗争,争取提高工资、缩短工时以及改善劳动条件。布尔什维克则是以建立一个职业革命家组织的先进党,领导工人阶级,夺取政权。
这两个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出来的党,所谓的区别,就这个区别,所谓的矛盾,就这个矛盾。分成了两个党。一吵吵了几十年,直至布尔什维克党将孟什维克党消灭掉为止。
站在现在,我们回望历史,原来的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你死我活的斗争,也可以有别样的解释,也可以窥见一些文字与历史之外的隐秘。而做到这一点,完全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只需要现代常识即可。
用现在的眼光看,孟什维克与布尔什维克的斗争,都是社会主义斗争运动的组成部分。孟什维克的斗争,在当时更为现实,起到了组织工人,锻炼工人,并在斗争中壮大领导力量的作用。
布尔什维克的斗争,在当时是很难实行的,因为它没有社会基础,没有工人阶级有组织后,形成的巨大力量的保证,是不可能实现其目标的。
后来孟什维克在十五年的努力后,在极大地将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并有能力夺取政权后,仍坚持原来的“经济主义”,则必然被历史所淘汰。而布尔什维克在孟什维克十几年艰苦工作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用“炮筒子”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他们所认为的无产阶级国家。
这其实只是个两步走的问题。孟什维克在1903年至1917都是主体上是正确的,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在1918年布尔什维克取得了胜利。
站在现在的时空,回望历史,我们再读《怎么办?》的第三节“工联主义的政治与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就会有种独特的味道。有兴趣的自己读,没兴趣的就不读。都好的。引来引去,又长又臭,没意思。牛不喝水强按头,作用是反的。当心顶你一跟头。
简述之,列宁不是一贯正确的。托洛茨基也不是一贯错误的。两个时空相比较,现在我的战友“心在左边跳”兄与“不戒”兄,以及其它很多人,都要比列宁与托洛茨基看问题,更全面,更辩证。原因很简单,我们作为后人,有前人的经验教训在。善于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后人,比前人看问题更全面、更辩证,是理所应当的事。没什么了不起。
心左兄说我与不戒兄是“托洛茨基”派。这是他的看法。他可以这样看。咱堵不住他的嘴。我也不想堵。他有想法批“托洛茨基”派,我赞成的。我也要批“托洛茨基”派的。我可能也要如批列宁一样,细细地批的。呵呵。也由此,我不知道自己与不戒兄是不是“托洛茨基”派。
我也认为毛老师的“继续革命”说,与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说,二者之间有神似的地方。我不知道毛老师算不算是“托派”。呵呵。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多一种意见,就是多一种参考。只有一种意见,只有一种思想:完蛋。
“民主集中制”这个词,咱中国人太熟了。与“南无阿弥托佛”一词相差仿佛。
源自何处?
咱家经常提这样幼稚,甚至是无耻的问题。没办法,因为以前一直没有人告诉咱,也就是说,咱在看到它的出处前,一直不知道它的出处。
“民主集中制”源自孟什维克党。
1906年,列宁在两派的联合大会上作报告,报告中是这样描述“民主集中制”的。
“要进行顽强的工作,使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而不是口头上成为党组织的基本细胞,使所有的上层机关都成为真正选举出来的、要汇报工作的、可以撤换的机关”
并说:“讨论自由,行动一致”。
说得多好。咱表扬列宁。这个“民主集中制”,原则上是咱所赞同的民主集中制。但这样的描述还有欠缺。我的描述如下:
“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而不是口头上成为党组织的基本细胞,所有的上层机关都由此基本细胞中产生,基层组织可以随时,也应该经常更新各级上层机关。”
以及“基层决定,上层执行,行动一致。”
先不说咱的个人建议,也不说毛老师的,继续说列宁与托洛茨基。毛老师的以后再说。不急的。
列宁的这个“民主集中制”精神,后来经过充分发挥,写成了《国家与革命》。当然《国家与革命》中还包括别的思想,别的想法。并且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将“民主”二字推到了某个极至。
呵呵,很多人一听“民主”二字就高兴了,同样也有很多人一听“民主”就不高兴了。他们吵了很多年。咱实事求是,也跟着摇过几天旗。站在哪边都摇过几天。现在不摇了。哪边都不摇了。只说说自己的个人想法。
同样有人一听到“极至”二字就开心了。这样的人是大多数。好像不极至就不深刻,就不崇高,就不伟大。不要以为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不玩极至。都玩的。核心都是唯心主义的。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很多东西都是唯心主义的。所有搞极至的玩意的,都是唯心主义的。最终都是搞个泥像出来,玩。或,吓人。
“我们工人自己将以资本主义创造的成果为基础依靠自己的工人的经验,建立由武装工人的国家政权维护的最严格的铁的纪律,来组织大生产,把国家官吏变成我们委托的简单执行者,变成为对选民负责的、可以撤换的、领取微薄薪金的“监工和会计”(当然还要用各式各样的和具有各种等级的技术人员),这就是我们无产阶级的任务,无产阶级革命实现时就可以而且应该从这里开始做起。在大生产的基础上,这个开端自然会导致任何官吏逐渐“消亡”,使一种不带引号的、与雇佣奴隶制不同的秩序逐渐建立起来,在这种秩序下,日益简化的监督职能和填制报表的职能将由所有的人轮流行使,然后将成为一种习惯,最后就不再称其为特殊阶层的特殊职能了。” ----引自《国家与革命》“取消议会制”章节。
引出文字供批判。与引出文字作虎皮,大概是两回事。可能是两回事。也许是两回事。
细读这段文字,再三读,很有意思的。这大概可以说是列宁对他心目中未来社会的一种简单描述。咱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是他对未来世界的一种理想?
说咱野渡是无政府主义者的,现在可以说话了。咱野渡是无政府主义者,还是列宁是无政府主义者。胆子放放大,裤子拉拉下。下回再批野渡与不戒兄是无政府主义者的时候,请带上列宁,以示公平、公正。不要柿子专挑软的捏。这样不厚道。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其行为是不是无耻,自己看。自己评。大家评。野渡不评。
“最严格的铁的纪律,来组织大生产”
这是上段所引列宁文字中的,一个短句。之所以特别提出,是因为它很有意思。它很自然地引发了一个问题:由谁来执行与保证。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给出了答案:建立一个先进的D,以领导无产阶级。这个D必然具备保密性、集中性、专职性和排他性,必须由职业革命家组成,必须纯洁的,光荣的,正确的。等等。熟吧。呵呵。列宁的。
这个D的组织体系是金字塔结构的。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大炮筒子里出政权。金字塔结构的组织体系从D,扩展成国家组织体系。列宁晚年与毛老师一样,成天忙于反“官僚主义”。有用么?事实在这,结果在这,大家自己看。
理想没有物质作为依托,那就是唯心主义的。由物质决定,理想能动,才是唯物主义的。辩不辩证,先不谈。
我所引列宁那段文字中,有两个列宁,一个是金字塔组织体系的列宁,一个是工农阶级民主的列宁。合在一起,是个矛盾的列宁。是个唯心主义的列宁。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六)列宁 托洛茨基 ***
昨天在“政经新语”兄的博客学习了一天。对我而言,是大有收获的一天。也兴高采烈了一天。每逢这样的时候,我总是心存感激的。
一个革命派。“政经新语”兄对自己的评价。现在满互联网都是“毛派”。这位老兄不是“毛派”。对毛老师,这位老兄有自己的看法。对于WG,这位老兄的看法,很是独到。个人认为,这位老兄已然走出WG,正阔步向前。
一个革命派,却写了一篇《不可回避普世价值》。嘿嘿。思想没有禁区。与这位老兄,我有没有分歧?当然有,很多,但那都是些零碎的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没有禁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死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可以不断发展的东西。是可以百花齐放的东西。以后经常去“政经新语”兄处学习,当是很自然的事。由此,对“别开生面”一词,咱又一次有了体会。
话不多说,有个意思就行。还是回来批判列宁。已写了几篇批评列宁的学习笔记。有个感受,很多人意见很大。既然如此,那就更要继续批列宁了。这种捣蛋的事,我是喜欢做的。已做了几十年的捣蛋鬼,与不受有身份的人欢迎的人,看来还得继续做下去。个人爱好。没法的。
以《怎么办?》作为指针,组建了布尔什维克D。但列宁所组建的这个D,有没有如他所想,成为工人阶级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没有。至少到1917年以前,没有。而布尔什维克D是哪一年组建的呢?1903年7月。其后,是不是如后来的无数苏联与中国官方所出版的书籍所言,领导了俄罗斯的工人阶级革命呢?没有。关于这一点,下回再论述。
现在论述的是在这之前,俄国工人运动的状态,并试着描述一下谁在这种运动中,起着较大的作用。对这于这些的描述,我基本会用列宁的《怎么办?》一书中的资料及文字,及苏联官方注释,而不必另增材料。
详细阅读《怎么办?》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事。至少对我个人,对一个捣蛋鬼而言,是如此。
“怎么办之二 群众的自发性和社会民主党的自觉性”这一大节尤其有意思。
“1896年彼得堡工业战争”是“自发高潮的开始”这一节中的一个重点。
这次罢工是在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领导下进行的。该会散发了传单和宣言,号召工人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利。罢工的基本要求是:把工作日缩短为101/2小时,提高计件单位,按时发放工资等。列宁称这次罢工为著名的彼得堡工业战争。(引自《怎么办?》一书苏联官方注释)
“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5年11月,列宁建立的。
“之后,工人罢工也带有同样的普遍性。工人罢工遍及全俄,清楚地证明了重新高涨起来的人民运动的深度;假使要说“自发因素”,那么首先当然应当承认,正是这种罢工运动是自发的。”(引自《怎么办?》“自发高潮的开始”节。)
然后出现了这样一句,很哲学的话:“但自发性和自发性也有不同。”很哲学吧。一般而言,很哲学的语言背后,基本是陷井。
“如果说骚乱不过是被压迫人们的一种反抗,那么有计划的罢工本身就已表现出阶级斗争的萌芽,但也只能说是一种萌芽。这些罢工本身是工联主义的斗争,”(引自《怎么办?》“自发高潮的开始”节。)
为什么要引这一节文字,是因为其中有“工联主义”。这也是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所反对的。
列宁继续说:“这些罢工本身是工联主义的斗争,还不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斗争;这些罢工标志着工人已经感觉到他们同厂主的对抗,但是工人还没有意识到而且也不可能意识到他们的利益同整个现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可调和的对立,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工联主义很有意见。对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很有意见。列宁所有说“工联主义”不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斗争。我不说列宁的这个观点的对与错,而是问一个问题:“工联主义”者,存不存在着斗争?
答案是存在的。关于这一点,我们继续分析。
“1896年彼得堡工业战争”,用列宁后来领导建立的苏联的官方注解,是“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领导下进行的。”,但我们考察一下这个“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及相关内容,会有所发现:
1,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1896年彼得堡工业战争”。也就是说列宁不在现场。这是列宁简略生平中随处可查的。
2,“早在1895年底就编好了定名为《工人事业报》的创刊号。但是这个准备好要付印的创刊号,在1895年12月8日夜里突然被宪兵从一个会员阿•亚•瓦涅耶夫那里搜走了,于是第一次付排的《工人事业报》就没有能够问世。”(引自《怎么办?》“自发高潮的开始”节官方注释。)
3,“协会一成立就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1895年12月8日(20日)夜间,沙皇政府逮捕了包括列宁在内的协会领导人和工作人员共57人。”这是“苏联的官方注解”。
也就是说,“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刚一成立就受到沙皇政府的沉重打击。几乎可以说是较高级的领导层,一网打尽。为什么这样说呢?见下文:
1,“它的领导机构是中心小组,成员有10多个,其中5人(列宁、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瓦•瓦•斯塔尔科夫、阿•亚•瓦涅耶夫和尔•马尔托夫)组成领导核心。”
2,“但是,协会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活动,它组成了新的领导核心(米•亚•西尔文、斯•伊•拉德琴柯、雅•马•科亚霍夫斯基和马尔托夫)。”
这是《怎么办?》书中“苏联的官方注解”。这两个核心中,只有一个人“尔•马尔托夫”是共同的。我们至少可以这样看:别的人全坐牢了。然后“苏联官方”如何解决列宁及“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领导了“1896年彼得堡工业战争”呢?
《怎么办?》书中“苏联的官方注解”中说:“列宁在狱中继续指导协会的工作。1896年1月沙皇政府再次逮捕协会会员后,协会仍领导了1896年5-6月的彼得堡纺织工人大罢工。”
我不想多说。有人说苏共D史是秽史。有人说很多国家的D史是秽史。是不是自己看。我以上引用的文字全在《怎么办?》一书,“自发高潮的开始”节及其苏联官方的注释中。我参考的版本是“中共中央编译局”出版的《列宁全集》第二版。
也就是说,“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在“1896年彼得堡工业战争”中,并不是如列宁及“苏联的官方注解”所说的起到了“领导作用”。因为它是根本不可能的。第一它的整个组织,从上到下,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第二,这个组织成立于1895年12月。也就是说,刚成立就受到了打击,社会组织活动可以说根本没有展开。而那个传说中的《工人事业报》则连创刊号还未印出,就被抄了。
但我绝没有因之说,“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在“1896年彼得堡工业战争”中,一点也没有发挥作用,我想可能还是发挥的一定作用的。但绝不会是主要作用。但我这种较宽容的意见,列宁都是不同意的。见下文。
也由此我们可以作出一个推断,“1896年彼得堡工业战争”主要是工人阶级自发的。而在其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的,不是列宁所领导的“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而是“工联主义者”。
而从此次罢工的基本要求是:把工作日缩短为101/2小时,提高计件单位,按时发放工资等,来看,这显然是带有列宁所反对的“经济主义”的特征的。并且这一目标也得到了实现。
“在这次罢工的压力下,沙皇政府加速了工厂法的修订,于1897年6月2日(14日)颁布了将工业企业和铁路工厂的工作日缩短为111/2小时的法令。”(引自“苏联的官方注解”)
这就是证据。
这就很自然地出现了一个问题:苏联官方,要将此次“1896年彼得堡工业战争”说成是“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革命成果呢?
在问及这一问题时,我们要将列宁的态度与苏联官方的态度作个区分。
列宁在《怎么办?》“自发高潮的开始”章节中,只提了一下,并确认“这些罢工本身是工联主义的斗争,还不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斗争。”这就是我上面文字所说的,列宁对我的宽容说法的不同意。但苏联官方,却不这样认为,苏联官方的观点是:“这次罢工是在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领导下进行的。”
列宁与苏联官方对这一罢工的基本看法是相反的。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很简单,那个“布尔什维克”D及其前身“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至少在《怎么办?》一书问世时期,对俄国革命及工人运动,并无太大影响,并未真正作贡献。而真正作出贡献的是“经济主义者”及“工联”组织。但苏联官方要往脸上贴金。所以搞出个与列宁观点相反的官方注释来。要不然如何证明自己“一贯正确”呢?事实是用来修正的。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事实,就可以有什么样的事实。
所谓的“真理派”,所谓的“科学共产主义”者们,又不能说自己一直是贡献极小的,于是就盗窃了,“经济主义者”及“工联”组织对俄国革命的贡献。它是孟什维克派对俄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无不无耻,自己看。我不喜欢用道德来评价人物与历史。
昨天在“政经新语”兄的博客学习了一天。对我而言,是大有收获的一天。也兴高采烈了一天。每逢这样的时候,我总是心存感激的。
一个革命派。“政经新语”兄对自己的评价。现在满互联网都是“毛派”。这位老兄不是“毛派”。对毛老师,这位老兄有自己的看法。对于WG,这位老兄的看法,很是独到。个人认为,这位老兄已然走出WG,正阔步向前。
一个革命派,却写了一篇《不可回避普世价值》。嘿嘿。思想没有禁区。与这位老兄,我有没有分歧?当然有,很多,但那都是些零碎的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没有禁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死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可以不断发展的东西。是可以百花齐放的东西。以后经常去“政经新语”兄处学习,当是很自然的事。由此,对“别开生面”一词,咱又一次有了体会。
话不多说,有个意思就行。还是回来批判列宁。已写了几篇批评列宁的学习笔记。有个感受,很多人意见很大。既然如此,那就更要继续批列宁了。这种捣蛋的事,我是喜欢做的。已做了几十年的捣蛋鬼,与不受有身份的人欢迎的人,看来还得继续做下去。个人爱好。没法的。
以《怎么办?》作为指针,组建了布尔什维克D。但列宁所组建的这个D,有没有如他所想,成为工人阶级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没有。至少到1917年以前,没有。而布尔什维克D是哪一年组建的呢?1903年7月。其后,是不是如后来的无数苏联与中国官方所出版的书籍所言,领导了俄罗斯的工人阶级革命呢?没有。关于这一点,下回再论述。
现在论述的是在这之前,俄国工人运动的状态,并试着描述一下谁在这种运动中,起着较大的作用。对这于这些的描述,我基本会用列宁的《怎么办?》一书中的资料及文字,及苏联官方注释,而不必另增材料。
详细阅读《怎么办?》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事。至少对我个人,对一个捣蛋鬼而言,是如此。
“怎么办之二 群众的自发性和社会民主党的自觉性”这一大节尤其有意思。
“1896年彼得堡工业战争”是“自发高潮的开始”这一节中的一个重点。
这次罢工是在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领导下进行的。该会散发了传单和宣言,号召工人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利。罢工的基本要求是:把工作日缩短为101/2小时,提高计件单位,按时发放工资等。列宁称这次罢工为著名的彼得堡工业战争。(引自《怎么办?》一书苏联官方注释)
“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5年11月,列宁建立的。
“之后,工人罢工也带有同样的普遍性。工人罢工遍及全俄,清楚地证明了重新高涨起来的人民运动的深度;假使要说“自发因素”,那么首先当然应当承认,正是这种罢工运动是自发的。”(引自《怎么办?》“自发高潮的开始”节。)
然后出现了这样一句,很哲学的话:“但自发性和自发性也有不同。”很哲学吧。一般而言,很哲学的语言背后,基本是陷井。
“如果说骚乱不过是被压迫人们的一种反抗,那么有计划的罢工本身就已表现出阶级斗争的萌芽,但也只能说是一种萌芽。这些罢工本身是工联主义的斗争,”(引自《怎么办?》“自发高潮的开始”节。)
为什么要引这一节文字,是因为其中有“工联主义”。这也是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所反对的。
列宁继续说:“这些罢工本身是工联主义的斗争,还不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斗争;这些罢工标志着工人已经感觉到他们同厂主的对抗,但是工人还没有意识到而且也不可能意识到他们的利益同整个现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可调和的对立,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工联主义很有意见。对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很有意见。列宁所有说“工联主义”不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斗争。我不说列宁的这个观点的对与错,而是问一个问题:“工联主义”者,存不存在着斗争?
答案是存在的。关于这一点,我们继续分析。
“1896年彼得堡工业战争”,用列宁后来领导建立的苏联的官方注解,是“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领导下进行的。”,但我们考察一下这个“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及相关内容,会有所发现:
1,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1896年彼得堡工业战争”。也就是说列宁不在现场。这是列宁简略生平中随处可查的。
2,“早在1895年底就编好了定名为《工人事业报》的创刊号。但是这个准备好要付印的创刊号,在1895年12月8日夜里突然被宪兵从一个会员阿•亚•瓦涅耶夫那里搜走了,于是第一次付排的《工人事业报》就没有能够问世。”(引自《怎么办?》“自发高潮的开始”节官方注释。)
3,“协会一成立就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1895年12月8日(20日)夜间,沙皇政府逮捕了包括列宁在内的协会领导人和工作人员共57人。”这是“苏联的官方注解”。
也就是说,“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刚一成立就受到沙皇政府的沉重打击。几乎可以说是较高级的领导层,一网打尽。为什么这样说呢?见下文:
1,“它的领导机构是中心小组,成员有10多个,其中5人(列宁、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瓦•瓦•斯塔尔科夫、阿•亚•瓦涅耶夫和尔•马尔托夫)组成领导核心。”
2,“但是,协会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活动,它组成了新的领导核心(米•亚•西尔文、斯•伊•拉德琴柯、雅•马•科亚霍夫斯基和马尔托夫)。”
这是《怎么办?》书中“苏联的官方注解”。这两个核心中,只有一个人“尔•马尔托夫”是共同的。我们至少可以这样看:别的人全坐牢了。然后“苏联官方”如何解决列宁及“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领导了“1896年彼得堡工业战争”呢?
《怎么办?》书中“苏联的官方注解”中说:“列宁在狱中继续指导协会的工作。1896年1月沙皇政府再次逮捕协会会员后,协会仍领导了1896年5-6月的彼得堡纺织工人大罢工。”
我不想多说。有人说苏共D史是秽史。有人说很多国家的D史是秽史。是不是自己看。我以上引用的文字全在《怎么办?》一书,“自发高潮的开始”节及其苏联官方的注释中。我参考的版本是“中共中央编译局”出版的《列宁全集》第二版。
也就是说,“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在“1896年彼得堡工业战争”中,并不是如列宁及“苏联的官方注解”所说的起到了“领导作用”。因为它是根本不可能的。第一它的整个组织,从上到下,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第二,这个组织成立于1895年12月。也就是说,刚成立就受到了打击,社会组织活动可以说根本没有展开。而那个传说中的《工人事业报》则连创刊号还未印出,就被抄了。
但我绝没有因之说,“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在“1896年彼得堡工业战争”中,一点也没有发挥作用,我想可能还是发挥的一定作用的。但绝不会是主要作用。但我这种较宽容的意见,列宁都是不同意的。见下文。
也由此我们可以作出一个推断,“1896年彼得堡工业战争”主要是工人阶级自发的。而在其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的,不是列宁所领导的“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而是“工联主义者”。
而从此次罢工的基本要求是:把工作日缩短为101/2小时,提高计件单位,按时发放工资等,来看,这显然是带有列宁所反对的“经济主义”的特征的。并且这一目标也得到了实现。
“在这次罢工的压力下,沙皇政府加速了工厂法的修订,于1897年6月2日(14日)颁布了将工业企业和铁路工厂的工作日缩短为111/2小时的法令。”(引自“苏联的官方注解”)
这就是证据。
这就很自然地出现了一个问题:苏联官方,要将此次“1896年彼得堡工业战争”说成是“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革命成果呢?
在问及这一问题时,我们要将列宁的态度与苏联官方的态度作个区分。
列宁在《怎么办?》“自发高潮的开始”章节中,只提了一下,并确认“这些罢工本身是工联主义的斗争,还不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斗争。”这就是我上面文字所说的,列宁对我的宽容说法的不同意。但苏联官方,却不这样认为,苏联官方的观点是:“这次罢工是在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领导下进行的。”
列宁与苏联官方对这一罢工的基本看法是相反的。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很简单,那个“布尔什维克”D及其前身“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至少在《怎么办?》一书问世时期,对俄国革命及工人运动,并无太大影响,并未真正作贡献。而真正作出贡献的是“经济主义者”及“工联”组织。但苏联官方要往脸上贴金。所以搞出个与列宁观点相反的官方注释来。要不然如何证明自己“一贯正确”呢?事实是用来修正的。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事实,就可以有什么样的事实。
所谓的“真理派”,所谓的“科学共产主义”者们,又不能说自己一直是贡献极小的,于是就盗窃了,“经济主义者”及“工联”组织对俄国革命的贡献。它是孟什维克派对俄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无不无耻,自己看。我不喜欢用道德来评价人物与历史。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七)列宁 托洛茨基 ***
偶像死了。
记得这是尼采《偶像的黄昏》中有这样一句话。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少年时光。我用过一个词形容那段时光,青葱岁月。这个词也许别人也用过。
这本书虽然很薄,很小,但破除了以后可能在我心中建立的各类型偶像。也就是说,几十年来,我心中是没有偶想的。可能短时有过,后来都破了。也并无太大的痛苦,太多的感受。
马列毛从来不是我心中的偶像。读毛老师的军事文选时,觉得毛老师用兵如神的。但没成为我心中的偶像。现在学习思考政治问题,阶级问题,读马列毛的书,向他们学习,也没将他们作为心中的偶像。万事还得靠自己。阶级的事,也要靠阶级本身。没有救世主的。
我是一个普通工人。天天生活的工人群体中。几十年来,对工人阶级还是有一点了解的。绝大多数人,心中也没有偶像。吃喝嫖赌抽可能有,但偶像是没有的。这当中包括我。而有偶像的,大多是佛教徒。中国佛教的主体,其实也是将偶像,劈了当柴烧的。
却意外发现很多所谓的“毛派”,“马列派”,是将马列毛作为偶像的。在这一点上,“毛派”、“马列派”是不如普通工人的。“毛派”、“马列派”中很多人,大概也是吃喝嫖赌抽的,或曾经吧。也还拜偶像的。这大概就不如普通工人了吧。也不如真正的佛学学习者了吧。
还发现一个现像,如韩德强及其它一些所谓的“毛派”正在做的,试图将毛老师再次神化成偶像,如释迦牟尼一般的精神偶像,则又等而下之。我不批评他们的。我只相信工人阶级对此是不会感兴趣的。工人阶级作为整体,其绝大部分,永远是心明眼亮的。花花草草的东西,是吸引不了工人阶级的眼球的。批评他们,我认为是浪费时间。
将马列毛作为偶像,作为只能崇拜,不能怀疑的东西的人,我不与之讨论问题。就如与多数佛教信徒,及其它教的信徒一样,我不会与之讨论佛教及其它宗教问题的。那是他的个人信仰。人应该有信仰自由的。信仰或放弃,是他的自由。
GC主义信仰。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这样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我是听过无数遍的。社会主义、GC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奋斗方向与目标。这个方向与目标,也是前辈们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出来的。对与否,暂不论。但它怎么会成了“信仰”了呢?
难道以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唯物主义者还与佛教徒一样,与基督教徒一样有信仰?做一个有信仰的唯物主义者?
这个GC主义信仰与科学GC主义一词有一拚。科学社会主义就更不论了。查查词条的解释都很美,看着很爽,实质都是可疑的。什么叫科学?尤其是社会学方面的解释与界定。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学说,阶级斗争学说,很简单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思想是有阶级性的,都是为其阶级利益服务的。各阶级的思想,对其本阶级而言,是有用的,对其敌对阶级而言,则是大部有害的,或根本有害的。
哪来的什么科学的?
关于这一点,列宁的《怎么办?》一书中,引了一段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一书中的一段话,我选引一小段:“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虽然这三位思想家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呵呵,咱挑挑字眼:“永远不会忘记”、“ 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 “天才地”、 “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中国帝王死了,一般会给得一长串的什么号的。比如康熙,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简称仁皇帝。意思差不多的。恩格斯也会这招的。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郑重隆重推出的。
粗粗的想,这也是后来“伟光正”产生的背景音乐。想想“伟光正”,我就仿佛走进了中国的普通佛寺与道观。这些地方到处都是“伟光正”。也不能说一点作用也没有,最大的作用可能是让人笑话。基督教堂与伊斯兰教堂,没去过,没有发言权。
说到这里,夸一下右派小资们。右派小资们大多不会将马列毛作为偶像的。这是优点。我个人认为是如此。有些左派小资还是将马列毛作为偶像的。他们也随时会将泥佛、书本作为偶像的。拜拜。拜拜也好的。总有个幻像嘛。没有幻像的日子没法过的。
右派小资们不将马列毛作为偶像,不代表他们心中没有偶像的。通常的偶像是“米国”。有个专用词“米国梦”。如“米国”了,就什么都好了。小资的语言:OK了。中国话都说不利落了。
这个“米国”是不是真实的米国呢?你说呢?问这个问题的老兄。所以“米国梦”。以前中国人,有过“苏联梦”的,有过“共产主义梦”的。是梦总会醒的。有些人醒了还装睡。俗话说这是回梦。那是他的个人爱好。右派小资多喜欢“梦回唐朝”的。
工人阶级基本不问什么梦不梦的。钱拿少了要骂娘的。通胀了要骂娘的。通胀就意味着钱少了嘛。官僚胡作非为也是要骂娘的。日子有得过的时候,是骂骂。日子没得过的时候,就操家伙了。工人阶级不做梦。“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这样成对子的话,工人阶级是说不出的。但做得到,也做得出。中国的小资左派读马列毛,但不会斗争。中国的工人阶级不读马列毛,或较少读马列毛,却会斗争。
有偶像就没自由。
现在有个奇怪的现像,小资左派一般不讲自由的。最多讲一个不伦不类的“大民主”。一个不提阶级斗争的“大民主”。现在咱想想,也就是一乐子。“大民主”的核心,就是换代表。所谓的工农阶级的代表。意思就是台上那一拨人,不能代表工农阶级。他们,也就是台下的这一拨却是可以代表的。原因呢:用老话说:根正苗红。咱是马列毛。咱庙里供的是马列毛。不信,你来看:马列毛。
这对于小资左派而言,是有号召力的。WG。伟大的WG:大民主。还有全民武装。好。是“毛主席他老人家亲自领导与发动的”,好。“我们对WG有正确的解释,对***思想有正宗的解释。”我有“天地正法”,我代表合适。
小资左派很喜欢这个。不戒兄所言之精英左派。或精英毛派,喜欢这个。他们是要代表人民的。也有的说是要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很搞笑的。
这种人一般不会在工厂,与工人讲这个的。一般也不会到田间地头与农民讲这些话的。他们大多认为工人与农民很蠢的。在他们眼中,工人与农民最蠢的地方,是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偶像。比他们这些小资们差太多了。写《怎么办?》时一书的列宁,也是这样的。
以前工农阶级没吃过这亏,上了回当,重重地被击了一回,代价是几千万头颅。现在有了经验了,代价没白付出。建议小资左派们,哪天闲了无事,当郊游,去工厂与农村,跟工人农民谈谈做他们的代表的事。个人建议,穿厚实点,最好戴个安全帽。工人与农民生气的后果有点严重。当然你也可以十几个一伙去,专找落了单的工人与农民谈这事。那样较安全。
这后一种方法,是小资左派常用的方法。祖师爷就是列宁。写《怎么办?》时期的列宁。也就是建了个与工农阶级无关的小资党。当然还有更早,几百上千年前的祖师爷,但因为不供在他们的庙里,咱就暂不论了。只说说他们庙里的那些。一尊尊,一排排,很威武的。
小资右派们有自由么?
嘴上有的。自由、民主。天天喊的。一张嘴米国如何自由,如何民主。但遇着小资左派现在的“大民主”,还是有点底气不足。但嘴上是不会服输的。那是WG。此时,小资右派不会与小资左派讨论什么“大民主”,而是讨论WG。然后引用秽史。都引用秽史。呵呵。
背后都是利益,都现实主义者。一方想做代表,做官僚资产阶级,另一方则是资本代表,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以及买办资产阶级背后的外国资产阶级。
一个共同的特点:将工农阶级当二百五。
米国自由么?欧洲自由么?我不论这个。
自由是什么?个人看法:即是不断地对框框与锁链的破坏,打破它。打破它的结果是什么?又落入了一个框框,又套上了一个锁链。怎么办?继续打破它。这个不断地破与立的过程,即是自由。
如果说偶像还有点价值的话,那主要的价值就是拿来打破的。马列毛的思想,最大的价值,就是无产阶级,或工农阶级拿来打破,并超越的。打破马列毛的框框是工农阶级的整体追求,不是哪个个人的。对于个人而言,不一定能打破。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作为整体的工农阶级必将打破马列毛思想的框框,大步向前。
偶像死了。
记得这是尼采《偶像的黄昏》中有这样一句话。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少年时光。我用过一个词形容那段时光,青葱岁月。这个词也许别人也用过。
这本书虽然很薄,很小,但破除了以后可能在我心中建立的各类型偶像。也就是说,几十年来,我心中是没有偶想的。可能短时有过,后来都破了。也并无太大的痛苦,太多的感受。
马列毛从来不是我心中的偶像。读毛老师的军事文选时,觉得毛老师用兵如神的。但没成为我心中的偶像。现在学习思考政治问题,阶级问题,读马列毛的书,向他们学习,也没将他们作为心中的偶像。万事还得靠自己。阶级的事,也要靠阶级本身。没有救世主的。
我是一个普通工人。天天生活的工人群体中。几十年来,对工人阶级还是有一点了解的。绝大多数人,心中也没有偶像。吃喝嫖赌抽可能有,但偶像是没有的。这当中包括我。而有偶像的,大多是佛教徒。中国佛教的主体,其实也是将偶像,劈了当柴烧的。
却意外发现很多所谓的“毛派”,“马列派”,是将马列毛作为偶像的。在这一点上,“毛派”、“马列派”是不如普通工人的。“毛派”、“马列派”中很多人,大概也是吃喝嫖赌抽的,或曾经吧。也还拜偶像的。这大概就不如普通工人了吧。也不如真正的佛学学习者了吧。
还发现一个现像,如韩德强及其它一些所谓的“毛派”正在做的,试图将毛老师再次神化成偶像,如释迦牟尼一般的精神偶像,则又等而下之。我不批评他们的。我只相信工人阶级对此是不会感兴趣的。工人阶级作为整体,其绝大部分,永远是心明眼亮的。花花草草的东西,是吸引不了工人阶级的眼球的。批评他们,我认为是浪费时间。
将马列毛作为偶像,作为只能崇拜,不能怀疑的东西的人,我不与之讨论问题。就如与多数佛教信徒,及其它教的信徒一样,我不会与之讨论佛教及其它宗教问题的。那是他的个人信仰。人应该有信仰自由的。信仰或放弃,是他的自由。
GC主义信仰。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这样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我是听过无数遍的。社会主义、GC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奋斗方向与目标。这个方向与目标,也是前辈们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出来的。对与否,暂不论。但它怎么会成了“信仰”了呢?
难道以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唯物主义者还与佛教徒一样,与基督教徒一样有信仰?做一个有信仰的唯物主义者?
这个GC主义信仰与科学GC主义一词有一拚。科学社会主义就更不论了。查查词条的解释都很美,看着很爽,实质都是可疑的。什么叫科学?尤其是社会学方面的解释与界定。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学说,阶级斗争学说,很简单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思想是有阶级性的,都是为其阶级利益服务的。各阶级的思想,对其本阶级而言,是有用的,对其敌对阶级而言,则是大部有害的,或根本有害的。
哪来的什么科学的?
关于这一点,列宁的《怎么办?》一书中,引了一段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一书中的一段话,我选引一小段:“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虽然这三位思想家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呵呵,咱挑挑字眼:“永远不会忘记”、“ 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 “天才地”、 “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中国帝王死了,一般会给得一长串的什么号的。比如康熙,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简称仁皇帝。意思差不多的。恩格斯也会这招的。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郑重隆重推出的。
粗粗的想,这也是后来“伟光正”产生的背景音乐。想想“伟光正”,我就仿佛走进了中国的普通佛寺与道观。这些地方到处都是“伟光正”。也不能说一点作用也没有,最大的作用可能是让人笑话。基督教堂与伊斯兰教堂,没去过,没有发言权。
说到这里,夸一下右派小资们。右派小资们大多不会将马列毛作为偶像的。这是优点。我个人认为是如此。有些左派小资还是将马列毛作为偶像的。他们也随时会将泥佛、书本作为偶像的。拜拜。拜拜也好的。总有个幻像嘛。没有幻像的日子没法过的。
右派小资们不将马列毛作为偶像,不代表他们心中没有偶像的。通常的偶像是“米国”。有个专用词“米国梦”。如“米国”了,就什么都好了。小资的语言:OK了。中国话都说不利落了。
这个“米国”是不是真实的米国呢?你说呢?问这个问题的老兄。所以“米国梦”。以前中国人,有过“苏联梦”的,有过“共产主义梦”的。是梦总会醒的。有些人醒了还装睡。俗话说这是回梦。那是他的个人爱好。右派小资多喜欢“梦回唐朝”的。
工人阶级基本不问什么梦不梦的。钱拿少了要骂娘的。通胀了要骂娘的。通胀就意味着钱少了嘛。官僚胡作非为也是要骂娘的。日子有得过的时候,是骂骂。日子没得过的时候,就操家伙了。工人阶级不做梦。“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这样成对子的话,工人阶级是说不出的。但做得到,也做得出。中国的小资左派读马列毛,但不会斗争。中国的工人阶级不读马列毛,或较少读马列毛,却会斗争。
有偶像就没自由。
现在有个奇怪的现像,小资左派一般不讲自由的。最多讲一个不伦不类的“大民主”。一个不提阶级斗争的“大民主”。现在咱想想,也就是一乐子。“大民主”的核心,就是换代表。所谓的工农阶级的代表。意思就是台上那一拨人,不能代表工农阶级。他们,也就是台下的这一拨却是可以代表的。原因呢:用老话说:根正苗红。咱是马列毛。咱庙里供的是马列毛。不信,你来看:马列毛。
这对于小资左派而言,是有号召力的。WG。伟大的WG:大民主。还有全民武装。好。是“毛主席他老人家亲自领导与发动的”,好。“我们对WG有正确的解释,对***思想有正宗的解释。”我有“天地正法”,我代表合适。
小资左派很喜欢这个。不戒兄所言之精英左派。或精英毛派,喜欢这个。他们是要代表人民的。也有的说是要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很搞笑的。
这种人一般不会在工厂,与工人讲这个的。一般也不会到田间地头与农民讲这些话的。他们大多认为工人与农民很蠢的。在他们眼中,工人与农民最蠢的地方,是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偶像。比他们这些小资们差太多了。写《怎么办?》时一书的列宁,也是这样的。
以前工农阶级没吃过这亏,上了回当,重重地被击了一回,代价是几千万头颅。现在有了经验了,代价没白付出。建议小资左派们,哪天闲了无事,当郊游,去工厂与农村,跟工人农民谈谈做他们的代表的事。个人建议,穿厚实点,最好戴个安全帽。工人与农民生气的后果有点严重。当然你也可以十几个一伙去,专找落了单的工人与农民谈这事。那样较安全。
这后一种方法,是小资左派常用的方法。祖师爷就是列宁。写《怎么办?》时期的列宁。也就是建了个与工农阶级无关的小资党。当然还有更早,几百上千年前的祖师爷,但因为不供在他们的庙里,咱就暂不论了。只说说他们庙里的那些。一尊尊,一排排,很威武的。
小资右派们有自由么?
嘴上有的。自由、民主。天天喊的。一张嘴米国如何自由,如何民主。但遇着小资左派现在的“大民主”,还是有点底气不足。但嘴上是不会服输的。那是WG。此时,小资右派不会与小资左派讨论什么“大民主”,而是讨论WG。然后引用秽史。都引用秽史。呵呵。
背后都是利益,都现实主义者。一方想做代表,做官僚资产阶级,另一方则是资本代表,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以及买办资产阶级背后的外国资产阶级。
一个共同的特点:将工农阶级当二百五。
米国自由么?欧洲自由么?我不论这个。
自由是什么?个人看法:即是不断地对框框与锁链的破坏,打破它。打破它的结果是什么?又落入了一个框框,又套上了一个锁链。怎么办?继续打破它。这个不断地破与立的过程,即是自由。
如果说偶像还有点价值的话,那主要的价值就是拿来打破的。马列毛的思想,最大的价值,就是无产阶级,或工农阶级拿来打破,并超越的。打破马列毛的框框是工农阶级的整体追求,不是哪个个人的。对于个人而言,不一定能打破。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作为整体的工农阶级必将打破马列毛思想的框框,大步向前。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七)列宁 托洛茨基 ***
以一个普通工人的心态,读列宁的书,读托洛茨基的书,读毛老师的书,很有意思的。
阅读中总有点思考。我这些文字都只是记录这些思考的读书笔记。
大概是没什么新意的。大概已有过无数的人,有过类似的学习与思考。但对我个人而言,毕竟是一种经历。我是不会因为别人有过类似的经历,而忽略自己人生某种经历的重要性与乐趣的。
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这话太绝对。还是有新事物的。而对个人,则有可能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也是对立统一吧。
不戒兄处日日战火。心左兄挥刀直进。咱是向各位战友学习了再学习。心左兄近日一回复令人印像深刻,转录如下:
“现在的群众不是麻木。只是他们都在观察,用自发的方式在观察。如果不是根本变革,他们是不愿意动的。所以,左派大腕高喊反汉奸,右派大腕高喊反国资,还有一帮人高喊反转,发现没啥人响应。因为群众不傻,他们都明白这些东西都不是根本变革。
只要发生根本变革,群众就会响应。”
这是真正懂得工农阶级的。所谓左右,大多是在皮毛上做文章,不知根本的。也不懂得什么是工农阶级的真正智慧的。以为挥舞几本马列毛的书就可以了。
工农阶级不会为别人而战斗的,不会为捍卫什么理想而战斗的。他们只会为自己,为自己的将来而战斗。为自己的权与利而战斗。
今晨学习了老吴兄的几篇文章,意外发现老吴原来是个老电焊工。当时我就想起了,我的一个同事,老焊工老李。老李精瘦,手掌握手很强。我是吃不消他一握的。吃过几次亏。然后骂了一回老李,后来就和平共处了。
即使是很粗壮的人,也吃不消老李一握。也不知他的握力是如何练出来的。难道是天天握焊枪的原因?只是别的焊工握力也没他那么变态啊?不得而知。老李已退休,偶尔遇到,很亲热。愿他身体健康。
转个话题,笔记六中,有这样一句话:“列宁所组建的这个D,是不是如后来的无数苏联与中国官方所出版的书籍所言,领导了俄罗斯的工人阶级革命呢?没有。关于这一点,下回再论述。”
我手边有两本列宁传。一本是《矮个伟人—列宁传》,作者普-凯尔任采夫。歌功颂德类。一本是托洛茨基的《列宁传》,也是歌功颂德类。但托洛茨基的书较质朴,有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传统。
读普-凯尔任采夫的书,你会有这种印像,布D一直在领导俄国革命。由低潮到高潮,一气贯通。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
而读托洛茨基的书,你会有这样的印像,即是布D一直到十月革命时,在俄罗斯一直是一个小党。是大多数俄国工人及农民所不知道的一个小党。甚至是一个不知道代表谁的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党。
到底哪一个更接近真像?我不知道。这里有一个问题,作为列宁的亲密战友,《火星报》七编委之一,俄共中央委员会第一批委员之一的托洛茨基,有没有必要,贬低布D的历史贡献?抑或是,托洛茨基的描述,更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咱自封造反派,即造一切我个人认为是错误,是局限,是教条的理论的反,造一切压迫与剥削的反。造一切不公平,不自由,不民主的反。对一切不同程度的正确,表示赞同,不管左派右派。
托洛茨基的正确部份,咱赞同。对列宁的也是。对他们的错误部分,咱都造反。如果说这是托派的精神,那我就是托派了。如果我是托派,那就更要造托派的反了。反别人,不反自己,不是真正的造反派。我是托派,还是造反派?呵呵。
总的来说,我手边的资料不是太多。阅读与思考,自然会受到局限。在已有的资料中,我力争不断地,比较着来阅读。也许,我是指也许这样,与咱的现实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可能较接近于真相。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与“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有一拚的。未必完全正确,却有一定道理。
有一本书,以前在中国很流行的,差不多是教科书级别。不只是对中国普通人而言,即是那些上层的大人物们,也属教科书级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本严格按照斯大林的观点论述苏联***历史的著作。斯大林主义主要文献之一。
读读也很有意思的。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对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社会及俄共的描述很有趣。它描述了一个正统的马列主义联共党史。即与列宁所建立的布D相关的历史,即是历史的主流。而别的都是微不足道的。
“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出现于1883年,这就是‘劳动解放社’。”(见第一章,第二节)主要领导人是普列汉诺夫。这是不是真相呢?先不说。我只是说一下,这本书为什么这样写。当然是个人看法。
因为普列汉诺夫与列宁,差不多是差不多是师生关系。至少列宁前期受普列汉诺夫的影响较大。且,列宁流亡国外,参与《火星报》的工作时,普列汉诺夫一直是《火星报》的主要核心。而《火星报》一直到十月革命前,是布D这个精英小党的中央机关刊物与主要的宣传阵地。离开了这个,俄共的历史十月革命前的历史,差不多就是空的了。
再回到“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这一问题。如果我用别的材料证明,就有可能不符合实情,那总有一点曲折性,与可疑处。下面我引的,依然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的内容。
“1875年,在敖得萨成立了‘南俄工人协会’。”此句见《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一章第一节。
“1878年,在彼得堡成立了由木工哈尔土林和钳工奥勃诺尔斯基领导的‘俄国北方工人协会’。协会纲领说,协会的任务与西方社会民主工党的任务相同。协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即‘推翻国内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因为它是极不公平的制度’。协会的组织者之一奥勃诺尔斯基曾在国外住过一些时候,他在那里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民主党和马克思所领导的第一国际的活动有所了解。这一点在“俄国北方工人协会”纲领上有了反映。协会认为自己的当前任务是为人民争取政治自由和政治权利(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权利等等)。当前要求中还包括限定工作日。“-------引自《联共(布)党史》第一章第一节
我不是太读得懂的。也许是咱工人文化水平低。这个“南俄工人协会”、“俄国北方工人协会”不是马克思主义团体?“协会的任务与西方社会民主工党的任务相同”,与普列汉诺夫的主张差别大吗?抑或是,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团体,斯大林说了算?
到底谁说了算?
于是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这样一个问题:《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明显的错误?至少可以这样说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相矛盾?
也可以这样问,既然《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要确立自己为正统,完全可以不将“南俄工人协会”、“俄国北方工人协会”及其领导的工人运动记录在自己的党史中。
如果不记录在自己的党史中,那么至少在此党史中看,“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出现于1883年,这就是‘劳动解放社’。”这个论断是正常的。
为什么要做这样自己抽自己嘴巴的事?
咱试着解释解释?猜猜?呵呵。
首先“联共”是离不开工人阶级的。至少理论上是如此。尤其是十月革命后,要不然它就无法挂一个“无产阶级政D”的羊头。没有这个羊头,大概梦早就碎了。要挂这个羊头,就必然离不开工人阶级。
而在“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出现于1883年,这就是‘劳动解放社’。”出现以前,已有了轰轰烈烈的工人阶级运动,不对其有所表态,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第二点则是列宁的建布D基本理论: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不可能自己创造的独立的思想体系。工人阶级再怎么忙忽,再怎么牺牲,都是没用的。即使读了马克思的书也不行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去办,也不行。因为你不是正宗。因为你不是布D。
由此再读托洛茨基的《列宁传》,尤其关于十月革命部分。就很有看头了。也由此,我们也可想想那个井冈山上的中国普通农民,手拿着一本《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表情是多么的复杂,以及其后的痛苦。
以一个普通工人的心态,读列宁的书,读托洛茨基的书,读毛老师的书,很有意思的。
阅读中总有点思考。我这些文字都只是记录这些思考的读书笔记。
大概是没什么新意的。大概已有过无数的人,有过类似的学习与思考。但对我个人而言,毕竟是一种经历。我是不会因为别人有过类似的经历,而忽略自己人生某种经历的重要性与乐趣的。
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这话太绝对。还是有新事物的。而对个人,则有可能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也是对立统一吧。
不戒兄处日日战火。心左兄挥刀直进。咱是向各位战友学习了再学习。心左兄近日一回复令人印像深刻,转录如下:
“现在的群众不是麻木。只是他们都在观察,用自发的方式在观察。如果不是根本变革,他们是不愿意动的。所以,左派大腕高喊反汉奸,右派大腕高喊反国资,还有一帮人高喊反转,发现没啥人响应。因为群众不傻,他们都明白这些东西都不是根本变革。
只要发生根本变革,群众就会响应。”
这是真正懂得工农阶级的。所谓左右,大多是在皮毛上做文章,不知根本的。也不懂得什么是工农阶级的真正智慧的。以为挥舞几本马列毛的书就可以了。
工农阶级不会为别人而战斗的,不会为捍卫什么理想而战斗的。他们只会为自己,为自己的将来而战斗。为自己的权与利而战斗。
今晨学习了老吴兄的几篇文章,意外发现老吴原来是个老电焊工。当时我就想起了,我的一个同事,老焊工老李。老李精瘦,手掌握手很强。我是吃不消他一握的。吃过几次亏。然后骂了一回老李,后来就和平共处了。
即使是很粗壮的人,也吃不消老李一握。也不知他的握力是如何练出来的。难道是天天握焊枪的原因?只是别的焊工握力也没他那么变态啊?不得而知。老李已退休,偶尔遇到,很亲热。愿他身体健康。
转个话题,笔记六中,有这样一句话:“列宁所组建的这个D,是不是如后来的无数苏联与中国官方所出版的书籍所言,领导了俄罗斯的工人阶级革命呢?没有。关于这一点,下回再论述。”
我手边有两本列宁传。一本是《矮个伟人—列宁传》,作者普-凯尔任采夫。歌功颂德类。一本是托洛茨基的《列宁传》,也是歌功颂德类。但托洛茨基的书较质朴,有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传统。
读普-凯尔任采夫的书,你会有这种印像,布D一直在领导俄国革命。由低潮到高潮,一气贯通。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
而读托洛茨基的书,你会有这样的印像,即是布D一直到十月革命时,在俄罗斯一直是一个小党。是大多数俄国工人及农民所不知道的一个小党。甚至是一个不知道代表谁的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党。
到底哪一个更接近真像?我不知道。这里有一个问题,作为列宁的亲密战友,《火星报》七编委之一,俄共中央委员会第一批委员之一的托洛茨基,有没有必要,贬低布D的历史贡献?抑或是,托洛茨基的描述,更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咱自封造反派,即造一切我个人认为是错误,是局限,是教条的理论的反,造一切压迫与剥削的反。造一切不公平,不自由,不民主的反。对一切不同程度的正确,表示赞同,不管左派右派。
托洛茨基的正确部份,咱赞同。对列宁的也是。对他们的错误部分,咱都造反。如果说这是托派的精神,那我就是托派了。如果我是托派,那就更要造托派的反了。反别人,不反自己,不是真正的造反派。我是托派,还是造反派?呵呵。
总的来说,我手边的资料不是太多。阅读与思考,自然会受到局限。在已有的资料中,我力争不断地,比较着来阅读。也许,我是指也许这样,与咱的现实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可能较接近于真相。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与“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有一拚的。未必完全正确,却有一定道理。
有一本书,以前在中国很流行的,差不多是教科书级别。不只是对中国普通人而言,即是那些上层的大人物们,也属教科书级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本严格按照斯大林的观点论述苏联***历史的著作。斯大林主义主要文献之一。
读读也很有意思的。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对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社会及俄共的描述很有趣。它描述了一个正统的马列主义联共党史。即与列宁所建立的布D相关的历史,即是历史的主流。而别的都是微不足道的。
“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出现于1883年,这就是‘劳动解放社’。”(见第一章,第二节)主要领导人是普列汉诺夫。这是不是真相呢?先不说。我只是说一下,这本书为什么这样写。当然是个人看法。
因为普列汉诺夫与列宁,差不多是差不多是师生关系。至少列宁前期受普列汉诺夫的影响较大。且,列宁流亡国外,参与《火星报》的工作时,普列汉诺夫一直是《火星报》的主要核心。而《火星报》一直到十月革命前,是布D这个精英小党的中央机关刊物与主要的宣传阵地。离开了这个,俄共的历史十月革命前的历史,差不多就是空的了。
再回到“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这一问题。如果我用别的材料证明,就有可能不符合实情,那总有一点曲折性,与可疑处。下面我引的,依然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的内容。
“1875年,在敖得萨成立了‘南俄工人协会’。”此句见《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一章第一节。
“1878年,在彼得堡成立了由木工哈尔土林和钳工奥勃诺尔斯基领导的‘俄国北方工人协会’。协会纲领说,协会的任务与西方社会民主工党的任务相同。协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即‘推翻国内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因为它是极不公平的制度’。协会的组织者之一奥勃诺尔斯基曾在国外住过一些时候,他在那里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民主党和马克思所领导的第一国际的活动有所了解。这一点在“俄国北方工人协会”纲领上有了反映。协会认为自己的当前任务是为人民争取政治自由和政治权利(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权利等等)。当前要求中还包括限定工作日。“-------引自《联共(布)党史》第一章第一节
我不是太读得懂的。也许是咱工人文化水平低。这个“南俄工人协会”、“俄国北方工人协会”不是马克思主义团体?“协会的任务与西方社会民主工党的任务相同”,与普列汉诺夫的主张差别大吗?抑或是,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团体,斯大林说了算?
到底谁说了算?
于是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这样一个问题:《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明显的错误?至少可以这样说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相矛盾?
也可以这样问,既然《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要确立自己为正统,完全可以不将“南俄工人协会”、“俄国北方工人协会”及其领导的工人运动记录在自己的党史中。
如果不记录在自己的党史中,那么至少在此党史中看,“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出现于1883年,这就是‘劳动解放社’。”这个论断是正常的。
为什么要做这样自己抽自己嘴巴的事?
咱试着解释解释?猜猜?呵呵。
首先“联共”是离不开工人阶级的。至少理论上是如此。尤其是十月革命后,要不然它就无法挂一个“无产阶级政D”的羊头。没有这个羊头,大概梦早就碎了。要挂这个羊头,就必然离不开工人阶级。
而在“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出现于1883年,这就是‘劳动解放社’。”出现以前,已有了轰轰烈烈的工人阶级运动,不对其有所表态,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第二点则是列宁的建布D基本理论: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不可能自己创造的独立的思想体系。工人阶级再怎么忙忽,再怎么牺牲,都是没用的。即使读了马克思的书也不行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去办,也不行。因为你不是正宗。因为你不是布D。
由此再读托洛茨基的《列宁传》,尤其关于十月革命部分。就很有看头了。也由此,我们也可想想那个井冈山上的中国普通农民,手拿着一本《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表情是多么的复杂,以及其后的痛苦。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八)列宁 托洛茨基 ***
好像终于思考到托洛茨基了,但我的心中,列宁始终徘徊不去。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并且一定是很简单的原因。原因一定是我还没有学好列宁的思想。怎么办?也很简单,那咱就继续学下去。
“布尔什维克党的党制,其特点即是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民主”和“集中”这两个观念之联在一道,绝无矛盾。党所要严密注意的是:不仅是严格划清党的边界,而且要使所有入了党的边界的人都享有真实权力来决定党的政策方向。批评的自由和思想斗争乃是党的民主制必不可少的内容。现在人们所宣扬的,说布尔什维克主义不容许党内各种派别的存在,那完全是堕落时期的一种神话。实际上,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历史就是派别斗争的历史。一个真正革命的组织,既以改变全世界为任务,并且集合了最大胆的迷信破坏者、战士和反抗者在它的旗帜之下,那它怎能平静地存在和发展下去,而没有思想的冲突、没有内部集团和暂时的派别组织呢?布尔什维克党领袖们的远见,常常能使冲突减轻,并能缩短派别斗争的时期,但仅此而已。中央委员会完全依靠在这种活跃的民主制的支持之上,因此它才有胆量来作决定并发布命令。在一切最重大的转变时期,领袖们之明显的正确,给予中央一种最高的权威,这就是集中制之最宝贵的精神资本。”
此段文字,引自托洛茨基《被背叛了的革命》,第五章第二小节“布尔什维克党的蜕化”。我很喜欢这个书名。此书为“三联”书店,1963年十二月出版。封面印有这样的几个字:供内部参考。
没想到我也做起版本、考据之类的事了。个人一直认为这些事有点无聊。现在想来,也还是。咱终于成了个“无聊”的人,步入的“无聊”殿堂了。
从这本书,及在中国的出版时候时间,及供阅读的对像,这些细节,我约略窥见了历史小姑娘的花裙边。也就是说,1963年左右时间,中国的有关方面,已觉察到了“被背叛了的革命”。并且中国的有关方面,已开始了相应的思考。表像即:供内部参考。即供中国的有关方面的内部参考。
有内部,即有外部。外部是什么呢?即是内部以外的部分。再要描述,估计就有些复杂,很多人喜欢那样描述。我喜欢简单的。即是统治阶级是内部,被统治阶级是外部。
就出来一个小问题:何为统治阶级?个人解答,即是参考到类似资料或文件的所有人。而被统治阶级的答案也就出来了,就是不被允许参考类似资料或文件的所有人。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尔。这句古话,未必全对,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个相同的经验,自己想读的书,网上被屏蔽。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网上,就无法下载到斯大林全集。书店中也没有。
我是批评斯大林的。也就是说,于现实中,我想好好的,仔细地批批斯大林,却有困难。而这个困难,是有关方面有意制造的。而这个有关方面,据说也是反对斯大林的。有意思吧。真有意思。别人喜欢就此展开,我就算了。兴致不高。
也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斯大林非斯大林,实为斯大林。那些认为斯大林即为斯大林者,即是机械论者,不懂得辩证法。哪怕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也不懂。而持这种世界观者,几乎可以肯定都是斯大林。
也就是说,现在不能顺利地下载到《斯大林全集》者,那么恭喜您,你是被统治者。相反者,那么同样恭喜您,你是统治者。同时你也是斯大林。
悲哀啊!很多人喜欢这样说。这样说的人,不是现实主义者,也不是唯物主义者。现实与真相哪有什么悲与喜的。真实的东西,没有悲与喜。你可以悲与喜,但与真实无关。连其皮毛都算不上。也可以确定,以悲与喜论事实的,基本是唯心主义者。
此篇笔记开头所引之托洛茨基一段话,核心即是何为托洛茨基所理解的“民主集中制”。当然这绝非托洛茨基对“民主集中制”的全面描述。如果作一下界定,这是托洛茨基是从布尔什维克简史中,用事实论证了一下,何为“民主集中制”。并且因为布尔什维克建党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为列宁,托洛茨基是用曲笔写了一下,他所描述的“民主集中制”就是列宁的建党思想。
何为列宁思想中的“民主集中制”,列宁自己也没有作过全面描述。大概他一直很忙,而这件事,并不是太重要的。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思想,散见于其文章中。也由此可见,这并不是一件很要紧,很紧迫的事。
1,1905年12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在芬兰塔墨尔福斯召开第一次代表会议,以列宁的《论党的改组》为基础,通过了“党的改组”的决议,其中有一段:“代表会议确认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不容争论的,认为必须实行广泛的选举制度,赋予选举出来的各中央机构以进行思想领导和实际工作领导的全权,同时,各中央机构可以撤换,它们的活动应广泛公布并应遵守严格地作工作报告的制度”。
2,1906年“民主集中制”被正式写入党章。
3,1906年4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统一)代表大会。这次大会通过的党章指出“党的一切组织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
此三段应该算是史料了。同时我还从网上查到一个资料,据说是“中央编译局资深专家、译审张慕良”所写的,发表于《北京日报》。
引用他的并非是因为“中央编译局资深专家”与《北京日报》,说实在的,我跟他们都不熟,对他们没有什么信任度。只是其文章中,有几句简单的概括,我觉得还是有意思的,并且人家既然做了这样的汇总工作,咱就可以偷个懒。节录着引一下:
1,“我们在自己的报刊上一向维护党内民主。但是我们从未反对过党的集中。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列宁全集》第27卷第89页)
2,列宁说: “君主制是一人掌握权力”,“贵族制是很少一部分人掌握权力”,“民主制是人民掌握权力”。(同上,第37卷第67页)
3,集中制的理念是“部分服从整体,下级服从上级”、 “部分服从整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
4,“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没有讨论和批评的自由,无产阶级就不承认行动的一致。”
综上几点,似可作这样的总结:“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民主”。
说实在的,通过以上几点的列举,我似乎也认为这就是毛老师文章中的“民主集中制”,而托洛茨基那段文字所讲的,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说实在的,我一点都不想论证列宁的,或者说是托洛茨基的,或者说是毛老师的这个“民主集中制”的好坏。无数人有这个能力,完全可以自己去作一番论证。只要他们直面列宁他们所搞的这个“民主集中制”,早已完蛋这一现实,即可。
只是无数人正无视这一现实,成天吹牛皮。我实在吃不消。
我实在吃不消,这句话是唯心主义的。实质上我对此无所谓。这是现实。用个人感情来解读,毫无意义。至少对我个人而言,是如此。当然我也会让自己愉快一下,说一句“我实在吃不消”这样的俏皮话。
对事实的视而不见,体现的是阶级斗争。体现的是对现像与事实的阶级解读。视而不见本身,就是解读。视而不见,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之一。
托洛茨基此章的大标题为:“苏维埃的热月”,其相对应的即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月”。托洛茨基一系列文章的思想,与列宁是一脉相承的。毛老师多了个W革实践,体现了毛老师与列宁与托洛茨基的区别。
W革实践,即是对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同时也是毛老师在文章中一直描述的那个“民主集中制”的再思考。毛老师并未能给出答案。但通过毛老师以实践进行的再思考,我们有可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民主集中制”。当然我说的是有可能。
我们仔细阅读列宁、托洛茨基、毛老师他们对“民主集中制”的描绘,是多么的美,是多么的好,是多么的诱人。一如世界大同,一如共产主义。一如金刚不坏,一如如如不动。一如寂灭之海。唯心主义的。
事实也告诉我们,它是唯心主义的。物质是不可能被意识所决定。物质的“民主集中制”是不可能被斯大林的思想体系所决定,不可能被邓某某的思想体系所决定。它之所以完蛋了,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是唯心主义的。
不需多说。
好像终于思考到托洛茨基了,但我的心中,列宁始终徘徊不去。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并且一定是很简单的原因。原因一定是我还没有学好列宁的思想。怎么办?也很简单,那咱就继续学下去。
“布尔什维克党的党制,其特点即是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民主”和“集中”这两个观念之联在一道,绝无矛盾。党所要严密注意的是:不仅是严格划清党的边界,而且要使所有入了党的边界的人都享有真实权力来决定党的政策方向。批评的自由和思想斗争乃是党的民主制必不可少的内容。现在人们所宣扬的,说布尔什维克主义不容许党内各种派别的存在,那完全是堕落时期的一种神话。实际上,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历史就是派别斗争的历史。一个真正革命的组织,既以改变全世界为任务,并且集合了最大胆的迷信破坏者、战士和反抗者在它的旗帜之下,那它怎能平静地存在和发展下去,而没有思想的冲突、没有内部集团和暂时的派别组织呢?布尔什维克党领袖们的远见,常常能使冲突减轻,并能缩短派别斗争的时期,但仅此而已。中央委员会完全依靠在这种活跃的民主制的支持之上,因此它才有胆量来作决定并发布命令。在一切最重大的转变时期,领袖们之明显的正确,给予中央一种最高的权威,这就是集中制之最宝贵的精神资本。”
此段文字,引自托洛茨基《被背叛了的革命》,第五章第二小节“布尔什维克党的蜕化”。我很喜欢这个书名。此书为“三联”书店,1963年十二月出版。封面印有这样的几个字:供内部参考。
没想到我也做起版本、考据之类的事了。个人一直认为这些事有点无聊。现在想来,也还是。咱终于成了个“无聊”的人,步入的“无聊”殿堂了。
从这本书,及在中国的出版时候时间,及供阅读的对像,这些细节,我约略窥见了历史小姑娘的花裙边。也就是说,1963年左右时间,中国的有关方面,已觉察到了“被背叛了的革命”。并且中国的有关方面,已开始了相应的思考。表像即:供内部参考。即供中国的有关方面的内部参考。
有内部,即有外部。外部是什么呢?即是内部以外的部分。再要描述,估计就有些复杂,很多人喜欢那样描述。我喜欢简单的。即是统治阶级是内部,被统治阶级是外部。
就出来一个小问题:何为统治阶级?个人解答,即是参考到类似资料或文件的所有人。而被统治阶级的答案也就出来了,就是不被允许参考类似资料或文件的所有人。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尔。这句古话,未必全对,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个相同的经验,自己想读的书,网上被屏蔽。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网上,就无法下载到斯大林全集。书店中也没有。
我是批评斯大林的。也就是说,于现实中,我想好好的,仔细地批批斯大林,却有困难。而这个困难,是有关方面有意制造的。而这个有关方面,据说也是反对斯大林的。有意思吧。真有意思。别人喜欢就此展开,我就算了。兴致不高。
也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斯大林非斯大林,实为斯大林。那些认为斯大林即为斯大林者,即是机械论者,不懂得辩证法。哪怕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也不懂。而持这种世界观者,几乎可以肯定都是斯大林。
也就是说,现在不能顺利地下载到《斯大林全集》者,那么恭喜您,你是被统治者。相反者,那么同样恭喜您,你是统治者。同时你也是斯大林。
悲哀啊!很多人喜欢这样说。这样说的人,不是现实主义者,也不是唯物主义者。现实与真相哪有什么悲与喜的。真实的东西,没有悲与喜。你可以悲与喜,但与真实无关。连其皮毛都算不上。也可以确定,以悲与喜论事实的,基本是唯心主义者。
此篇笔记开头所引之托洛茨基一段话,核心即是何为托洛茨基所理解的“民主集中制”。当然这绝非托洛茨基对“民主集中制”的全面描述。如果作一下界定,这是托洛茨基是从布尔什维克简史中,用事实论证了一下,何为“民主集中制”。并且因为布尔什维克建党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为列宁,托洛茨基是用曲笔写了一下,他所描述的“民主集中制”就是列宁的建党思想。
何为列宁思想中的“民主集中制”,列宁自己也没有作过全面描述。大概他一直很忙,而这件事,并不是太重要的。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思想,散见于其文章中。也由此可见,这并不是一件很要紧,很紧迫的事。
1,1905年12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在芬兰塔墨尔福斯召开第一次代表会议,以列宁的《论党的改组》为基础,通过了“党的改组”的决议,其中有一段:“代表会议确认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不容争论的,认为必须实行广泛的选举制度,赋予选举出来的各中央机构以进行思想领导和实际工作领导的全权,同时,各中央机构可以撤换,它们的活动应广泛公布并应遵守严格地作工作报告的制度”。
2,1906年“民主集中制”被正式写入党章。
3,1906年4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统一)代表大会。这次大会通过的党章指出“党的一切组织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
此三段应该算是史料了。同时我还从网上查到一个资料,据说是“中央编译局资深专家、译审张慕良”所写的,发表于《北京日报》。
引用他的并非是因为“中央编译局资深专家”与《北京日报》,说实在的,我跟他们都不熟,对他们没有什么信任度。只是其文章中,有几句简单的概括,我觉得还是有意思的,并且人家既然做了这样的汇总工作,咱就可以偷个懒。节录着引一下:
1,“我们在自己的报刊上一向维护党内民主。但是我们从未反对过党的集中。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列宁全集》第27卷第89页)
2,列宁说: “君主制是一人掌握权力”,“贵族制是很少一部分人掌握权力”,“民主制是人民掌握权力”。(同上,第37卷第67页)
3,集中制的理念是“部分服从整体,下级服从上级”、 “部分服从整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
4,“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没有讨论和批评的自由,无产阶级就不承认行动的一致。”
综上几点,似可作这样的总结:“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民主”。
说实在的,通过以上几点的列举,我似乎也认为这就是毛老师文章中的“民主集中制”,而托洛茨基那段文字所讲的,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说实在的,我一点都不想论证列宁的,或者说是托洛茨基的,或者说是毛老师的这个“民主集中制”的好坏。无数人有这个能力,完全可以自己去作一番论证。只要他们直面列宁他们所搞的这个“民主集中制”,早已完蛋这一现实,即可。
只是无数人正无视这一现实,成天吹牛皮。我实在吃不消。
我实在吃不消,这句话是唯心主义的。实质上我对此无所谓。这是现实。用个人感情来解读,毫无意义。至少对我个人而言,是如此。当然我也会让自己愉快一下,说一句“我实在吃不消”这样的俏皮话。
对事实的视而不见,体现的是阶级斗争。体现的是对现像与事实的阶级解读。视而不见本身,就是解读。视而不见,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之一。
托洛茨基此章的大标题为:“苏维埃的热月”,其相对应的即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月”。托洛茨基一系列文章的思想,与列宁是一脉相承的。毛老师多了个W革实践,体现了毛老师与列宁与托洛茨基的区别。
W革实践,即是对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同时也是毛老师在文章中一直描述的那个“民主集中制”的再思考。毛老师并未能给出答案。但通过毛老师以实践进行的再思考,我们有可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民主集中制”。当然我说的是有可能。
我们仔细阅读列宁、托洛茨基、毛老师他们对“民主集中制”的描绘,是多么的美,是多么的好,是多么的诱人。一如世界大同,一如共产主义。一如金刚不坏,一如如如不动。一如寂灭之海。唯心主义的。
事实也告诉我们,它是唯心主义的。物质是不可能被意识所决定。物质的“民主集中制”是不可能被斯大林的思想体系所决定,不可能被邓某某的思想体系所决定。它之所以完蛋了,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是唯心主义的。
不需多说。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九)列宁 托洛茨基 ***
我觉得,我这个完全是个人性质的,对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反思、批判、探索的,一个重要的坐标点,渐渐的浮现出来。
1917年3月(俄历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时,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我后面的思索,也许会不断地重回这一坐标。
就事论事的思考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考方式,就历史论历史,完全站在现在看待历史等等,都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综合的思考方法。它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然是辩证的,那也就是承认,部分的唯心是不可避免的。完全的以事实为依据,是不可能的,以不可能为依据,必然是机械的,最终甚至会发展成唯心的。虚假的前提,几乎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几乎表示不完全。
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其指导思想,应该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但其发展的结果,全部变成了唯心主义。几乎无一例外。这不只是历史老人跟人类开一个玩笑。这背后必有着深刻的内在必然性。而这一内在的必然性,值得咱不断地去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思想,转变为人类的社会实践,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在书房里的推演,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发生良性互动的难度几乎是超乎人类的想像的。面对人类社会的自然与自发的运动,差不多所有的理论家,都会绝望的。所有的完美理论,对于社会实践而言,只有一个结果,被证明是错的。至少被证明,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即使谁成天嚷嚷着科学,也没有用。与那种发狠说,上帝保佑同理。
原则是原则,原理是原理。就人类的社会运动而言,总是苍白的,无力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样的例子,在人类历史上,寻得出无数。而依据实践对理论进行修订完成后,时与势已经不可挽回,世界已成为另一番世界。也许只能发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叹。
不尽长江滚滚来。人类实践的脚步是永不会停息的。昔日的理论家们,终会被抛在一边。而新的思想,必然会从人类的实践中产生,重新指导人类的实践。
马列主义在其诞生之后,确成为人类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但现在成为无数人的弃物,已是不争的事实。所谓坚持者,差不多是可笑一族。以前有一个词形容这种人,即是老顽固。这种人无视社会主义的苏联已经崩溃,无视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业已崩溃,依旧在唱着昔日的高调,论证着马列主义如何正确,如何伟大。真让人无语。
人类的整个社会实践,是会无视这种昔日黄花的。用不屑一顾来回答之,可能有点过了。新事物总是从旧事物中孕育,成长,最终成为新事物的。无中生有,是不可能的。但新事物与旧事实,总是有着质的区别的。
按列宁原则建立的D,实质上已然大部被人类所抛弃。其残余也必将为人类所抛弃。这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已是不可改变。也正是在这不可改变的结果出现后,我们反思与批判,才更有可能接近那个D的真相与核心。
也正是因为这个结果的存在,咱才有可能确认列宁建立的D,及其组织原则的反人民性,反工农阶级性。从结果看,它比现在世界上现在的很多资产阶级D,更反人民,更反工农阶级。这是实践检验的结果。
因为这个结果,我们如果全面否定马列主义,全面否定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运动,那就再一次掉入机械论,甚至成为唯心主义者。咱这些批判与思考,是不可能全面否定马列主义的。谁的批判与思考都没有用。因为它已成为历史事实,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已成为旧事物。新事物总是从旧事物中产生。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运动,必将会对未来的人类社会运动产生影响。不是这方面的,就是那方面。
按照马克思的基本学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人类社会必将会有第二次乃至第无数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个人认为,此已发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遗产,对第二次必将出现的第二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而言,影响未必是好的,负面的,可能更多一点。原因也很简单,条条框框多了,坛坛罐罐多了。要打烂条条框,不是容易的事。要打烂坛坛罐罐也不容易。
咱就是干这个敲坛坛罐罐的活的,努力多敲碎几个,是我的目标。
转到二月革命。
列宁是怎么说的:“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不可能自己创造的独立的思想体系。”
这是列宁建立他心目中的那个D的重要依据。而这个D的核心即是传说中的“民主集中制”。而这个“民主集中制”到了斯大林手中,就成了“集中制”。显得更精练。如甲骨文,刻起来方便,不费骨头。
这个“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如何呢?实质即是“代表集中制”,实质即是“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不可能自己创造的独立的思想体系。”简而言之,即是工人群众无思想。他们需要代表。由代表来代替他们思想。实质即是工人群众无思想之自由。实质即是工人群众不许思想。实质即是工人群众无思想的权力。
这就是传说中的民主集中制。列宁也许没有这样想。也没有这样作过推理。问题是,我们是唯物主义者,看事实,不看愿望。愿望是无法证明的。事实是列宁建立了一个这样的D。事实上是列宁建立的这个D,据说后来违背了他的初衷,将“民主”二字丢掉了。丢在血泊中了。
而我们再来看看,工人群众的运动,到底有没有产生新的思想体系,到底有没有通过实践,改变这个旧的世界。
“二月革命是自发的,没有一个政党发动了二月革命”。正如别尔嘉耶夫在《自我认识-思想自传》中所说:
在俄罗斯整个世纪都在准备革命,直接的革命却没有准备好。君主专制制度与其说是被推翻的,不如说是是自行瓦解和自我崩溃的,与其说是布尔什维克准备了革命,不如说是他们利用了革命的转变。
这一句,我是在网上找到的。引一下。但不是重点,重点是托洛茨基的《二月革命》。妈的,我真成托派了,成天引用托洛茨基的文章。
托洛茨基在《二月革命》中,描述得最精彩的段落,是第七章“五天(1917年2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由工人阶级及市民发动,后来包括军队在内的各种力量的卷入过程。一幅宏伟的大革命图景。在其中,托洛茨基难能可贵的地方是,没有如苏联官方所描绘的,布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托洛茨基笔下,布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与其它党派及组织所起的作用,没有什么差别。几乎都是跟在工人阶级后面跑。而工人阶级自发的决定了革命的兴起,展开,与高潮,并取得了胜利,显示出伟大的革命力量。而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即是“苏维埃”这个工人阶级自发成立的工人团体。
工人阶级直接领导了革命,并最终推翻了封建的沙皇专制统治,未代沙皇完蛋了。托洛茨基的确该死。被劈不冤的。托洛茨基说真话了。说真话就得被劈。
“2 月 23 日是国际妇女节。社会民主党各团体本想依常规来纪念她:集会,演说,传单。在前夕,没有一个人的头脑里曾想到过妇女节会成为革命的第一日。各团体中没有一个曾号召在这一天举行罢工。不仅如此,甚至那布尔什维克的组织,而且是最具有战斗性的一个组织:维包格区的委员会,全体都是工人,竟也反对罢工。群众的情绪,据工人区的领袖之一——加育劳夫作证,是颇为紧张的,每一个罢工都有转变为公开冲突的危险。但因委员会认为战斗行动的时机尚未来到:因党不够坚强,工人与士兵很少联系,所以决定不号召罢工,而准备在不确定的未来作革命的进攻。这样的一条路线,是委员会在2月23 日的前夜采取的,并且还仿佛全体都接受了它。然而在第二天早晨,不顾一切指令,若干工厂的纺织女工还是罢了工,并且遣派代表到五金工人那里,请求援助罢工。加育劳夫写道,布尔什维克们“不情不愿地”答允援助,他们的后面跟随着孟什维克的与社会革命党的工人。”
一切就这么开始了,到处在流血,到处是枪声,到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游行的工人,逃窜的警察,受伤倒地的呻吟,燃烧的路障,雪亮的刺刀,军人的哗变,混乱的皇宫。等等等等。我不擅于描述这些。就如那些当事人,没人知道下一分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是流血,还是胜利。没人知道。他们甚至无法知道另一条街道上正在发生的事。即使转过街角,也无法弄清,因为每个个人都是为人的洪流所吞没。
托洛茨基写得很好,将这样的历史画卷,居然能够作个大概的描述,并且在这种描述里,我们近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可以感知历史的部分真实。我们需要这样的真实,即使是部分的。局部的,片面的。伪造的,我们已然受够了。
没事的时候,在搓脚丫之余,读一读托洛茨基的《二月革命》吧,就当它是胡说的,就当它是假的。反正我们读的胡说的与假的东西太多了。多一种胡说,天塌不下来。
通过托洛茨基的描述,或者说是胡说,站在工人群众的立场,咱可以这样说:二月革命是工人群众自发发动了二月革命,并推翻了封建专制,但工人群众的胜利果实先是被资产阶级窃取了,而在后来的十月,又被布D所窃取。工人群众的革命被盗窃、被镇压。工人群众在获得短暂的解放后,再次被奴役。
这是我的个人想法,不是托洛茨基的想法。托洛茨基同样是列宁派的。托洛茨基认为盗窃是应该的,只方法不对。
我觉得,我这个完全是个人性质的,对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反思、批判、探索的,一个重要的坐标点,渐渐的浮现出来。
1917年3月(俄历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时,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我后面的思索,也许会不断地重回这一坐标。
就事论事的思考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考方式,就历史论历史,完全站在现在看待历史等等,都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综合的思考方法。它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然是辩证的,那也就是承认,部分的唯心是不可避免的。完全的以事实为依据,是不可能的,以不可能为依据,必然是机械的,最终甚至会发展成唯心的。虚假的前提,几乎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几乎表示不完全。
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其指导思想,应该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但其发展的结果,全部变成了唯心主义。几乎无一例外。这不只是历史老人跟人类开一个玩笑。这背后必有着深刻的内在必然性。而这一内在的必然性,值得咱不断地去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思想,转变为人类的社会实践,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在书房里的推演,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发生良性互动的难度几乎是超乎人类的想像的。面对人类社会的自然与自发的运动,差不多所有的理论家,都会绝望的。所有的完美理论,对于社会实践而言,只有一个结果,被证明是错的。至少被证明,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即使谁成天嚷嚷着科学,也没有用。与那种发狠说,上帝保佑同理。
原则是原则,原理是原理。就人类的社会运动而言,总是苍白的,无力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样的例子,在人类历史上,寻得出无数。而依据实践对理论进行修订完成后,时与势已经不可挽回,世界已成为另一番世界。也许只能发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叹。
不尽长江滚滚来。人类实践的脚步是永不会停息的。昔日的理论家们,终会被抛在一边。而新的思想,必然会从人类的实践中产生,重新指导人类的实践。
马列主义在其诞生之后,确成为人类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但现在成为无数人的弃物,已是不争的事实。所谓坚持者,差不多是可笑一族。以前有一个词形容这种人,即是老顽固。这种人无视社会主义的苏联已经崩溃,无视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业已崩溃,依旧在唱着昔日的高调,论证着马列主义如何正确,如何伟大。真让人无语。
人类的整个社会实践,是会无视这种昔日黄花的。用不屑一顾来回答之,可能有点过了。新事物总是从旧事物中孕育,成长,最终成为新事物的。无中生有,是不可能的。但新事物与旧事实,总是有着质的区别的。
按列宁原则建立的D,实质上已然大部被人类所抛弃。其残余也必将为人类所抛弃。这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已是不可改变。也正是在这不可改变的结果出现后,我们反思与批判,才更有可能接近那个D的真相与核心。
也正是因为这个结果的存在,咱才有可能确认列宁建立的D,及其组织原则的反人民性,反工农阶级性。从结果看,它比现在世界上现在的很多资产阶级D,更反人民,更反工农阶级。这是实践检验的结果。
因为这个结果,我们如果全面否定马列主义,全面否定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运动,那就再一次掉入机械论,甚至成为唯心主义者。咱这些批判与思考,是不可能全面否定马列主义的。谁的批判与思考都没有用。因为它已成为历史事实,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已成为旧事物。新事物总是从旧事物中产生。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运动,必将会对未来的人类社会运动产生影响。不是这方面的,就是那方面。
按照马克思的基本学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人类社会必将会有第二次乃至第无数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个人认为,此已发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遗产,对第二次必将出现的第二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而言,影响未必是好的,负面的,可能更多一点。原因也很简单,条条框框多了,坛坛罐罐多了。要打烂条条框,不是容易的事。要打烂坛坛罐罐也不容易。
咱就是干这个敲坛坛罐罐的活的,努力多敲碎几个,是我的目标。
转到二月革命。
列宁是怎么说的:“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不可能自己创造的独立的思想体系。”
这是列宁建立他心目中的那个D的重要依据。而这个D的核心即是传说中的“民主集中制”。而这个“民主集中制”到了斯大林手中,就成了“集中制”。显得更精练。如甲骨文,刻起来方便,不费骨头。
这个“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如何呢?实质即是“代表集中制”,实质即是“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不可能自己创造的独立的思想体系。”简而言之,即是工人群众无思想。他们需要代表。由代表来代替他们思想。实质即是工人群众无思想之自由。实质即是工人群众不许思想。实质即是工人群众无思想的权力。
这就是传说中的民主集中制。列宁也许没有这样想。也没有这样作过推理。问题是,我们是唯物主义者,看事实,不看愿望。愿望是无法证明的。事实是列宁建立了一个这样的D。事实上是列宁建立的这个D,据说后来违背了他的初衷,将“民主”二字丢掉了。丢在血泊中了。
而我们再来看看,工人群众的运动,到底有没有产生新的思想体系,到底有没有通过实践,改变这个旧的世界。
“二月革命是自发的,没有一个政党发动了二月革命”。正如别尔嘉耶夫在《自我认识-思想自传》中所说:
在俄罗斯整个世纪都在准备革命,直接的革命却没有准备好。君主专制制度与其说是被推翻的,不如说是是自行瓦解和自我崩溃的,与其说是布尔什维克准备了革命,不如说是他们利用了革命的转变。
这一句,我是在网上找到的。引一下。但不是重点,重点是托洛茨基的《二月革命》。妈的,我真成托派了,成天引用托洛茨基的文章。
托洛茨基在《二月革命》中,描述得最精彩的段落,是第七章“五天(1917年2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由工人阶级及市民发动,后来包括军队在内的各种力量的卷入过程。一幅宏伟的大革命图景。在其中,托洛茨基难能可贵的地方是,没有如苏联官方所描绘的,布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托洛茨基笔下,布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与其它党派及组织所起的作用,没有什么差别。几乎都是跟在工人阶级后面跑。而工人阶级自发的决定了革命的兴起,展开,与高潮,并取得了胜利,显示出伟大的革命力量。而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即是“苏维埃”这个工人阶级自发成立的工人团体。
工人阶级直接领导了革命,并最终推翻了封建的沙皇专制统治,未代沙皇完蛋了。托洛茨基的确该死。被劈不冤的。托洛茨基说真话了。说真话就得被劈。
“2 月 23 日是国际妇女节。社会民主党各团体本想依常规来纪念她:集会,演说,传单。在前夕,没有一个人的头脑里曾想到过妇女节会成为革命的第一日。各团体中没有一个曾号召在这一天举行罢工。不仅如此,甚至那布尔什维克的组织,而且是最具有战斗性的一个组织:维包格区的委员会,全体都是工人,竟也反对罢工。群众的情绪,据工人区的领袖之一——加育劳夫作证,是颇为紧张的,每一个罢工都有转变为公开冲突的危险。但因委员会认为战斗行动的时机尚未来到:因党不够坚强,工人与士兵很少联系,所以决定不号召罢工,而准备在不确定的未来作革命的进攻。这样的一条路线,是委员会在2月23 日的前夜采取的,并且还仿佛全体都接受了它。然而在第二天早晨,不顾一切指令,若干工厂的纺织女工还是罢了工,并且遣派代表到五金工人那里,请求援助罢工。加育劳夫写道,布尔什维克们“不情不愿地”答允援助,他们的后面跟随着孟什维克的与社会革命党的工人。”
一切就这么开始了,到处在流血,到处是枪声,到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游行的工人,逃窜的警察,受伤倒地的呻吟,燃烧的路障,雪亮的刺刀,军人的哗变,混乱的皇宫。等等等等。我不擅于描述这些。就如那些当事人,没人知道下一分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是流血,还是胜利。没人知道。他们甚至无法知道另一条街道上正在发生的事。即使转过街角,也无法弄清,因为每个个人都是为人的洪流所吞没。
托洛茨基写得很好,将这样的历史画卷,居然能够作个大概的描述,并且在这种描述里,我们近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可以感知历史的部分真实。我们需要这样的真实,即使是部分的。局部的,片面的。伪造的,我们已然受够了。
没事的时候,在搓脚丫之余,读一读托洛茨基的《二月革命》吧,就当它是胡说的,就当它是假的。反正我们读的胡说的与假的东西太多了。多一种胡说,天塌不下来。
通过托洛茨基的描述,或者说是胡说,站在工人群众的立场,咱可以这样说:二月革命是工人群众自发发动了二月革命,并推翻了封建专制,但工人群众的胜利果实先是被资产阶级窃取了,而在后来的十月,又被布D所窃取。工人群众的革命被盗窃、被镇压。工人群众在获得短暂的解放后,再次被奴役。
这是我的个人想法,不是托洛茨基的想法。托洛茨基同样是列宁派的。托洛茨基认为盗窃是应该的,只方法不对。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十)列宁 托洛茨基 ***
每次去老吴兄处学习,总是有所收获的。吴兄的新作《劳动阶级政党》与《***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给我耳目一新感觉。这两篇文章都很简略,只能说是说了个想法。有想法就好啊。当时就留言向老吴兄致敬了。
“什么叫思想者,这才是思想者。什么叫思想家,这才是思想家。----向老兄致敬。”这就是我的留言之一。咱其实是一个很感性化的人。一高兴了就胡言乱语。这回大概没有。较实事求是。
这样说,咱就是赞同老吴兄的看法了?也未必。这样说准确些:咱不反对老吴兄的看法,并觉得很新鲜,从没听人说过。至于赞不赞同,还得慢慢想。老吴兄的很多想法与提法,我都是不赞同的。也有很多是赞同的。在老吴兄处,总能学到新东西。
工农阶级,劳动者也需要百花齐放。也只有工农阶级及劳动者百花齐放了,才可能有工农阶级及劳动者的文艺复兴。应该这样的。
人云亦云的东西,看得太多了。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咱来点新鲜的好不?来段新唱词好不?
“***外应当容许存在其他工人政党。”
我左看右看这句话,太美了。咱玩起美学来了。至于理论与实践中,是否行得通,还不是现在下结论的事。老吴兄将这句话从《***宣言》里挖出来,辛苦了。
回到列宁。回到那个著名的词“苏维埃”。这回咱学习《联共(布)简明党史》。
“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的工人在这次罢工期间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它实际上是俄国最初的工人代表苏维埃之一。”见《联共(布)简明党史》第三章。
此章标题: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在日俄战争和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核心讲述的是1905年,俄罗斯革命。其在书中讲,布D如何领导了此次革命,咱就不说了。有兴趣者自己看。咱前面写了几篇读书笔记,记录了这方面的一些想法,此篇就不说了。此篇说苏维埃。
“工人代表苏维埃,后者发展成了农民代表苏维埃。”见《联共(布)简明党史》第三章。
“在十月政治罢工那些疾风暴雨的日子里,在同沙皇斗争的烈火中,工人群众的革命创造力创造了新的强大的武器——工人代表苏维埃。
工人代表苏维埃是各工厂代表组成的会议,它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工人阶级群众性政治组织。1905年初次产生的苏维埃,是1917年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苏维埃政权的雏形。苏维埃是表现人民创造精神的新的革命的形式。它纯粹是各革命阶层居民打破沙皇政府的一切法律和规章制度而创立起来的。它是人民奋起反对沙皇制度的自动性的表现。
布尔什维克把苏维埃看作革命政权的萌芽。他们认为苏维埃的力量和作用完全取决于起义的力量和成功。
孟什维克不认为苏维埃是革命政权的萌芽机关,也不认为它是起义机关。他们把苏维埃看作地方自治机关,如民主产生的城市自治机关之类。
1905年10月13日(26日),彼得堡所有的工厂进行了工人代表苏维埃的选举。当天夜间就举行了苏维埃的第一次会议。继彼得堡之后,莫斯科也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
“在1905年10-12月期间,许多大城市和几乎所有的工人中心都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当时还作了组织陆海军士兵代表苏维埃并把它们同工人代表苏维埃统一起来的尝试。有些地方还成立过工农代表苏维埃。
说实在的,我讨厌在自己的笔记中大量引用。这次不得不如此。
列宁是怎么说的:“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不可能自己创造的独立的思想体系。”
这一回对列宁有意见的,是斯大林。呵呵。斯大林如何说的:
“苏维埃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它们往往是自发产生,没有定型,成分上不固定,但它们的行动却象一个政权机关。苏维埃用夺取手段实现了出版自由,确立了八小时工作制,号召人民拒绝向沙皇政府纳税。在个别场合,它们还没收沙皇政府的资金来满足革命的需要。”见《联共(布)简明党史》第三章。
而斯大林却又一遍遍说《怎么办?》是多么的伟大。却又在《联共(布)简明党史》第三大章中,如此写,如此描述。问了:斯大林是什么意思呢?莫非也如现在的互联网左派,毛老师如何说的,这里这样用,那里那样用,随便。呵呵。这辩证法太高级了点吧。
斯大林的意思是这样,咱枪在手,炮在手,那就咱说了算。是咱的功劳,那肯定不会成为别人的。不是咱的功劳呢?那还是咱的功劳。你有枪么?你有炮么?没有。好,那就咱说了算。苏维埃是咱布D领导的。没有意见吧。呵呵,我看是没有。有意见的,已见马克思去了。
斯大林利用苏联建立后,新生的官僚统治阶级,解除了工农苏维埃的组织及武装,即所谓的大清洗。大清洗既是清除新生的官僚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对工农苏维埃权力及武装的剥夺与清洗。
多数人对大清洗的研究,都是指向新生的官僚统治阶级内部,即布D内部由较民主,走向独CAI,却未注意到对工农苏维埃权力与武装的剥夺与清洗。就如现在各方面对WG的研究与讨论,都集中在所谓的左派、右派如何沉浮,很少人注意到中国工农阶级的权力的得与失。所谓左派权力的得失,即他们所谓的工农阶级代表的权力的得失。与工农阶级实无本质的关系。或者可以这样说,工农阶级失去权力,即是从选出工农代表时起。选出工农代表之时,即是工农阶级交出权力之时。
为什么?立场问题。他们都是站在代表的立场思考问题的。工农阶级只是他们的筹码。取舍随意。有用了就用一下,没用时,墙角见。扔。破草鞋?破鞋?
列宁是怎么说的:“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不可能自己创造的独立的思想体系。”
这是一条大棒,是打杀工农阶级思想权力的大棒。现在依然无数的人,即所谓的左派与毛派,都喜欢这根大棒,紧要关头,即是工农阶级为自己争取权力的时候,那些左派与毛派,就将这条大棒拿出来了。工农阶级也可以有自己的权力?这不是笑话嘛!天大的笑话。
这条大棒后面还有一条大棒: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也就是说,不在列宁所创的布D的领导下,不在那些所谓的左派与毛派的领导下,工农阶级一无是处,一盘散沙,嘛也干不了。连思想都不会,你说你还能干嘛?
两根棒下,枉死了无数的工农。几千万吧。
咱这是责怪列宁么?不是。责怪之类的话,是无意义的。中国有句古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责怪之类的意思,差不多同于妇人之仁。社会现实是各种力量较量的结果。不是吹牛的结果。当然,吹牛也不一定完全无用。
工农阶级只会在实践中成长。对实践进行总结,产生理论,然后再通过实践检验,修正,从而产生新的理论,并实践之。
老吴是工人阶级中的一员,当然也是做过工人代表的。所以他的立场在这两者之间晃。时而工人阶级立场,时而工人代表立场。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我向老吴学习,是学习其工人阶级立场的部分。老兄的很多想法,或者是他从书堆中挑选出的,或自己想到的,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至少开阔视野,也印证一部分。当然也有不同意。
咱也是普通工人,也在学习着思考问题,提出想法。当然还有无数的普通劳动者,他可能是工人,可能是农民,也可能是别的。他们也可能都正站在工农或劳动者的立场,思考问题,并提出想法。难道说他们的思想就不是思想。难道他们的思想就不具备革命性?难道只有马列毛的思想才具有革命性?难道他们的思想就不能汇成洪流,建成较新世界,建成较新文化,最终出现较新的文明?
思想的权力属于每一个人。组织的权力也属于每一个人。自由、平等不是口号,它会从社会的各方面,人类生活的各方面,不断地化为现实。时间问题。必然如此。
列宁的这两根大棒都是唯心主义的。1905年俄罗斯革命与1917年二月革命,已用革命实践证明了这一点。虽然二月革命的胜利果实,先被资产阶级,后被所谓的工农阶级代表窃取了。但不会永远被窃取。工农阶级会学到经验,取得教训的。工农阶级会重建全新的苏维埃的。工农阶级终究会建立只属于自己,属于全体劳动者,没有剥削与压迫的社会。如何名之这样的社会,不重要。
每次去老吴兄处学习,总是有所收获的。吴兄的新作《劳动阶级政党》与《***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给我耳目一新感觉。这两篇文章都很简略,只能说是说了个想法。有想法就好啊。当时就留言向老吴兄致敬了。
“什么叫思想者,这才是思想者。什么叫思想家,这才是思想家。----向老兄致敬。”这就是我的留言之一。咱其实是一个很感性化的人。一高兴了就胡言乱语。这回大概没有。较实事求是。
这样说,咱就是赞同老吴兄的看法了?也未必。这样说准确些:咱不反对老吴兄的看法,并觉得很新鲜,从没听人说过。至于赞不赞同,还得慢慢想。老吴兄的很多想法与提法,我都是不赞同的。也有很多是赞同的。在老吴兄处,总能学到新东西。
工农阶级,劳动者也需要百花齐放。也只有工农阶级及劳动者百花齐放了,才可能有工农阶级及劳动者的文艺复兴。应该这样的。
人云亦云的东西,看得太多了。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咱来点新鲜的好不?来段新唱词好不?
“***外应当容许存在其他工人政党。”
我左看右看这句话,太美了。咱玩起美学来了。至于理论与实践中,是否行得通,还不是现在下结论的事。老吴兄将这句话从《***宣言》里挖出来,辛苦了。
回到列宁。回到那个著名的词“苏维埃”。这回咱学习《联共(布)简明党史》。
“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的工人在这次罢工期间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它实际上是俄国最初的工人代表苏维埃之一。”见《联共(布)简明党史》第三章。
此章标题: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在日俄战争和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核心讲述的是1905年,俄罗斯革命。其在书中讲,布D如何领导了此次革命,咱就不说了。有兴趣者自己看。咱前面写了几篇读书笔记,记录了这方面的一些想法,此篇就不说了。此篇说苏维埃。
“工人代表苏维埃,后者发展成了农民代表苏维埃。”见《联共(布)简明党史》第三章。
“在十月政治罢工那些疾风暴雨的日子里,在同沙皇斗争的烈火中,工人群众的革命创造力创造了新的强大的武器——工人代表苏维埃。
工人代表苏维埃是各工厂代表组成的会议,它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工人阶级群众性政治组织。1905年初次产生的苏维埃,是1917年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苏维埃政权的雏形。苏维埃是表现人民创造精神的新的革命的形式。它纯粹是各革命阶层居民打破沙皇政府的一切法律和规章制度而创立起来的。它是人民奋起反对沙皇制度的自动性的表现。
布尔什维克把苏维埃看作革命政权的萌芽。他们认为苏维埃的力量和作用完全取决于起义的力量和成功。
孟什维克不认为苏维埃是革命政权的萌芽机关,也不认为它是起义机关。他们把苏维埃看作地方自治机关,如民主产生的城市自治机关之类。
1905年10月13日(26日),彼得堡所有的工厂进行了工人代表苏维埃的选举。当天夜间就举行了苏维埃的第一次会议。继彼得堡之后,莫斯科也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
“在1905年10-12月期间,许多大城市和几乎所有的工人中心都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当时还作了组织陆海军士兵代表苏维埃并把它们同工人代表苏维埃统一起来的尝试。有些地方还成立过工农代表苏维埃。
说实在的,我讨厌在自己的笔记中大量引用。这次不得不如此。
列宁是怎么说的:“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不可能自己创造的独立的思想体系。”
这一回对列宁有意见的,是斯大林。呵呵。斯大林如何说的:
“苏维埃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它们往往是自发产生,没有定型,成分上不固定,但它们的行动却象一个政权机关。苏维埃用夺取手段实现了出版自由,确立了八小时工作制,号召人民拒绝向沙皇政府纳税。在个别场合,它们还没收沙皇政府的资金来满足革命的需要。”见《联共(布)简明党史》第三章。
而斯大林却又一遍遍说《怎么办?》是多么的伟大。却又在《联共(布)简明党史》第三大章中,如此写,如此描述。问了:斯大林是什么意思呢?莫非也如现在的互联网左派,毛老师如何说的,这里这样用,那里那样用,随便。呵呵。这辩证法太高级了点吧。
斯大林的意思是这样,咱枪在手,炮在手,那就咱说了算。是咱的功劳,那肯定不会成为别人的。不是咱的功劳呢?那还是咱的功劳。你有枪么?你有炮么?没有。好,那就咱说了算。苏维埃是咱布D领导的。没有意见吧。呵呵,我看是没有。有意见的,已见马克思去了。
斯大林利用苏联建立后,新生的官僚统治阶级,解除了工农苏维埃的组织及武装,即所谓的大清洗。大清洗既是清除新生的官僚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对工农苏维埃权力及武装的剥夺与清洗。
多数人对大清洗的研究,都是指向新生的官僚统治阶级内部,即布D内部由较民主,走向独CAI,却未注意到对工农苏维埃权力与武装的剥夺与清洗。就如现在各方面对WG的研究与讨论,都集中在所谓的左派、右派如何沉浮,很少人注意到中国工农阶级的权力的得与失。所谓左派权力的得失,即他们所谓的工农阶级代表的权力的得失。与工农阶级实无本质的关系。或者可以这样说,工农阶级失去权力,即是从选出工农代表时起。选出工农代表之时,即是工农阶级交出权力之时。
为什么?立场问题。他们都是站在代表的立场思考问题的。工农阶级只是他们的筹码。取舍随意。有用了就用一下,没用时,墙角见。扔。破草鞋?破鞋?
列宁是怎么说的:“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不可能自己创造的独立的思想体系。”
这是一条大棒,是打杀工农阶级思想权力的大棒。现在依然无数的人,即所谓的左派与毛派,都喜欢这根大棒,紧要关头,即是工农阶级为自己争取权力的时候,那些左派与毛派,就将这条大棒拿出来了。工农阶级也可以有自己的权力?这不是笑话嘛!天大的笑话。
这条大棒后面还有一条大棒: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也就是说,不在列宁所创的布D的领导下,不在那些所谓的左派与毛派的领导下,工农阶级一无是处,一盘散沙,嘛也干不了。连思想都不会,你说你还能干嘛?
两根棒下,枉死了无数的工农。几千万吧。
咱这是责怪列宁么?不是。责怪之类的话,是无意义的。中国有句古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责怪之类的意思,差不多同于妇人之仁。社会现实是各种力量较量的结果。不是吹牛的结果。当然,吹牛也不一定完全无用。
工农阶级只会在实践中成长。对实践进行总结,产生理论,然后再通过实践检验,修正,从而产生新的理论,并实践之。
老吴是工人阶级中的一员,当然也是做过工人代表的。所以他的立场在这两者之间晃。时而工人阶级立场,时而工人代表立场。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我向老吴学习,是学习其工人阶级立场的部分。老兄的很多想法,或者是他从书堆中挑选出的,或自己想到的,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至少开阔视野,也印证一部分。当然也有不同意。
咱也是普通工人,也在学习着思考问题,提出想法。当然还有无数的普通劳动者,他可能是工人,可能是农民,也可能是别的。他们也可能都正站在工农或劳动者的立场,思考问题,并提出想法。难道说他们的思想就不是思想。难道他们的思想就不具备革命性?难道只有马列毛的思想才具有革命性?难道他们的思想就不能汇成洪流,建成较新世界,建成较新文化,最终出现较新的文明?
思想的权力属于每一个人。组织的权力也属于每一个人。自由、平等不是口号,它会从社会的各方面,人类生活的各方面,不断地化为现实。时间问题。必然如此。
列宁的这两根大棒都是唯心主义的。1905年俄罗斯革命与1917年二月革命,已用革命实践证明了这一点。虽然二月革命的胜利果实,先被资产阶级,后被所谓的工农阶级代表窃取了。但不会永远被窃取。工农阶级会学到经验,取得教训的。工农阶级会重建全新的苏维埃的。工农阶级终究会建立只属于自己,属于全体劳动者,没有剥削与压迫的社会。如何名之这样的社会,不重要。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十一)列宁 托洛茨基 ***
“我是人道主义者”。这是刑天之舞兄博文的题目。刑天兄的意思,大概也在这题目中。刑天兄的文字,我向来喜欢。简洁、生动、有力。语言节奏感强,读着很爽。虽然彼此观点有分歧,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刑天兄文字的欣赏。观点有分歧,是正常事。不然不成为观点。
曾经有一天,咱较清晰地与刑天兄进行了一个文字对话,在刑天兄的一篇博文下面。咱的立场是工农阶级立场,或劳动者立场。还是各类代表的立场。如工农阶级或劳动者的代表立场。刑天兄不太能确认。分歧就在这。关于这一点,咱这里作个说明,工农阶级立场,强调的是阶级斗争。劳动者立场也是。是指劳动者阶级与剥削者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这同样也可以理解为阶级斗争。我不是那种计较名词解释的人。
对一事物的准确定义,也可以理解成,这个准确定义本身就是不准确的。它是机械的,绝对的。往往缺少辩证。唯物辩证法是我的思考方法。在我学习与思考中,它的作用极大。这并不是说,我不允许别人用别的思考方法。只不过我不赞同。
因为社会的发展,马列主义对工农阶级因其过于准确的界定,现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劳动者阶级与剥削者阶级这一对矛盾对立的双方,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接受。从现实状况看,同样体现着剩余价值论的实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这一对矛盾,也是体现着这种实质。
压迫者阶级与被压迫者阶级,在现代工业社会,同样体现着剩余价值论的实质。因为压迫是实现剩余价值的根本手段。没有压迫是不可能实现剩余价值的。压迫的最明确表现形式,是国家机器。军队、司法、监狱。几百、上千年来,有过无数的人对它进行过论述。现在也是。我想只要国家机器还存在于人类社会一天,那么这种论述就会不断地进行下去。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在做了一番描述后,认为国家是可以消亡的。当然列宁指的那个“国家”,是指“国家是特殊的强力组织,是镇压某一个阶级的暴力组织”,这种性质的“国家”,是会消亡的。
我这里说列宁,不是说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中观点的正确与否,而是说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表达出来的精神与目的。总是为建立更为合理,更为美好的世界,而努力的。个人认为,这种精神就是人道主义精神。
希腊的“理想国”,中国的“大同”世界,大概都是人道主义精神的源头。也可以这样说,这种精神是人类的根本性精神之一。也许在传说中的“原始社会”即有了。
怎么想起来说这个事了?最近乱读书。属于那种“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乱读书。让我有条有理地读书,估计是不会死,但无论如何是读不下去的。个人认为,即使读下去了,也无意义。自己没有了。只有书了。
读到一篇《越飞遗书》。其中有几段话,引录如下:
“人的生命只有在它能无限贡献自己的时候,才具有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人类就是这一无限,因为其他的一切都是有限的,所以为其他的一切而工作,也就丧失了意义。”
“我在我全部的自觉的生活中是忠于自己的哲学的,也就是说我所度过的整个一生是有意义的,因为我整个一生都在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而斗争。甚至在那些被监禁和服苦役的年代(那时人被排除在直接参与斗争和为人类服务之外),也不能从有意义的生活中扣除,因为那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年代,这些年代促进了以后工作的改善,因此同样可以算作是为人类工作的年代,也就是生活的有意义的年代。我认为我有权肯定,出于这样的理解,我整个一生中没有一天是过得没有意义的。”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想起小时候就读过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最近还读了一篇,据说是伪造的普列汉诺夫遗书。说实在的,要我这样的一个普通工人,去考证普列汉诺夫遗书的真伪,那较合于“天方夜谭”一词。读过,存疑。也只能如此。
且不论普列汉诺夫遗书真伪,我只说此文中,“简单谈谈我自己”这一节,读来也与读“越飞遗书”有同感。
一个思想者吧。一个探索者吧。一个革命者吧。至少从文中可以读出这样的意思。
现在这三个词差不多都带有严重的贬义色彩。这大概是三五十年前,乃至百年前的人们,所不能想像的吧。坏事还是好事。很多人认为是坏事的,也表现出痛心疾首状。仿佛天崩地陷了。真的会因之天崩地陷么?我看不会。这些看似美丽的词汇,个人认为确是到了该回到人间,而不是高高在上了。
一个思想者吧。一个探索者吧。一个革命者吧。很了不得吗?没什么了不得的。也是普通人,普通事。千百年以来,如此的人太多了。时势造英雄。以人民史观来看,都是平常事。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下面引一段普列汉诺夫遗书中的一段话:
“随着生产力发生质变,将形成新的阶级、新的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将按新的方式进行,人道主义思想将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之中.社会即使实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将学会克服各种危机。人道主义思想和巨大的生产将抑制赤贫化过程。”
这差不多是所谓的普列汉诺夫遗书中,文章的作者与列宁的意见分歧所在。之所以有人说这是篇伪作,就是因为普列汉诺夫攻击列宁,有点厉害了。于是就说它是伪作。话似乎又可这样想,即使不是普列汉诺夫所作,难道此文就会失去它的价值?是否觉得说这种话的人,有点无聊?
当然,我并不是说此文作者,便是正确,列宁便是错误。也不是说赞同此文的作者,意思中的马克思的思想,即是人道主义的一种。
我引用这段,目的只是引的那个文中的“人道主义”。
也不需要引更多的东西了,意会吧。像萨特那种“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大论,也不必多说。那种各门类的定义,喜欢的人,也可以读读。但我的想法,读与不读关系并不大。读别的书,也可能殊途同归。书是读不完的。
希腊的“理想国”,中国的“大同”世界,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如此等等。这种经济学,那种政治学,反正都是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的。在书本上看,都是美仑美奂的。实际运作结果呢:依然是丑陋的世界。这个丑陋的世界,即是所有思想与主义的最好注解。不要牛皮哄哄的,碰都碰不得。也没什么可牛皮哄哄的。
大概每一种思想,每一种主义,其产生,是因为其对立面而产生的。如果说有价值的话,那是因为其对立面的存在,而具有价值。一旦其对立面消失了,那么这种思想,或主义,也就会消失了。
这也可以说是对立统一吧。而辩证法的存在,同样是因为形而上学的存在,而具有价值,如果说形而上学消失了,那么辩证法很大的可能是,也失去了作用。
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包括那些所谓的辩证论者,差不多都会本能性的,变成他们所反对的形而上学论者。不管是在学术研究中,社会实践中,以及日常生活中,差不多都会由辩证论者,转为形而上学论者。即唯我正确。表面上可能会说些这样那样的言辞,实质的意思都是这个,唯我正确。
唯我正确,差不多是人类的共性。咱这当然是说个人感觉与看法。甚至有种感觉,用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总是混用的。只用一种,几乎无法分析与解决问题。这就是具体分析与综合思考的关系。
个人感觉,我这一系列学习与思考,主要的描述方法,是形而上学的,而辩证法用得较少。因为个人感觉,如用辩证法进行描述,块面太大,难以深入。说得好听,是一点突破,说得难听,叫偷懒。
我之所以这样描述,并且主要是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进行描述,主要是为了使我自己的思考能够不断地深入。不是为别人解决问题的。也不是为了反对马列主义。如果马列主义,我认为没有价值,我干嘛反对。世界上知识多了,思想体系多了。我会特特操马列主义的心?
也正是因为自己通过学习与思考,发现马列主义的主体,是我所赞同的,或者说是其根本思想是我所赞同的,并代表了我的基本立场,一个普通工人的立场,并带有人道主义色彩的,希望人人都平等与自由的立场,所以我才不断地学习马列主义。
也正是因为此,我才要结合社会现实,及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来分析与理解,以期有所发现,为自己的阶级有所帮助。实质只是个人看法。
同时个人认为,只要存在着剥削,存在着压迫,马列主义的旗帜总不会倒掉的。这个不会倒掉是有条件的,即是存在着剥削与压迫。即使马列主义千创百孔,也不会倒掉。因为总会有后来者,将其不正确,已无生命的部分去除,像去掉人体上的烂肉一样。使之恢复生机。
辩证法不是攻击的艺术,更多是融合的艺术。
传统的辩证论者,将辩证法用作攻击与自己观点相异者,比如马克思,恩格斯,比如普列汉诺夫、列宁,比如托洛茨基。等等。他们在攻击自己的论敌的时候,使用的方法,基本不是辩证法,而是形而上学。攻击一点,不及其余。大概网友间的论争,也是如此。
毛选的阅读,咱发现毛老师确实很少用到形而上学,而较多辩证法。所以他的文章,个人感觉,仿佛老太太说话。这边如何,那边如何。硬话不多。不是95%,就是绝大多数。
哪种更好。咱不知道,各有特点吧。就某种而言,这方面优点多一些,那方面缺点也可能多一些。十全十美,是别有用心者或酒徒所喜欢的。
在确认自己立场的情况下,咱对自己的建议是,多作些辩证思维,少些形而上学。以形而上学的方法,机械的方法分析问题,并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肯定,为了不断地肯定。是不是能有新思想,那是不确定的事。也可以这样说,每一次否定之后的肯定本身,就是新思想产生的过程。
希腊的“理想国”,中国的“大同”世界,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任何思想都不应只是成为攻击异质思想的大棒,消灭异已的借口,而是要多一点在相互对立与斗争中,互相激发,产生出新的思想,以帮助自己更好的,更全面的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及我们自身。
“我是人道主义者”。这是刑天之舞兄博文的题目。刑天兄的意思,大概也在这题目中。刑天兄的文字,我向来喜欢。简洁、生动、有力。语言节奏感强,读着很爽。虽然彼此观点有分歧,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刑天兄文字的欣赏。观点有分歧,是正常事。不然不成为观点。
曾经有一天,咱较清晰地与刑天兄进行了一个文字对话,在刑天兄的一篇博文下面。咱的立场是工农阶级立场,或劳动者立场。还是各类代表的立场。如工农阶级或劳动者的代表立场。刑天兄不太能确认。分歧就在这。关于这一点,咱这里作个说明,工农阶级立场,强调的是阶级斗争。劳动者立场也是。是指劳动者阶级与剥削者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这同样也可以理解为阶级斗争。我不是那种计较名词解释的人。
对一事物的准确定义,也可以理解成,这个准确定义本身就是不准确的。它是机械的,绝对的。往往缺少辩证。唯物辩证法是我的思考方法。在我学习与思考中,它的作用极大。这并不是说,我不允许别人用别的思考方法。只不过我不赞同。
因为社会的发展,马列主义对工农阶级因其过于准确的界定,现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劳动者阶级与剥削者阶级这一对矛盾对立的双方,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接受。从现实状况看,同样体现着剩余价值论的实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这一对矛盾,也是体现着这种实质。
压迫者阶级与被压迫者阶级,在现代工业社会,同样体现着剩余价值论的实质。因为压迫是实现剩余价值的根本手段。没有压迫是不可能实现剩余价值的。压迫的最明确表现形式,是国家机器。军队、司法、监狱。几百、上千年来,有过无数的人对它进行过论述。现在也是。我想只要国家机器还存在于人类社会一天,那么这种论述就会不断地进行下去。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在做了一番描述后,认为国家是可以消亡的。当然列宁指的那个“国家”,是指“国家是特殊的强力组织,是镇压某一个阶级的暴力组织”,这种性质的“国家”,是会消亡的。
我这里说列宁,不是说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中观点的正确与否,而是说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表达出来的精神与目的。总是为建立更为合理,更为美好的世界,而努力的。个人认为,这种精神就是人道主义精神。
希腊的“理想国”,中国的“大同”世界,大概都是人道主义精神的源头。也可以这样说,这种精神是人类的根本性精神之一。也许在传说中的“原始社会”即有了。
怎么想起来说这个事了?最近乱读书。属于那种“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乱读书。让我有条有理地读书,估计是不会死,但无论如何是读不下去的。个人认为,即使读下去了,也无意义。自己没有了。只有书了。
读到一篇《越飞遗书》。其中有几段话,引录如下:
“人的生命只有在它能无限贡献自己的时候,才具有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人类就是这一无限,因为其他的一切都是有限的,所以为其他的一切而工作,也就丧失了意义。”
“我在我全部的自觉的生活中是忠于自己的哲学的,也就是说我所度过的整个一生是有意义的,因为我整个一生都在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而斗争。甚至在那些被监禁和服苦役的年代(那时人被排除在直接参与斗争和为人类服务之外),也不能从有意义的生活中扣除,因为那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年代,这些年代促进了以后工作的改善,因此同样可以算作是为人类工作的年代,也就是生活的有意义的年代。我认为我有权肯定,出于这样的理解,我整个一生中没有一天是过得没有意义的。”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想起小时候就读过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最近还读了一篇,据说是伪造的普列汉诺夫遗书。说实在的,要我这样的一个普通工人,去考证普列汉诺夫遗书的真伪,那较合于“天方夜谭”一词。读过,存疑。也只能如此。
且不论普列汉诺夫遗书真伪,我只说此文中,“简单谈谈我自己”这一节,读来也与读“越飞遗书”有同感。
一个思想者吧。一个探索者吧。一个革命者吧。至少从文中可以读出这样的意思。
现在这三个词差不多都带有严重的贬义色彩。这大概是三五十年前,乃至百年前的人们,所不能想像的吧。坏事还是好事。很多人认为是坏事的,也表现出痛心疾首状。仿佛天崩地陷了。真的会因之天崩地陷么?我看不会。这些看似美丽的词汇,个人认为确是到了该回到人间,而不是高高在上了。
一个思想者吧。一个探索者吧。一个革命者吧。很了不得吗?没什么了不得的。也是普通人,普通事。千百年以来,如此的人太多了。时势造英雄。以人民史观来看,都是平常事。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下面引一段普列汉诺夫遗书中的一段话:
“随着生产力发生质变,将形成新的阶级、新的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将按新的方式进行,人道主义思想将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之中.社会即使实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将学会克服各种危机。人道主义思想和巨大的生产将抑制赤贫化过程。”
这差不多是所谓的普列汉诺夫遗书中,文章的作者与列宁的意见分歧所在。之所以有人说这是篇伪作,就是因为普列汉诺夫攻击列宁,有点厉害了。于是就说它是伪作。话似乎又可这样想,即使不是普列汉诺夫所作,难道此文就会失去它的价值?是否觉得说这种话的人,有点无聊?
当然,我并不是说此文作者,便是正确,列宁便是错误。也不是说赞同此文的作者,意思中的马克思的思想,即是人道主义的一种。
我引用这段,目的只是引的那个文中的“人道主义”。
也不需要引更多的东西了,意会吧。像萨特那种“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大论,也不必多说。那种各门类的定义,喜欢的人,也可以读读。但我的想法,读与不读关系并不大。读别的书,也可能殊途同归。书是读不完的。
希腊的“理想国”,中国的“大同”世界,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如此等等。这种经济学,那种政治学,反正都是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的。在书本上看,都是美仑美奂的。实际运作结果呢:依然是丑陋的世界。这个丑陋的世界,即是所有思想与主义的最好注解。不要牛皮哄哄的,碰都碰不得。也没什么可牛皮哄哄的。
大概每一种思想,每一种主义,其产生,是因为其对立面而产生的。如果说有价值的话,那是因为其对立面的存在,而具有价值。一旦其对立面消失了,那么这种思想,或主义,也就会消失了。
这也可以说是对立统一吧。而辩证法的存在,同样是因为形而上学的存在,而具有价值,如果说形而上学消失了,那么辩证法很大的可能是,也失去了作用。
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包括那些所谓的辩证论者,差不多都会本能性的,变成他们所反对的形而上学论者。不管是在学术研究中,社会实践中,以及日常生活中,差不多都会由辩证论者,转为形而上学论者。即唯我正确。表面上可能会说些这样那样的言辞,实质的意思都是这个,唯我正确。
唯我正确,差不多是人类的共性。咱这当然是说个人感觉与看法。甚至有种感觉,用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总是混用的。只用一种,几乎无法分析与解决问题。这就是具体分析与综合思考的关系。
个人感觉,我这一系列学习与思考,主要的描述方法,是形而上学的,而辩证法用得较少。因为个人感觉,如用辩证法进行描述,块面太大,难以深入。说得好听,是一点突破,说得难听,叫偷懒。
我之所以这样描述,并且主要是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进行描述,主要是为了使我自己的思考能够不断地深入。不是为别人解决问题的。也不是为了反对马列主义。如果马列主义,我认为没有价值,我干嘛反对。世界上知识多了,思想体系多了。我会特特操马列主义的心?
也正是因为自己通过学习与思考,发现马列主义的主体,是我所赞同的,或者说是其根本思想是我所赞同的,并代表了我的基本立场,一个普通工人的立场,并带有人道主义色彩的,希望人人都平等与自由的立场,所以我才不断地学习马列主义。
也正是因为此,我才要结合社会现实,及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来分析与理解,以期有所发现,为自己的阶级有所帮助。实质只是个人看法。
同时个人认为,只要存在着剥削,存在着压迫,马列主义的旗帜总不会倒掉的。这个不会倒掉是有条件的,即是存在着剥削与压迫。即使马列主义千创百孔,也不会倒掉。因为总会有后来者,将其不正确,已无生命的部分去除,像去掉人体上的烂肉一样。使之恢复生机。
辩证法不是攻击的艺术,更多是融合的艺术。
传统的辩证论者,将辩证法用作攻击与自己观点相异者,比如马克思,恩格斯,比如普列汉诺夫、列宁,比如托洛茨基。等等。他们在攻击自己的论敌的时候,使用的方法,基本不是辩证法,而是形而上学。攻击一点,不及其余。大概网友间的论争,也是如此。
毛选的阅读,咱发现毛老师确实很少用到形而上学,而较多辩证法。所以他的文章,个人感觉,仿佛老太太说话。这边如何,那边如何。硬话不多。不是95%,就是绝大多数。
哪种更好。咱不知道,各有特点吧。就某种而言,这方面优点多一些,那方面缺点也可能多一些。十全十美,是别有用心者或酒徒所喜欢的。
在确认自己立场的情况下,咱对自己的建议是,多作些辩证思维,少些形而上学。以形而上学的方法,机械的方法分析问题,并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肯定,为了不断地肯定。是不是能有新思想,那是不确定的事。也可以这样说,每一次否定之后的肯定本身,就是新思想产生的过程。
希腊的“理想国”,中国的“大同”世界,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任何思想都不应只是成为攻击异质思想的大棒,消灭异已的借口,而是要多一点在相互对立与斗争中,互相激发,产生出新的思想,以帮助自己更好的,更全面的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及我们自身。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十二)列宁 托洛茨基 ***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臣司马光曰: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译文)。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此段文字,引自《资治通鉴》开篇“周纪一”。是这本“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开篇语,也是定调语。个人认为,也是《资治通鉴》的总纲。是编纂此书的根本,是核心。用佛家语,可如是说:其余的文字,则是因此核心而生的幻相。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此是《管子》中的名言。管仲所作。是篇首《牧民第一》。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咱就不论了。怕是已有太多的人,论述过了。中国的现代教育,差不多只教外国书与外国思想体系了。咱这一系列学习与思考,主要也是用外国人的思维模式。所谓“洋为中用”,却忘了中国也有经历过历史检验的思想体系在。虽然没有教,却也应该学的。
读外国人书,学外国人的思想体系。这个国家的,那个国家的。纷纷繁繁,林林总总,太多了。比如野渡,读了很多书,想了很多事情,却很好笑的,不知根本。
“礼”这个字,是最近几年才懂得的。蹉跎岁月。一个“礼”字概括了中国的全部官方历史。一个反“礼”,概括了中国的全部历史中,对官方的反动。这个意思,不是我说的,应该是司马光说的。见此博文篇首那一段话。
此也是作为中国人,听了无数遍的“三纲五常”的总述。中华文明创了“礼”。“创”、“构”建了中华社会。中华社会又丰富发展了“礼”。
司马光笔下的“礼”用我博文中常见的一个词来表达一下,就是:皇权官僚组织体系。管仲所谓“牧民”法则之首要,之核心之首要。司马光所谓“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中华文化向来取类比相,化繁为简,紧扣核心。不像西方文化,罗里罗嗦,下笔万言,离题万里。说是各有特点,但今人差不多已不此何为中华文化的特点。
“以阶级斗争为纲”。上点年纪的耳中都听出茧子的。具体的不谈,用简单的比较法,与管仲、司马光的短论放在一处,作个比较,会发现什么呢?
咱似乎发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是“礼义廉耻”中的“义”。由这个“义”,可生出“斗私批修”这个“廉耻”。却没有说到“礼”。
没有“礼”么?有的:代表制。在中国即是所谓的“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什么加个“所谓的”,原因前面十二篇博文,一直在论述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在罗索。此篇博文的焦点,是各种“礼”制的比较。
先说新中国的“礼”。先不论这个“礼”的特点,与性质,及其中的相互关系。咱说一下在新中国七十年中,咱的常识中,这个“礼”有没有被放到“莫大于礼”这个位置?
“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毛老师时代一切问题的总题。现在很多左派也讲这个。这样的左派多为民间左派。以为这样可以建设社会主义。这其实是目标不明确。重点不明确。核心不明确。自然是劳而无功。
“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事实证明,它的必然发展方向成“官僚代表制”。必然发展成“官僚资本主义”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应该是什么?是民主制。是人民民主制。即绝大多数人,如社会占95%人数的民主制。即是由社会占95%人数的民主制,发展成100%的民主制。即全民民主制。这就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礼”。此民主制中,包括财产民主与权力民主。思想民主则是从属于权力民主。自由是民主制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另一种表达。代表制是它的敌对体制。此为略述。以后有机会再尽力详述。
后四十年的实质是“官僚代表制”,在失去了“阶级斗争为纲”后,发展成“官僚资本代表制”是顺理成章的事。就暂不论了。
现在世界各国,所谓社会制度不一,政治制度不一,看似眼花缭乱,实质整个社会制度的主体,即“礼”的主体就一种:代表制。或是资本代表制,或是官僚代表制。代表制的形成与发展,书写了人类的现代史。
“代表制”的源头,即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土崩瓦解的不只是法国“君主制”,而是全世界的“君主制”。也即全世界的,司马光所言之“礼”。
“法国大革命”的最高权力机构,即是“制宪会议”。而“制宪会议”的“礼”制形式,即是由法国“三级会议”发展而来,演变为“国民会议”,“法国大革命”中,成为“制宪会议”。
这就是“代表制”的主要源头。当然还可列举英国的。但英国的缺少一个明显的“左、右”分野,从研究制度问题角度,研究“礼”制的角度出发,不具有世界性意义。
在1791年的制宪会议上辩论时,拥护激进,反对特权利益的人的人恰好坐在议会的左边,主张温和,支持特权利益的人恰好坐在主持人右边。这就是左派与右派之源。
在制宪右派的努力方向上,建立了现代“资本代表制”。各类学术与文件的表述千差万别,实质即是这个:资本控制代表,实现资本民主。
在制宪左派的努力方向上,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官僚代表制”。如何表述,官僚们说了算。实质即是:官僚说了算。最高级形式正在形成中:实现官僚资本民主。
人民二字哪里去了?工农阶级哪里去了?公民哪里去了?选民哪里去了?
不在其中。于制无关。与“礼”无关。实是被制对像,实是被“礼”目标。
在现代世界社会通制:代表制中,人民、工农阶级、公民、选民等,代表现代社会95%的人群的这些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用“理”表达。朱熹“存天理”的理。水能载舟的水。
朱熹说“理即礼也”。这是骗人的。如同“天理”的“天”字。实质是一样的。在朱熹之前,说是“理”的表述为“天”。都是回答权力的来源问题。
在现代世界代表制中,人民、工农阶级、公民、选民是“天”、是“理”,即传说中的“君权神授”、“君权民授”的意思中的意思。在修辞学上,只是个修饰语,一个形容词。对“礼”这个本体,无实质性的影响。
这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礼”未变的原因。只是修饰语变化,只是换了个形容词,“礼”会变吗?就如人换了件衣服。换了衣服的人,会成为另一个人?
“苏联”的倒台,给人们一种印像,即“官僚代表制”不如“资本代表制”。个人认为,那只是“官僚代表制”还未如“资本代表制”久经风雨,不断变革。“官僚代表制”未必不可以如“资本代表制”一样实现变革,而发展壮大。但这不是我所特别关心的。这与我的立场有关。是我的立场所决定的。所以现在只是略述。现在中国无数的左派,都因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立场,在研究、讨论与试验,力图完善这个“官僚代表制“。就我个人而言,是预祝他们成功的。
司马光不是朱熹,一竿子到底,不玩虚的,实话实说。也不是现在中西官方学者。现在中国很多人推崇宋朝,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即是为了完善这个“官僚代表制”。他们要从宋朝的经验中吸取经验及教训。
那些都不是我特别要说的。我特别要说的是:“工农阶级”与“劳动者”以及“人民”等表达社会95%人群的词汇,已产生了有些年头了。咱这社会的95%人群,难道真的不能产生自己的思想?难道真的不能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
那么就将我们的目光盯在这个“礼”字上。而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理”与“天”。我们要建立自己的“礼”。建立工农阶级的“礼”,建立劳动者的“礼”,建立人民的“礼”。
即是建立建立工农阶级的社会组织体制,建立劳动者的社会组织体制,建立人民的社会组织体制,以取代一切代表制。一如当初代表制取代君主制。
当然,这是必然的事。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臣司马光曰: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译文)。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此段文字,引自《资治通鉴》开篇“周纪一”。是这本“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开篇语,也是定调语。个人认为,也是《资治通鉴》的总纲。是编纂此书的根本,是核心。用佛家语,可如是说:其余的文字,则是因此核心而生的幻相。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此是《管子》中的名言。管仲所作。是篇首《牧民第一》。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咱就不论了。怕是已有太多的人,论述过了。中国的现代教育,差不多只教外国书与外国思想体系了。咱这一系列学习与思考,主要也是用外国人的思维模式。所谓“洋为中用”,却忘了中国也有经历过历史检验的思想体系在。虽然没有教,却也应该学的。
读外国人书,学外国人的思想体系。这个国家的,那个国家的。纷纷繁繁,林林总总,太多了。比如野渡,读了很多书,想了很多事情,却很好笑的,不知根本。
“礼”这个字,是最近几年才懂得的。蹉跎岁月。一个“礼”字概括了中国的全部官方历史。一个反“礼”,概括了中国的全部历史中,对官方的反动。这个意思,不是我说的,应该是司马光说的。见此博文篇首那一段话。
此也是作为中国人,听了无数遍的“三纲五常”的总述。中华文明创了“礼”。“创”、“构”建了中华社会。中华社会又丰富发展了“礼”。
司马光笔下的“礼”用我博文中常见的一个词来表达一下,就是:皇权官僚组织体系。管仲所谓“牧民”法则之首要,之核心之首要。司马光所谓“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中华文化向来取类比相,化繁为简,紧扣核心。不像西方文化,罗里罗嗦,下笔万言,离题万里。说是各有特点,但今人差不多已不此何为中华文化的特点。
“以阶级斗争为纲”。上点年纪的耳中都听出茧子的。具体的不谈,用简单的比较法,与管仲、司马光的短论放在一处,作个比较,会发现什么呢?
咱似乎发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是“礼义廉耻”中的“义”。由这个“义”,可生出“斗私批修”这个“廉耻”。却没有说到“礼”。
没有“礼”么?有的:代表制。在中国即是所谓的“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什么加个“所谓的”,原因前面十二篇博文,一直在论述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在罗索。此篇博文的焦点,是各种“礼”制的比较。
先说新中国的“礼”。先不论这个“礼”的特点,与性质,及其中的相互关系。咱说一下在新中国七十年中,咱的常识中,这个“礼”有没有被放到“莫大于礼”这个位置?
“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毛老师时代一切问题的总题。现在很多左派也讲这个。这样的左派多为民间左派。以为这样可以建设社会主义。这其实是目标不明确。重点不明确。核心不明确。自然是劳而无功。
“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事实证明,它的必然发展方向成“官僚代表制”。必然发展成“官僚资本主义”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应该是什么?是民主制。是人民民主制。即绝大多数人,如社会占95%人数的民主制。即是由社会占95%人数的民主制,发展成100%的民主制。即全民民主制。这就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礼”。此民主制中,包括财产民主与权力民主。思想民主则是从属于权力民主。自由是民主制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另一种表达。代表制是它的敌对体制。此为略述。以后有机会再尽力详述。
后四十年的实质是“官僚代表制”,在失去了“阶级斗争为纲”后,发展成“官僚资本代表制”是顺理成章的事。就暂不论了。
现在世界各国,所谓社会制度不一,政治制度不一,看似眼花缭乱,实质整个社会制度的主体,即“礼”的主体就一种:代表制。或是资本代表制,或是官僚代表制。代表制的形成与发展,书写了人类的现代史。
“代表制”的源头,即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土崩瓦解的不只是法国“君主制”,而是全世界的“君主制”。也即全世界的,司马光所言之“礼”。
“法国大革命”的最高权力机构,即是“制宪会议”。而“制宪会议”的“礼”制形式,即是由法国“三级会议”发展而来,演变为“国民会议”,“法国大革命”中,成为“制宪会议”。
这就是“代表制”的主要源头。当然还可列举英国的。但英国的缺少一个明显的“左、右”分野,从研究制度问题角度,研究“礼”制的角度出发,不具有世界性意义。
在1791年的制宪会议上辩论时,拥护激进,反对特权利益的人的人恰好坐在议会的左边,主张温和,支持特权利益的人恰好坐在主持人右边。这就是左派与右派之源。
在制宪右派的努力方向上,建立了现代“资本代表制”。各类学术与文件的表述千差万别,实质即是这个:资本控制代表,实现资本民主。
在制宪左派的努力方向上,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官僚代表制”。如何表述,官僚们说了算。实质即是:官僚说了算。最高级形式正在形成中:实现官僚资本民主。
人民二字哪里去了?工农阶级哪里去了?公民哪里去了?选民哪里去了?
不在其中。于制无关。与“礼”无关。实是被制对像,实是被“礼”目标。
在现代世界社会通制:代表制中,人民、工农阶级、公民、选民等,代表现代社会95%的人群的这些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用“理”表达。朱熹“存天理”的理。水能载舟的水。
朱熹说“理即礼也”。这是骗人的。如同“天理”的“天”字。实质是一样的。在朱熹之前,说是“理”的表述为“天”。都是回答权力的来源问题。
在现代世界代表制中,人民、工农阶级、公民、选民是“天”、是“理”,即传说中的“君权神授”、“君权民授”的意思中的意思。在修辞学上,只是个修饰语,一个形容词。对“礼”这个本体,无实质性的影响。
这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礼”未变的原因。只是修饰语变化,只是换了个形容词,“礼”会变吗?就如人换了件衣服。换了衣服的人,会成为另一个人?
“苏联”的倒台,给人们一种印像,即“官僚代表制”不如“资本代表制”。个人认为,那只是“官僚代表制”还未如“资本代表制”久经风雨,不断变革。“官僚代表制”未必不可以如“资本代表制”一样实现变革,而发展壮大。但这不是我所特别关心的。这与我的立场有关。是我的立场所决定的。所以现在只是略述。现在中国无数的左派,都因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立场,在研究、讨论与试验,力图完善这个“官僚代表制“。就我个人而言,是预祝他们成功的。
司马光不是朱熹,一竿子到底,不玩虚的,实话实说。也不是现在中西官方学者。现在中国很多人推崇宋朝,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即是为了完善这个“官僚代表制”。他们要从宋朝的经验中吸取经验及教训。
那些都不是我特别要说的。我特别要说的是:“工农阶级”与“劳动者”以及“人民”等表达社会95%人群的词汇,已产生了有些年头了。咱这社会的95%人群,难道真的不能产生自己的思想?难道真的不能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
那么就将我们的目光盯在这个“礼”字上。而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理”与“天”。我们要建立自己的“礼”。建立工农阶级的“礼”,建立劳动者的“礼”,建立人民的“礼”。
即是建立建立工农阶级的社会组织体制,建立劳动者的社会组织体制,建立人民的社会组织体制,以取代一切代表制。一如当初代表制取代君主制。
当然,这是必然的事。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十三)列宁 托洛茨基 ***
为什么说“立场问题”最重要?
这些日子,我一直不断地念叨一个短语:立场最重要。仿佛念经,成天将“阿弥陀佛”挂在嘴上。在念这句短语的时候,依稀听到不戒兄,真之兄的应和之声。多年老友镜无兄日前说:我是农民。这个简单的话语,回答的却是最根本的问题。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句话不是老生常谈。而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中,还包含有一个首要之首要问题,即“我们”是谁?要将这个问题回答清楚,就必须弄清立场问题。弄清了立场问题,也就回答清楚了“我们”是谁,这一革命的首要之首要问题。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及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出发,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首先确认的这个“我们”,即是工农阶级,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类集体。是占人类总数95%的绝大多数,革命只占人数绝少5%的命。是被压迫者革压迫者之命。是被剥削者革命剥削者之命。这个是根本。
直面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成败得失,总结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点只能是从工农阶级的利益出发,从占95%人类大多数的利益出发,去思考去评价。任何伟人,任何原则,任何事件,都要经过的这个出发点的审核与校对。也只有如此,才能从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事物发展规迹中,找到无产阶级革命的真相。
咱找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真相,而不是别的真相。思考分析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而不是别的。不是代表们所谓的真相。他们有他们的真相。
学而思在《毛主席时代的那27年》一文中,有以下一段论述:
“***历经十年,其中多少是是非非,应当依据什么来判定是非呢?就应当依据《十六条》来判定是非。不论是涉及刘少奇、邓小平,还是涉及林彪、陈伯达,还是涉及“四人帮”,甚至涉及周恩来、毛主席的事情,都应当以《十六条》来判断是非。”
这个论断是错的,是唯心主义的。这是野渡的个人看法。《十六条》还必须经过“立场”这个原点与出发点确认。如果《十六条》没有清晰地表达“立场”,即“无产阶级立场”的意志,那么《十六条》就不能成为判断的标准。
此文的目的,不是为了论证《十六条》的立场,是否是“无产阶级立场”。也不是为了论证《十六条》中是否将党的立场与无产阶级立场相混淆了。要表述的东西太多,咱只能一点点的来。我只是举例说明:是否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是评判世界性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当然这是野渡的个人看法。不需要赞同。
“文革中刘大司令的叛徒事件实质就是精英的内斗。把刘大司令定性为叛徒或叛徒集团的头子,无非是精英一派对精英另一派的冷酷无情。”
这是不戒兄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从表面看,是对某个具体事件的表述,但其核心的思想方法,即是从“无产阶级立场”这一根本处出发的,分析与评判具体事件。当然不戒兄也许会这样表述,是从“劳动者立场”出发的。
“无产阶级立场”与“劳动者立场”是否同一个意思,或有不同处。仁者、智者随便看,在野渡看来,一回事。名相之辩。
左派认为自己“代表了人民利益”,而右派则反之。右派言自己“代表了人民利益”,左派则反之。野渡言:左派与右派,都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左派、右派都是“人民代表”。“人民代表”不是“人民”。
“人民代表”不是“人民”。这句简单的话,这个简单的道理,却是用几千万人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事实告诉我们:“人民代表”左派与“人民代表”右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他们在“人民”的敌对阵营中,为了瓜分“人民”的利益,为了更好的剥削与压迫人民,而分成左右。为了争夺“人民”利益这块蛋糕,而分成左右。
“人民代表”是“人民”的敌人。
话分两头,各表一支。呵呵。还是谈谈苏联的人与事。
在读《斯大林评传》。作者托洛茨基。自从确认了自己的立场,并日渐对自己的立场越来越确认,咱在读《斯大林评传》之类的书时,不再感到那种撕心的疼感,而是带着更多的戏谑与嘲讽来读这些书。他们都不是咱们的人。老话是这么说的吧。
托洛茨基自然是“托派”之首领。大概批这个“托派”的文章,于苏联及中国及其它等等国家,用“如山”一词来形容,大概不为过。千言万语,用咱老粗的话说,“托派”里面没好人。好人不“托派”。“托派”也不是坏人,而是大坏人,超级大坏人。
用WG左派描述刘大司令的话说:叛徒、内奸、工贼。而托洛茨基如何写《斯大林评传》的呢?竭尽嘲讽、谩骂、诋毁之能事。在托洛茨基笔下,斯大林没一处优点。从小即是如此。如果说是有一点点优点的话,那么,此优点还是别人的。
“他仍然是一个‘地方工作者’,一个高加索人,一个土包子”。连这样的句子都会出现在托洛茨基的笔下。无数次地出现。在托洛茨基的笔下,地方工作者、高加索人,与土包子是相等同的。更何况那些普通的无产阶级。这样的语句遍布《斯大林评传》。也因之,我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是托洛茨基本心的流露。是对自己的真正描写,精彩的自画像。
这就是所谓的“革命领袖”们写的书。这就是那些失败了的“革命领袖”的自画像。据说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人们,所写的文章,所做的事。
不需要太多的知识,也不需要太多的推理。简单地想一想,用生活小常识想一想:可能吗?
为什么这样?我不评价。
这是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那么将视线放得略宽一点点,从全世界的角度观察又是如何呢?还是一样的,对方阵营中,也都没一个好东西。用一个词来表达,即是:全是大恶棍。
秃子不要笑和尚。
争来吵去,都是为了整工农阶级。都是为了整劳动者。都是为了剥削工农阶级。都是为了压迫工农阶级。
左、右“代表”们如何争吵,如何争夺,如何的一嘴毛,咱一时也说不了那么多。来一段《斯大林评传》中的文字,看一看那些左的“代表”们的表现。
“发言表示反对的是一个事事‘起劲’、样样聪明的年轻的同志。他用地下活动条件、缺乏准备和工人缺乏阶级觉悟等作为理由,挺身出来反对让工人参加委员会。他在结束发言时转身对着工人说,‘他们在这里奉承工人。请问你们当中有谁——即使是一两个也罢——适合当委员呢?把手按在心上,说真话吧?’”,“以夺得独断专行的权力。”(引自《斯大林评传》)
这段话据说是描述斯大林的。这个说话者在对工人说:“请问你们当中有谁——即使是一两个也罢——适合当委员呢?”,并让工人们把手放在心上,说真话。简单地说,就是工人是不适合当委员的。
这段文字看来是讽刺斯大林的,但我们从别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个别现像,而是普遍现像。即那些委员,那些工人的高级代表,对工人阶级的实际感情,是根本不屑的,工人阶级只是代表们夺取权力的工具。一如列宁《怎么办?》一书中的精神原则。即工人阶级是不可能产生自己的思想的,必须由外部注入。而代表们就是注入这些思想的,上帝的使者。是传教士。他们负有神圣的使命。他们要解放无产阶级。据说是的。
此书中无数的狗咬狗的文字咱就不介绍了,有兴趣自己读着玩。虽然很恶心。虽然恶心,但真实。直面真实与真相,也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些委员们对工人阶级的组织及武装是什么态度呢?即使他们扛着的招牌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招牌,即使是要最初的阶段,当这个D还处于弱小期,萌芽期时,它对它所不能理解的无产阶级的组织及斗争,是什么态度呢?
“隔了5个月,苏维埃就开始建立起来。苏维埃是孟什维克发起的,但是他们从未梦想到自己一手造成的局面会导致什么结果。孟什维克派在苏维埃里面处于支配地位。孟什维克普通党员卷入了革命发展的洪流,领导人对自己这一派陡然向左摆的趋势感到茫然,沉思起来。布尔什维克彼得堡委员会对已经摆好阵势的群众建立不分党派的代表机构这种新创造起初感到害怕。但他们找不到任何更好的办法,只有向苏维埃提出最后通牒:要它立刻通过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否则立刻解散。”(引自《斯大林评传》)
即是下最后通牒。虽然后来列宁回国,及时改正了这一决定。
“群众把苏维埃叫做“无产阶级的政府”,所以列宁立刻作出评价,认为这种新的组织形式是夺取政权的斗争的杠杆。”
我不是谈其影响如何,及其发展变化如何,而是说在这些代表们的心目中,无产阶级的利益与行动,必须是他们已做好理论论述的那部分,否则就是非法的,就得“立即解散”。
那一年是1905年。那时斯大林刚参加社会民主工党。在这个时间看到这个问题,我们还能够说,一切的罪过都是斯大林的吗?
所谓的布党与孟党,实质即是所谓的左派、右派。他们做什么,目的都是为了夺取工农阶级的领导权。目的相同,手法有别。当工农阶级违背他们意志的时候,他们都不会手软。
不用看晚期,早期即是如此。
布党与孟党都不是工农阶级。都是工农阶级的统治者。
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问题:立场问题。
为什么说“立场问题”最重要?
这些日子,我一直不断地念叨一个短语:立场最重要。仿佛念经,成天将“阿弥陀佛”挂在嘴上。在念这句短语的时候,依稀听到不戒兄,真之兄的应和之声。多年老友镜无兄日前说:我是农民。这个简单的话语,回答的却是最根本的问题。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句话不是老生常谈。而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中,还包含有一个首要之首要问题,即“我们”是谁?要将这个问题回答清楚,就必须弄清立场问题。弄清了立场问题,也就回答清楚了“我们”是谁,这一革命的首要之首要问题。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及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出发,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首先确认的这个“我们”,即是工农阶级,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类集体。是占人类总数95%的绝大多数,革命只占人数绝少5%的命。是被压迫者革压迫者之命。是被剥削者革命剥削者之命。这个是根本。
直面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成败得失,总结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点只能是从工农阶级的利益出发,从占95%人类大多数的利益出发,去思考去评价。任何伟人,任何原则,任何事件,都要经过的这个出发点的审核与校对。也只有如此,才能从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事物发展规迹中,找到无产阶级革命的真相。
咱找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真相,而不是别的真相。思考分析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而不是别的。不是代表们所谓的真相。他们有他们的真相。
学而思在《毛主席时代的那27年》一文中,有以下一段论述:
“***历经十年,其中多少是是非非,应当依据什么来判定是非呢?就应当依据《十六条》来判定是非。不论是涉及刘少奇、邓小平,还是涉及林彪、陈伯达,还是涉及“四人帮”,甚至涉及周恩来、毛主席的事情,都应当以《十六条》来判断是非。”
这个论断是错的,是唯心主义的。这是野渡的个人看法。《十六条》还必须经过“立场”这个原点与出发点确认。如果《十六条》没有清晰地表达“立场”,即“无产阶级立场”的意志,那么《十六条》就不能成为判断的标准。
此文的目的,不是为了论证《十六条》的立场,是否是“无产阶级立场”。也不是为了论证《十六条》中是否将党的立场与无产阶级立场相混淆了。要表述的东西太多,咱只能一点点的来。我只是举例说明:是否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是评判世界性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当然这是野渡的个人看法。不需要赞同。
“文革中刘大司令的叛徒事件实质就是精英的内斗。把刘大司令定性为叛徒或叛徒集团的头子,无非是精英一派对精英另一派的冷酷无情。”
这是不戒兄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从表面看,是对某个具体事件的表述,但其核心的思想方法,即是从“无产阶级立场”这一根本处出发的,分析与评判具体事件。当然不戒兄也许会这样表述,是从“劳动者立场”出发的。
“无产阶级立场”与“劳动者立场”是否同一个意思,或有不同处。仁者、智者随便看,在野渡看来,一回事。名相之辩。
左派认为自己“代表了人民利益”,而右派则反之。右派言自己“代表了人民利益”,左派则反之。野渡言:左派与右派,都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左派、右派都是“人民代表”。“人民代表”不是“人民”。
“人民代表”不是“人民”。这句简单的话,这个简单的道理,却是用几千万人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事实告诉我们:“人民代表”左派与“人民代表”右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他们在“人民”的敌对阵营中,为了瓜分“人民”的利益,为了更好的剥削与压迫人民,而分成左右。为了争夺“人民”利益这块蛋糕,而分成左右。
“人民代表”是“人民”的敌人。
话分两头,各表一支。呵呵。还是谈谈苏联的人与事。
在读《斯大林评传》。作者托洛茨基。自从确认了自己的立场,并日渐对自己的立场越来越确认,咱在读《斯大林评传》之类的书时,不再感到那种撕心的疼感,而是带着更多的戏谑与嘲讽来读这些书。他们都不是咱们的人。老话是这么说的吧。
托洛茨基自然是“托派”之首领。大概批这个“托派”的文章,于苏联及中国及其它等等国家,用“如山”一词来形容,大概不为过。千言万语,用咱老粗的话说,“托派”里面没好人。好人不“托派”。“托派”也不是坏人,而是大坏人,超级大坏人。
用WG左派描述刘大司令的话说:叛徒、内奸、工贼。而托洛茨基如何写《斯大林评传》的呢?竭尽嘲讽、谩骂、诋毁之能事。在托洛茨基笔下,斯大林没一处优点。从小即是如此。如果说是有一点点优点的话,那么,此优点还是别人的。
“他仍然是一个‘地方工作者’,一个高加索人,一个土包子”。连这样的句子都会出现在托洛茨基的笔下。无数次地出现。在托洛茨基的笔下,地方工作者、高加索人,与土包子是相等同的。更何况那些普通的无产阶级。这样的语句遍布《斯大林评传》。也因之,我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是托洛茨基本心的流露。是对自己的真正描写,精彩的自画像。
这就是所谓的“革命领袖”们写的书。这就是那些失败了的“革命领袖”的自画像。据说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人们,所写的文章,所做的事。
不需要太多的知识,也不需要太多的推理。简单地想一想,用生活小常识想一想:可能吗?
为什么这样?我不评价。
这是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那么将视线放得略宽一点点,从全世界的角度观察又是如何呢?还是一样的,对方阵营中,也都没一个好东西。用一个词来表达,即是:全是大恶棍。
秃子不要笑和尚。
争来吵去,都是为了整工农阶级。都是为了整劳动者。都是为了剥削工农阶级。都是为了压迫工农阶级。
左、右“代表”们如何争吵,如何争夺,如何的一嘴毛,咱一时也说不了那么多。来一段《斯大林评传》中的文字,看一看那些左的“代表”们的表现。
“发言表示反对的是一个事事‘起劲’、样样聪明的年轻的同志。他用地下活动条件、缺乏准备和工人缺乏阶级觉悟等作为理由,挺身出来反对让工人参加委员会。他在结束发言时转身对着工人说,‘他们在这里奉承工人。请问你们当中有谁——即使是一两个也罢——适合当委员呢?把手按在心上,说真话吧?’”,“以夺得独断专行的权力。”(引自《斯大林评传》)
这段话据说是描述斯大林的。这个说话者在对工人说:“请问你们当中有谁——即使是一两个也罢——适合当委员呢?”,并让工人们把手放在心上,说真话。简单地说,就是工人是不适合当委员的。
这段文字看来是讽刺斯大林的,但我们从别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个别现像,而是普遍现像。即那些委员,那些工人的高级代表,对工人阶级的实际感情,是根本不屑的,工人阶级只是代表们夺取权力的工具。一如列宁《怎么办?》一书中的精神原则。即工人阶级是不可能产生自己的思想的,必须由外部注入。而代表们就是注入这些思想的,上帝的使者。是传教士。他们负有神圣的使命。他们要解放无产阶级。据说是的。
此书中无数的狗咬狗的文字咱就不介绍了,有兴趣自己读着玩。虽然很恶心。虽然恶心,但真实。直面真实与真相,也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些委员们对工人阶级的组织及武装是什么态度呢?即使他们扛着的招牌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招牌,即使是要最初的阶段,当这个D还处于弱小期,萌芽期时,它对它所不能理解的无产阶级的组织及斗争,是什么态度呢?
“隔了5个月,苏维埃就开始建立起来。苏维埃是孟什维克发起的,但是他们从未梦想到自己一手造成的局面会导致什么结果。孟什维克派在苏维埃里面处于支配地位。孟什维克普通党员卷入了革命发展的洪流,领导人对自己这一派陡然向左摆的趋势感到茫然,沉思起来。布尔什维克彼得堡委员会对已经摆好阵势的群众建立不分党派的代表机构这种新创造起初感到害怕。但他们找不到任何更好的办法,只有向苏维埃提出最后通牒:要它立刻通过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否则立刻解散。”(引自《斯大林评传》)
即是下最后通牒。虽然后来列宁回国,及时改正了这一决定。
“群众把苏维埃叫做“无产阶级的政府”,所以列宁立刻作出评价,认为这种新的组织形式是夺取政权的斗争的杠杆。”
我不是谈其影响如何,及其发展变化如何,而是说在这些代表们的心目中,无产阶级的利益与行动,必须是他们已做好理论论述的那部分,否则就是非法的,就得“立即解散”。
那一年是1905年。那时斯大林刚参加社会民主工党。在这个时间看到这个问题,我们还能够说,一切的罪过都是斯大林的吗?
所谓的布党与孟党,实质即是所谓的左派、右派。他们做什么,目的都是为了夺取工农阶级的领导权。目的相同,手法有别。当工农阶级违背他们意志的时候,他们都不会手软。
不用看晚期,早期即是如此。
布党与孟党都不是工农阶级。都是工农阶级的统治者。
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问题:立场问题。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十四)列宁 托洛茨基 ***
“铲除官僚主义者阶级并防止资产阶级复辟,实现工农联盟的复辟。
-------兄的这个论断我是极赞成的。与兄的分歧即是对列宁党的代表制,即如何实现工农政权的问题。即“工农联盟”这个主体如何组织的问题。”
这是我在政经兄处的留言。政经兄的回复如下:
“工农联盟政权只能在马列主义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形成,而且必须实行列宁的民主集中制(一种能动的民主制,或者说是民主制的高级形式)。如果离开马列主义,即使工农联盟了,也产生不了工农联盟政权。即使工农联盟的代表当上了总统,也产生不了工农联盟政权,只能落入修正主义(只减少剥削程度,消灭不了剥削)。否定列宁的东西之前,最好先深刻地(从哲学的角度)了解这些东西。”
铲除官僚主义者阶级并防止资产阶级复辟,实现工农联盟的复辟。这是我与政经兄共同点。差异处,即是政经兄应该实行的“民主集中制”,列宁的。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差异?野渡的个人看法,是根本性的差异。即是立场的差异。
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是代表制的一种。即少数人代表多数人的一种制度。而野渡的立场与申张的制度是与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是相对立的。从现实出发,是相对立的。野渡主张工农阶级及知识分子组成的劳动者阶级,自己管理自己。即劳动者自治。而劳动者自治的社会组织形式,与社会的少数人,即各类型代表们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不一样的。即通过劳动者轮流管理,以实现社会权力的平等,以实现劳动者的人人管理,以实现劳动者的共同管理。
也即这一分歧即是站在代表的立场,还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这是两个相对立的立场。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有一些对他的理想社会的描述。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当如是。值得注意的是,列宁指的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认为国家的主要的任务,为保障少数人的财产特权,而反对绝大多数人。我的看法这句话还可以简单一点,国家的主要的任务,为保障少数人的特权,而反对绝大多数人。即是将财产二字去掉,将文意扩大到一切特权。
列宁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的多数可以不要那些享有特权的少数人的特殊机构(特权官吏、常备军长官),自己来直接进行这些(管理)”。
按照列宁的意思,国家的衰亡开始于剥夺剥夺者之当日。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面,每一次的成功,即表示对国家之进一步的清算,以及国家之溶化于社会主义社会里面。这种溶化的程度,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度和效率上的最好的指数。
由此可以看出,列宁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个不断地消灭特权的社会。这其中包括生产资料的特权,也包括社会组织权力的特权。
不断地消灭特权的过程,即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
以上一些论述,不知政经兄赞同否?我是赞同列宁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当如何的观点的。在这一点上,我与列宁是同志。
我们也可以看出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描述,是与其建立布党的核心思想是矛盾的,是根本对立的。列宁在其建党的核心理论文本《怎么办?》中,随此可见的,是为特权及特权思想辩护。
“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不可能自己创造的独立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说必须由“外部注入”。也就是说工人群众是必须被领导的。这难道不是特权思想在闪耀着光芒吗?
在列宁的布党与工人群众之间是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在《怎么办?》一书中,列宁是与工人群众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的。我们可以试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列宁及马克思这样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难道就不是工人群众,就不是工农阶级?
列宁的认为知识分子不可能是工农阶级的论断,个人认为是错误的,是片面的,是机械的。关于这一点,老吴兄有篇新博文《周恩来和***对知识分子看法上的差异》,可供参考,我在其博文下有这样一段留言:
“毛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直到文革前为止,主要的思想基础是马列主义的。毛老师直到文革,并没有抛弃马列主义中错误的部分。而其错误的核心部分,即是官僚资产阶级。这不是知识份子与工农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与斗争,是官僚资产阶级与包括知识份子在内的工农阶级的矛盾与斗争。而文革则是发现并确认这一问题的过程。但由于文革的不彻底性,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农阶级,并未能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会组织体系,即权力体系,以建立真正属于劳动者的平等、自由、公平的社会。这是悲剧?不是。是正剧。人类社会向着自由、平等、公平的脚步,不会因之停止。完美的社会只会存在于梦幻。不断的努力,并奋斗不止,是人类之光明所在。”
“向吴兄学习”。老吴兄七十几岁了。仍然在不断的学习与思考。
“野渡网友讲的有道理。社会不可能真正平等,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能量在宇宙间均匀分布,即整个宇宙处处温度相等,那就是宇宙的死亡。社会也是如此。人们不能得到完全平等,但人们不能容忍以不公平的方法制造不平等。”
这是老吴兄的回复语。向老吴兄学习。革命的人永远年轻。如此祝老吴兄。
列宁的上述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在其中我们看不到辩证的成份。是唯物质论。完全的以社会分工来划分阶级。没有看到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告诉我们,人是可以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实现阶级立场的转换的。就阶级整体而言,物质决定意识,而就阶级中的个体而言,则可以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改变立场。自已造自己的反。而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也能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背叛自己的阶级。
由此也就可以解释,在一定的条件下,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部分成员,会加入到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当中。全用投机与同路人来解释,即无说服力,同时也是机械的,唯心的。唯物的成分不多。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无产阶级的成员,革命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变为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
此一定的条件,即可是物质的,也可是意识的。物质依然是决定意识。在此不详论。
也由此,可以说实现了立场转换的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成员,不在属于小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而是具有意识形态的工农阶级成员。当社会及组织,消灭了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剥削性与压迫性的阶级物质基础后,小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即是以社会分工不同的劳动者的阶级面貌出现。
这时的知识分子已成为社会的劳动者阶级的一部分。是工农阶级的一部分。不再是什么小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
我所论述的这个,当社会及组织,消灭了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剥削性与压迫性的阶级物质基础后,这样的社会在人类历史中从未出现过。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不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建立的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不是。因为那样的国家与社会中,消灭私人资本的剥削,代之以更为野蛮、残酷的国家官僚资本的剥削。而官僚组织体系的压迫,则是服务于官僚资本的资本利益,并且由于国家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的一切力量,不可能形成如私人资本间的相互制约,将资本的罪恶无止境地放大。
这是“苏东波”事变及其它事变的根本原因。
列宁是通过《国家与革命》来反对《怎么办?》的。1917年以后列宁再未再版过这本书。而斯大林将其奉为经典。原因很简单,此书符合布党的利益,符合官僚政体的利益。表达了官僚资本阶级在其成长期的根本利益。而等到官僚资本阶级壮大之后,它就成了一堆废纸。
列宁曾强调《怎么办?》一书的历史特定性,并为其辩护说:“‘经济派"把棍子弄弯了。……要把这根棍子弄直,就必须把棍子弯向另一边,我就是这么做的”。
事情真的是这么简单?如此就可以消除《怎么办?》及列宁建布党所带来的影响?斯大林所代表的布党不同意。将《怎么办?》供了起来,将《国家与革命》扔掉了。托洛茨基也不同意,将《怎么办?》扔掉了,将《国家与革命》拿在手中摇。事实的发展也不同意。
斯大林就先不说了。说托洛茨基。托洛茨基的《被背叛了的革命》写得好,最好的段子,是第五章“苏维埃的热月”。
这个段子里有政经兄所认可的“民主集中制”的描述。托洛茨基是站在“民主集中制”的角度讨论问题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党制,其特点即是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民主”和“集中”这两个观念之联在一道,绝无矛盾”。这是托洛茨基的描述。
“党所要严密注意的是:不仅是严格划清党的边界,而且要使所有入了党的边界的人都享有真实权力来决定党的政策方向。批评的自由和思想斗争乃是党的民主制必不可少的内容。现在人们所宣扬的,说布尔什维克主义不容许党内各种派别的存在,那完全是堕落时期的一种神话。实际上,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历史就是派别斗争的历史。”
这也是托洛茨基的描述。看到没,“都享有真实权力来决定党的政策方向”、“批评的自由和思想斗争”、“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历史就是派别斗争的历史”。我讨论一个人的思想,绝不会只将他错误的部分,拿出来讨论,野渡更是要将其认为是最正确的思想拿出来讨论。经过野渡认真分析与思考后,认为其正确的,就学习之,而错误的则批判之。野渡否定之。先不说这个。有段话很精彩,野渡摘录介绍一下。
“一个真正革命的组织,既以改变全世界为任务,并且集合了最大胆的迷信破坏者、战士和反抗者在它的旗帜之下,那它怎能平静地存在和发展下去,而没有思想的冲突、没有内部集团和暂时的派别组织呢?”
很精彩的一段话,由此我们可以有无数的联想与感慨。至少野渡读时是这样的。再回到上面一段,说说。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民主集中制”,即托洛茨基描述的美好的,与《国家与革命》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民主集中制”,是如何变成只有“集中”,没有“民主”的?我们先来看看托洛茨基的看法。
“列宁和他的共同工作者所注意的中心,就是想经常的保护布尔什维克党人,免为那些当权者的恶习所传染。然而党与国家机关之间密切得有时甚至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已经在开头几年给予党制上的自由和弹性以无可置疑的损害了。”
在此段文字中,我们是不是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毛老师。是不是可以看到毛老师直到说出“踢开党委闹革命”及“对反动派造反有理”前的毛老师的身影?是不是都在忙着“保护布尔什维克党人,免为那些当权者的恶习所传染”。结果呢,“然而党与国家机关之间密切得有时甚至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已经在开头几年给予党制上的自由和弹性以无可置疑的损害了。”
托洛茨基将矛头对准了官僚阶级。毛老师也如此。政经兄也如此。托洛茨基的办法是“民主集中制”,与政经兄同。毛老师的《十六条》,也是“民主集中制”。后来的“踢开党委闹革命”、“对反动派造反有理”则不是。不管是谁,不管是什么组织体系,不管是什么口号与主义,只要它成为压迫者,只要它成为剥削者,那它就是“反动派”,“对反动派造反有理”。
也即,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托洛茨基的“都享有真实权力来决定党的政策方向”、“批评的自由和思想斗争”与毛老师的“踢开党委闹革命”、“对反动派造反有理”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但他们的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则是未完成的。他们的思想与理论并未转化成社会组织力量。未转化为工农阶级的社会组织力量,未转化为劳动者阶级的社会组织力量。即未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如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描述的。
政治斗争本质上乃是利害和势力之斗争,而非论据之斗争。不是逻辑的辩论,不是下棋。政治斗争的实质,是代表各自利益的社会组织体系之间的对抗。对抗是以瓦解对方的社会组织体系为目的,而不是消灭多少敌人。社会组织体系的阶级性特点,一直未能受到各种思想者与革命者的足够重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的核心是代表制的一种,它只能也只会代表少数人的利益,即代表“代表们”的利益。不可能代表其它社会群体的利益。不可能代表工农阶级的利益。不可能代表劳动者阶级的利益。
对“代表制”的阶级性研究与思考,是工农阶级革命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铲除官僚主义者阶级并防止资产阶级复辟,实现工农联盟的复辟。
-------兄的这个论断我是极赞成的。与兄的分歧即是对列宁党的代表制,即如何实现工农政权的问题。即“工农联盟”这个主体如何组织的问题。”
这是我在政经兄处的留言。政经兄的回复如下:
“工农联盟政权只能在马列主义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形成,而且必须实行列宁的民主集中制(一种能动的民主制,或者说是民主制的高级形式)。如果离开马列主义,即使工农联盟了,也产生不了工农联盟政权。即使工农联盟的代表当上了总统,也产生不了工农联盟政权,只能落入修正主义(只减少剥削程度,消灭不了剥削)。否定列宁的东西之前,最好先深刻地(从哲学的角度)了解这些东西。”
铲除官僚主义者阶级并防止资产阶级复辟,实现工农联盟的复辟。这是我与政经兄共同点。差异处,即是政经兄应该实行的“民主集中制”,列宁的。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差异?野渡的个人看法,是根本性的差异。即是立场的差异。
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是代表制的一种。即少数人代表多数人的一种制度。而野渡的立场与申张的制度是与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是相对立的。从现实出发,是相对立的。野渡主张工农阶级及知识分子组成的劳动者阶级,自己管理自己。即劳动者自治。而劳动者自治的社会组织形式,与社会的少数人,即各类型代表们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不一样的。即通过劳动者轮流管理,以实现社会权力的平等,以实现劳动者的人人管理,以实现劳动者的共同管理。
也即这一分歧即是站在代表的立场,还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这是两个相对立的立场。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有一些对他的理想社会的描述。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当如是。值得注意的是,列宁指的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认为国家的主要的任务,为保障少数人的财产特权,而反对绝大多数人。我的看法这句话还可以简单一点,国家的主要的任务,为保障少数人的特权,而反对绝大多数人。即是将财产二字去掉,将文意扩大到一切特权。
列宁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的多数可以不要那些享有特权的少数人的特殊机构(特权官吏、常备军长官),自己来直接进行这些(管理)”。
按照列宁的意思,国家的衰亡开始于剥夺剥夺者之当日。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面,每一次的成功,即表示对国家之进一步的清算,以及国家之溶化于社会主义社会里面。这种溶化的程度,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度和效率上的最好的指数。
由此可以看出,列宁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个不断地消灭特权的社会。这其中包括生产资料的特权,也包括社会组织权力的特权。
不断地消灭特权的过程,即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
以上一些论述,不知政经兄赞同否?我是赞同列宁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当如何的观点的。在这一点上,我与列宁是同志。
我们也可以看出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描述,是与其建立布党的核心思想是矛盾的,是根本对立的。列宁在其建党的核心理论文本《怎么办?》中,随此可见的,是为特权及特权思想辩护。
“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不可能自己创造的独立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说必须由“外部注入”。也就是说工人群众是必须被领导的。这难道不是特权思想在闪耀着光芒吗?
在列宁的布党与工人群众之间是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在《怎么办?》一书中,列宁是与工人群众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的。我们可以试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列宁及马克思这样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难道就不是工人群众,就不是工农阶级?
列宁的认为知识分子不可能是工农阶级的论断,个人认为是错误的,是片面的,是机械的。关于这一点,老吴兄有篇新博文《周恩来和***对知识分子看法上的差异》,可供参考,我在其博文下有这样一段留言:
“毛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直到文革前为止,主要的思想基础是马列主义的。毛老师直到文革,并没有抛弃马列主义中错误的部分。而其错误的核心部分,即是官僚资产阶级。这不是知识份子与工农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与斗争,是官僚资产阶级与包括知识份子在内的工农阶级的矛盾与斗争。而文革则是发现并确认这一问题的过程。但由于文革的不彻底性,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农阶级,并未能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会组织体系,即权力体系,以建立真正属于劳动者的平等、自由、公平的社会。这是悲剧?不是。是正剧。人类社会向着自由、平等、公平的脚步,不会因之停止。完美的社会只会存在于梦幻。不断的努力,并奋斗不止,是人类之光明所在。”
“向吴兄学习”。老吴兄七十几岁了。仍然在不断的学习与思考。
“野渡网友讲的有道理。社会不可能真正平等,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能量在宇宙间均匀分布,即整个宇宙处处温度相等,那就是宇宙的死亡。社会也是如此。人们不能得到完全平等,但人们不能容忍以不公平的方法制造不平等。”
这是老吴兄的回复语。向老吴兄学习。革命的人永远年轻。如此祝老吴兄。
列宁的上述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在其中我们看不到辩证的成份。是唯物质论。完全的以社会分工来划分阶级。没有看到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告诉我们,人是可以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实现阶级立场的转换的。就阶级整体而言,物质决定意识,而就阶级中的个体而言,则可以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改变立场。自已造自己的反。而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也能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背叛自己的阶级。
由此也就可以解释,在一定的条件下,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部分成员,会加入到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当中。全用投机与同路人来解释,即无说服力,同时也是机械的,唯心的。唯物的成分不多。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无产阶级的成员,革命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变为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
此一定的条件,即可是物质的,也可是意识的。物质依然是决定意识。在此不详论。
也由此,可以说实现了立场转换的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成员,不在属于小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而是具有意识形态的工农阶级成员。当社会及组织,消灭了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剥削性与压迫性的阶级物质基础后,小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即是以社会分工不同的劳动者的阶级面貌出现。
这时的知识分子已成为社会的劳动者阶级的一部分。是工农阶级的一部分。不再是什么小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
我所论述的这个,当社会及组织,消灭了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剥削性与压迫性的阶级物质基础后,这样的社会在人类历史中从未出现过。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不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建立的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不是。因为那样的国家与社会中,消灭私人资本的剥削,代之以更为野蛮、残酷的国家官僚资本的剥削。而官僚组织体系的压迫,则是服务于官僚资本的资本利益,并且由于国家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的一切力量,不可能形成如私人资本间的相互制约,将资本的罪恶无止境地放大。
这是“苏东波”事变及其它事变的根本原因。
列宁是通过《国家与革命》来反对《怎么办?》的。1917年以后列宁再未再版过这本书。而斯大林将其奉为经典。原因很简单,此书符合布党的利益,符合官僚政体的利益。表达了官僚资本阶级在其成长期的根本利益。而等到官僚资本阶级壮大之后,它就成了一堆废纸。
列宁曾强调《怎么办?》一书的历史特定性,并为其辩护说:“‘经济派"把棍子弄弯了。……要把这根棍子弄直,就必须把棍子弯向另一边,我就是这么做的”。
事情真的是这么简单?如此就可以消除《怎么办?》及列宁建布党所带来的影响?斯大林所代表的布党不同意。将《怎么办?》供了起来,将《国家与革命》扔掉了。托洛茨基也不同意,将《怎么办?》扔掉了,将《国家与革命》拿在手中摇。事实的发展也不同意。
斯大林就先不说了。说托洛茨基。托洛茨基的《被背叛了的革命》写得好,最好的段子,是第五章“苏维埃的热月”。
这个段子里有政经兄所认可的“民主集中制”的描述。托洛茨基是站在“民主集中制”的角度讨论问题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党制,其特点即是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民主”和“集中”这两个观念之联在一道,绝无矛盾”。这是托洛茨基的描述。
“党所要严密注意的是:不仅是严格划清党的边界,而且要使所有入了党的边界的人都享有真实权力来决定党的政策方向。批评的自由和思想斗争乃是党的民主制必不可少的内容。现在人们所宣扬的,说布尔什维克主义不容许党内各种派别的存在,那完全是堕落时期的一种神话。实际上,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历史就是派别斗争的历史。”
这也是托洛茨基的描述。看到没,“都享有真实权力来决定党的政策方向”、“批评的自由和思想斗争”、“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历史就是派别斗争的历史”。我讨论一个人的思想,绝不会只将他错误的部分,拿出来讨论,野渡更是要将其认为是最正确的思想拿出来讨论。经过野渡认真分析与思考后,认为其正确的,就学习之,而错误的则批判之。野渡否定之。先不说这个。有段话很精彩,野渡摘录介绍一下。
“一个真正革命的组织,既以改变全世界为任务,并且集合了最大胆的迷信破坏者、战士和反抗者在它的旗帜之下,那它怎能平静地存在和发展下去,而没有思想的冲突、没有内部集团和暂时的派别组织呢?”
很精彩的一段话,由此我们可以有无数的联想与感慨。至少野渡读时是这样的。再回到上面一段,说说。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民主集中制”,即托洛茨基描述的美好的,与《国家与革命》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民主集中制”,是如何变成只有“集中”,没有“民主”的?我们先来看看托洛茨基的看法。
“列宁和他的共同工作者所注意的中心,就是想经常的保护布尔什维克党人,免为那些当权者的恶习所传染。然而党与国家机关之间密切得有时甚至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已经在开头几年给予党制上的自由和弹性以无可置疑的损害了。”
在此段文字中,我们是不是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毛老师。是不是可以看到毛老师直到说出“踢开党委闹革命”及“对反动派造反有理”前的毛老师的身影?是不是都在忙着“保护布尔什维克党人,免为那些当权者的恶习所传染”。结果呢,“然而党与国家机关之间密切得有时甚至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已经在开头几年给予党制上的自由和弹性以无可置疑的损害了。”
托洛茨基将矛头对准了官僚阶级。毛老师也如此。政经兄也如此。托洛茨基的办法是“民主集中制”,与政经兄同。毛老师的《十六条》,也是“民主集中制”。后来的“踢开党委闹革命”、“对反动派造反有理”则不是。不管是谁,不管是什么组织体系,不管是什么口号与主义,只要它成为压迫者,只要它成为剥削者,那它就是“反动派”,“对反动派造反有理”。
也即,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托洛茨基的“都享有真实权力来决定党的政策方向”、“批评的自由和思想斗争”与毛老师的“踢开党委闹革命”、“对反动派造反有理”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但他们的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则是未完成的。他们的思想与理论并未转化成社会组织力量。未转化为工农阶级的社会组织力量,未转化为劳动者阶级的社会组织力量。即未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如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描述的。
政治斗争本质上乃是利害和势力之斗争,而非论据之斗争。不是逻辑的辩论,不是下棋。政治斗争的实质,是代表各自利益的社会组织体系之间的对抗。对抗是以瓦解对方的社会组织体系为目的,而不是消灭多少敌人。社会组织体系的阶级性特点,一直未能受到各种思想者与革命者的足够重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的核心是代表制的一种,它只能也只会代表少数人的利益,即代表“代表们”的利益。不可能代表其它社会群体的利益。不可能代表工农阶级的利益。不可能代表劳动者阶级的利益。
对“代表制”的阶级性研究与思考,是工农阶级革命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十五)列宁 托洛茨基 ***
此段时间来,一直在写着这个“反思、批判、探索”系列文字。这些文字,是这段时间学习与思考的一些记录。在一直偿试着从各个角度,论述一个问题: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制及以这种代表制为基础建立的金字塔组织体系,是少数人压迫与剥削多数人的社会组织体系,这种组织体系不管如何变化,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不可能有其它的结果。
对这一观点的论述是否已经完全及充份了呢?个人认为只是初步论述。方方面面的论述可以不断地丰富与完善这一观点。论述这一观点的目的,是为了探寻世界性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几个月前,野渡写了篇《物质与意识》的学习与思考。初步论述了自己对列宁的政治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一些看法。野渡当时在与天门兄交流的时候,就有言,野渡就这个些问题,是会继续作学习与思考。
在这篇短文中,野渡论述了几点列宁的政治经济学存在着根本性错误。野渡从这篇笔记开始,将继续这方面问题的学习与思考。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根本法)》。1918年 7月10日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所谓“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宪法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①规定土地、森林、矿藏、水利、银行等国有化。
②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实行无产阶级和贫民的专政。
③确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闭会期间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人民委员会为最高国家管理机关,即苏维埃政府。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为省、郡、县、市、乡的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由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各级执行委员会,即是地方的执行机关,又是地方苏维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④规定劳动者享有信仰、言论、集会、结社和免费受教育的权利和自由,年满18岁的劳动者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剥夺剥削阶级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见百度百科苏联宪法词条)
之所以引这条简略性描述文字,是因为论述整个宪法,很繁琐。以简论繁,是研究问题的方法之一。我喜欢这种方法。
现在无数的中国右派,也包括部分左派,都在谈话着一个话题:选举。以为这是通向民主、平等、自由的必由之路。理由是米国如何,西方国家如何,还要加一个词“文明”在国家之前。所有那些主张“选举”的,所有那些一说到“苏联”二字就露出深恶痛绝的,表情的,请读一读这个对“苏俄”第一部宪法,同时也是对世界上后来所产生的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有着根本性影响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概述。
第一点是概括的是各种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国有二字的定义是全民所有。公有制为目标的社会制度。第二、三、四点概括的是如何实现全民所有。如何实现公有制。
第三、第四点概括的内容,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来表达一下,这个词就是选举代表制。
苏俄及其后的苏联及其它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以选举代表制为基础的国家。苏俄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一如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这是一个被无数学者与政客刻意回避的问题。在谈及这一问题的时候,往往采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青蜓点水地说一下,然后即转入这种制度的利与弊的描述与讨论。而这种描述与讨论,往往又是抓住某一片面,与局部处进行讨论,以论证此种制度的好坏。尤其可笑的是,以另一种代表制,即欧美的资产阶级政党的选举代表制与之其对照,以证明欧美资产阶级政党的选举代表制的优越。以证明欧美国家制度的优越。
我不知这是无知呢?还是无耻。更多的则是阶级斗争的体现。因为这些人都不是工农阶级,不是劳动者。他们站在剥削者与压迫者的立场思考问题,不可能看到工农阶级与劳动者所关心的问题。更不可能为劳动者找出解放问题的办法。
从上文苏俄宪法概述的第三、四两点,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宪法与现在全世界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的区别,只有一点: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别的没有根本性区别。
一篇文章千言万语,逻辑套逻辑,观点套观点,定义套定义,目的只有一个,将人迷糊住,将人忽悠了。但将其归结到最简单处时,其必原形毕露。
不作其它推理,我们可以从最简单处,得到这一样的简单的结论:
苏俄宪法很有可能是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原因是其主体的大部分,是资产阶级体系的。其国家组织体系与权力构架与资产阶级国家的组织体系与权力构架是差不多的。虽然其有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描述。
为什么我用“描述”一词,是因为存在着一个基本的问题,即是资产阶级的组织体系与权力构架,是否能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由此,我们可以继续询问,在资产阶级的组织体系与权力构架下,是否可能存在过生产资料公有制?哪怕一天。
也由此我们从这最根本处看出,布党及其前身,俄国社会民主党,以及与之相类似的,包括欧洲各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的各类党派,组织形式与权力构架与资产阶级政党是没有区别的。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关于这一点,可以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基本理论证明,所有这些党的组织形式与权力构架是这个党的物质部分,通过权力将这个党所能组织的部分组织起来,成为力量。而马克思主义则属于其指导思想,是意识部分,物质决定意识。所有这些党,经过长期运作后,不管其有没有与国家政权相结合,都会变成彻底的资产阶级党。
关于这一点的证据即是现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各国党派,其实质无一例外的都是资产阶级党。这是未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而通过革命,夺取了国家政权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通过“苏东坡”事件,成为彻底的资产阶级党,是另一证明。
也由此,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苏俄宪法。苏俄宪法中第一点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是法律条文的描述,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必须有社会的组织体系及权力构架所保证。这是社会学常识。
而第二条综述所说的无产阶级和贫民的专政,即是为了保证第一条的。无产阶级和贫民的专政,必须通过组织与权力构架来实现,否则它依然是个意识形态的存在。在第二条综述里,我们发现了那个组织与权力构架是何物: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就是这个“苏维埃”。
“苏维埃”的意思即是“代表会议”。即是由各级“工农代表”组成的“代表会议”。而“工农代表”则是由工人与农民“苏维埃”选举产生的。代表制即是私有制。这是我前面系列博文一直论证的问题。
看到没有,这就是选举出来的结果。那些大谈“选举”的人们,是否对此点实行“掩耳盗铃”之策了呢?那些歌颂欧美“选举”制的,是否有点伤心呢?是否仍实行坚决的“掩耳盗铃”之策呢?
综上所述,我们说苏俄宪法,就是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有何不可呢?
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为何都被人解读为世界上第一部无产阶级宪法呢?为何全世界的看法一直是如此的呢?它有什么根据么?它是有根据的。并且有着很厉害的根据。否则不能解释几十年来,全世界那么多人都相信这部资产阶级宪法,却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无产阶级宪法的这一历史现像。
什么样的根据是最厉害的呢?以至于全世界几十年来,无数的人为之所迷惑?
它就是思想,就是哲学。思想与哲学就是这样厉害的东西。人类就是有这样一个大的缺点,最最迷信的,就是思想,就是哲学。它体现了人类精神活动的巨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着人类的局限。
这个思想是成体系的,它名之为马列主义。直到现在,马列主义只是被人类所怀疑,并没有被人类所忽视。被人类所怀疑了几十年后的今天,再一次游荡于人类的心头,再一次游走于世界所有国家的工厂农村。
但马列主义的错误处,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研究,并再通过实践的论证。而对马列主义错误的研究与论证,已成为必然趋势。马列主义必然会派生出众多的修正主义。作为工农阶级与劳动者,必然会派生出属于自己阶级的经过了修正的马列主义。
苏联宪法的理论根据即是,马列主义思想中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与解释。
马列主义思想体系中,生产关系包括以下三部分: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归谁所有;
(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3)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主要作用。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主要作用。”是个重要的界定。它就是苏俄宪法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个理论基础,苏俄宪法中便形成了这样的思维逻辑:
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组织体系及权力结构。有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必然会逐渐产生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体系及权力结构。苏联解体,并变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实践事实证明这一理论是错误的。关于理论部分,我已在《物质与意识》读书笔记中,初步论述。暂不多言。
这种思想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中,也可以窥见身影。列宁认为国家会在革命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社会各种权力,逐渐转为劳动者所有,为人民公有,而国家机器就会因之而渐渐消亡。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列宁认为有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在布党的领导下产生。可以在一个代表制党的领导下产生。可以在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产生。
这一过程的理论根据,依然是“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主要作用。”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主要作用。”是错误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并不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与相互关系。社会实践,即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事实证明: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即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学表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同一关系。它同时也是人类的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即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马列主义的错误在于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识作意识,而不是作为物质来看待与界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是物质的。这已由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事实所证明。
工农阶级与劳动者需要一部名与实相统一的宪法,并将为之而努力奋斗。
此段时间来,一直在写着这个“反思、批判、探索”系列文字。这些文字,是这段时间学习与思考的一些记录。在一直偿试着从各个角度,论述一个问题: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制及以这种代表制为基础建立的金字塔组织体系,是少数人压迫与剥削多数人的社会组织体系,这种组织体系不管如何变化,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不可能有其它的结果。
对这一观点的论述是否已经完全及充份了呢?个人认为只是初步论述。方方面面的论述可以不断地丰富与完善这一观点。论述这一观点的目的,是为了探寻世界性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几个月前,野渡写了篇《物质与意识》的学习与思考。初步论述了自己对列宁的政治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一些看法。野渡当时在与天门兄交流的时候,就有言,野渡就这个些问题,是会继续作学习与思考。
在这篇短文中,野渡论述了几点列宁的政治经济学存在着根本性错误。野渡从这篇笔记开始,将继续这方面问题的学习与思考。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根本法)》。1918年 7月10日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所谓“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宪法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①规定土地、森林、矿藏、水利、银行等国有化。
②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实行无产阶级和贫民的专政。
③确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闭会期间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人民委员会为最高国家管理机关,即苏维埃政府。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为省、郡、县、市、乡的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由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各级执行委员会,即是地方的执行机关,又是地方苏维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④规定劳动者享有信仰、言论、集会、结社和免费受教育的权利和自由,年满18岁的劳动者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剥夺剥削阶级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见百度百科苏联宪法词条)
之所以引这条简略性描述文字,是因为论述整个宪法,很繁琐。以简论繁,是研究问题的方法之一。我喜欢这种方法。
现在无数的中国右派,也包括部分左派,都在谈话着一个话题:选举。以为这是通向民主、平等、自由的必由之路。理由是米国如何,西方国家如何,还要加一个词“文明”在国家之前。所有那些主张“选举”的,所有那些一说到“苏联”二字就露出深恶痛绝的,表情的,请读一读这个对“苏俄”第一部宪法,同时也是对世界上后来所产生的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有着根本性影响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概述。
第一点是概括的是各种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国有二字的定义是全民所有。公有制为目标的社会制度。第二、三、四点概括的是如何实现全民所有。如何实现公有制。
第三、第四点概括的内容,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来表达一下,这个词就是选举代表制。
苏俄及其后的苏联及其它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以选举代表制为基础的国家。苏俄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一如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这是一个被无数学者与政客刻意回避的问题。在谈及这一问题的时候,往往采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青蜓点水地说一下,然后即转入这种制度的利与弊的描述与讨论。而这种描述与讨论,往往又是抓住某一片面,与局部处进行讨论,以论证此种制度的好坏。尤其可笑的是,以另一种代表制,即欧美的资产阶级政党的选举代表制与之其对照,以证明欧美资产阶级政党的选举代表制的优越。以证明欧美国家制度的优越。
我不知这是无知呢?还是无耻。更多的则是阶级斗争的体现。因为这些人都不是工农阶级,不是劳动者。他们站在剥削者与压迫者的立场思考问题,不可能看到工农阶级与劳动者所关心的问题。更不可能为劳动者找出解放问题的办法。
从上文苏俄宪法概述的第三、四两点,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宪法与现在全世界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的区别,只有一点: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别的没有根本性区别。
一篇文章千言万语,逻辑套逻辑,观点套观点,定义套定义,目的只有一个,将人迷糊住,将人忽悠了。但将其归结到最简单处时,其必原形毕露。
不作其它推理,我们可以从最简单处,得到这一样的简单的结论:
苏俄宪法很有可能是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原因是其主体的大部分,是资产阶级体系的。其国家组织体系与权力构架与资产阶级国家的组织体系与权力构架是差不多的。虽然其有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描述。
为什么我用“描述”一词,是因为存在着一个基本的问题,即是资产阶级的组织体系与权力构架,是否能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由此,我们可以继续询问,在资产阶级的组织体系与权力构架下,是否可能存在过生产资料公有制?哪怕一天。
也由此我们从这最根本处看出,布党及其前身,俄国社会民主党,以及与之相类似的,包括欧洲各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的各类党派,组织形式与权力构架与资产阶级政党是没有区别的。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关于这一点,可以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基本理论证明,所有这些党的组织形式与权力构架是这个党的物质部分,通过权力将这个党所能组织的部分组织起来,成为力量。而马克思主义则属于其指导思想,是意识部分,物质决定意识。所有这些党,经过长期运作后,不管其有没有与国家政权相结合,都会变成彻底的资产阶级党。
关于这一点的证据即是现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各国党派,其实质无一例外的都是资产阶级党。这是未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而通过革命,夺取了国家政权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通过“苏东坡”事件,成为彻底的资产阶级党,是另一证明。
也由此,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苏俄宪法。苏俄宪法中第一点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是法律条文的描述,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必须有社会的组织体系及权力构架所保证。这是社会学常识。
而第二条综述所说的无产阶级和贫民的专政,即是为了保证第一条的。无产阶级和贫民的专政,必须通过组织与权力构架来实现,否则它依然是个意识形态的存在。在第二条综述里,我们发现了那个组织与权力构架是何物: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就是这个“苏维埃”。
“苏维埃”的意思即是“代表会议”。即是由各级“工农代表”组成的“代表会议”。而“工农代表”则是由工人与农民“苏维埃”选举产生的。代表制即是私有制。这是我前面系列博文一直论证的问题。
看到没有,这就是选举出来的结果。那些大谈“选举”的人们,是否对此点实行“掩耳盗铃”之策了呢?那些歌颂欧美“选举”制的,是否有点伤心呢?是否仍实行坚决的“掩耳盗铃”之策呢?
综上所述,我们说苏俄宪法,就是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有何不可呢?
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为何都被人解读为世界上第一部无产阶级宪法呢?为何全世界的看法一直是如此的呢?它有什么根据么?它是有根据的。并且有着很厉害的根据。否则不能解释几十年来,全世界那么多人都相信这部资产阶级宪法,却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无产阶级宪法的这一历史现像。
什么样的根据是最厉害的呢?以至于全世界几十年来,无数的人为之所迷惑?
它就是思想,就是哲学。思想与哲学就是这样厉害的东西。人类就是有这样一个大的缺点,最最迷信的,就是思想,就是哲学。它体现了人类精神活动的巨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着人类的局限。
这个思想是成体系的,它名之为马列主义。直到现在,马列主义只是被人类所怀疑,并没有被人类所忽视。被人类所怀疑了几十年后的今天,再一次游荡于人类的心头,再一次游走于世界所有国家的工厂农村。
但马列主义的错误处,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研究,并再通过实践的论证。而对马列主义错误的研究与论证,已成为必然趋势。马列主义必然会派生出众多的修正主义。作为工农阶级与劳动者,必然会派生出属于自己阶级的经过了修正的马列主义。
苏联宪法的理论根据即是,马列主义思想中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与解释。
马列主义思想体系中,生产关系包括以下三部分: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归谁所有;
(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3)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主要作用。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主要作用。”是个重要的界定。它就是苏俄宪法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个理论基础,苏俄宪法中便形成了这样的思维逻辑:
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组织体系及权力结构。有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必然会逐渐产生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体系及权力结构。苏联解体,并变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实践事实证明这一理论是错误的。关于理论部分,我已在《物质与意识》读书笔记中,初步论述。暂不多言。
这种思想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中,也可以窥见身影。列宁认为国家会在革命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社会各种权力,逐渐转为劳动者所有,为人民公有,而国家机器就会因之而渐渐消亡。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列宁认为有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在布党的领导下产生。可以在一个代表制党的领导下产生。可以在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产生。
这一过程的理论根据,依然是“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主要作用。”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主要作用。”是错误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并不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与相互关系。社会实践,即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事实证明: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即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学表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同一关系。它同时也是人类的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即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马列主义的错误在于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识作意识,而不是作为物质来看待与界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是物质的。这已由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事实所证明。
工农阶级与劳动者需要一部名与实相统一的宪法,并将为之而努力奋斗。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十六)列宁 托洛茨基 ***
单项选择题: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1,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2,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3,社会意思形态的性质
4,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这是一道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常见考题,标准答案是“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理由是“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不取决于自身的性质与状况,而是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简单地说此理由即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列主义经典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有两个根本性的理论基础,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篇反思中,咱初步论述了一下生产关系。而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是经济基础。由于马列主义对生产关系的界定,出现了根本性的误差,即是认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的形成,导致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将革命的重心放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问题的解决上。认为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能通过“文化”革命,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毛老师认为,“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从理论上看,挫折与失败是必然的。
这是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仔细阅读马列主义者们关于革命的论述,你自己就能确认这一点。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革命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而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理论基础存在着错误与缺陷。
上节中,我所偿试的重新定义过的生产关系,即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即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三者是对同一内容的三种不同的描述。三者之间没有谁决定谁的关系。三者都是物质的。
由于马列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理论,出现了重大的问题,也就决定了“经济基础”理论出现了重大了问题,因为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是经济基础。
传统的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没有认识到:“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的总和,即是经济基础,它即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总和。即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总和。
这种修订是革命性的修订,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革命方向,不再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作为唯一的革命目标。而要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与“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同时作为革命的目标。
即解决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这个政治经济问题,并不能实现社会主义。只有在同时解决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
而就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而言,因为生产资料的主体,法律上已是“生产资料公有制”,革命的主要目标,应当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革命。一旦此革命目标的实现,即是社会主义的真正实现。
现在人们将革命与改革的目标集中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上,这是非马列***思想的革命与改革的方法,所谓政治体制,即是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如果不能改变社会与国家的经济基础,即不能改变社会与国家。那样,所谓的政治体制改革只不过一纸空文,没有意义。
行文至此,人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对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作了如此重大的修订的政治经济学,是否依然是马列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本人认为依然是马列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原因很简单,马列主义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是工农阶级为主体的全体劳动人民的立场,体现着劳动创造价值的唯物主义思想,并坚持了人类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根本出发点,如何不是马列主义?
这种修订,是一次革命性的修订,是通过对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提出的修订,是马列主义者对马列主义本身的造反,体现着“造反有理”的精神,又如何不是***思想?
这也是再次说明,为什么我在上篇反思中,将“苏俄宪法”定义为“资产阶级宪法”的理论基础与根本原因。
宪法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现在很多法制派将其视为多么了不得的事,仿佛它就是国家制度的根本。这种观点不是马列主义的。
国家制度的根本是经济基础。美欧的国家制度的根本是由美欧私有制特性的,资产阶级为主导的,以资本家控制工农阶级为主体的劳动者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它生产关系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不是由什么宪法决定的。其宪法只是其经济基础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以及“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文字表述。
如果说革命在欧美发生,其革命对像是其经济基础,而不是其资产阶级宪法。
也由此可以作如此判断,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未能从理论上准确地理解其社会与国家的经济基础,故其上层建筑中的重要部分:宪法,不是其经济基础的真实反映,而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反映。
正如我在上篇反思中试着论述的,在苏俄宪法中,“生产资料公有制”部分是一个不准确的描述,因为它未能准确反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
在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中,从没有出现过“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经济基础,出现的只是金字塔官僚组织体系所主导的社会生产关系为主体的,各种生产关系总和这一经济基础。并且由于其生产方式依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以对那个曾经的,广泛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体制的真实经济基础的反映与界定,只能是“官僚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苏俄宪法中的“规定土地、森林、矿藏、水利、银行等国有化”,不能解释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准确的解释应该是“生产资料官僚体系所有制”。而这种所有制是不稳定的所有制,它的必然发展方向,即是通过权力的私有,实现权力与资本的转换,以成为私有资本。这就是苏俄的经济基础。
为了适应这一经济基础,其宪法作出相应的修正,是必然的事。所以苏联的解体不是革命,只是上层建筑为了适应其经济基础,作出的一次小小的调整。而现在俄国及其它前苏联分裂出的国家所产生的新宪法,不是什么新宪法,而是对原来未正确描述其经济基础的宪法的一次文字修改。
也只是文字修改。其社会动荡只不过是一次较大型的,时间较长的集体讨论而已。这次讨论的主导者是由官僚阶级转化而成的资产阶级。从其集会的和平程度而言,站在资产阶级立场来看,可以命名为“光荣革命”。虽然它并不是革命。
“代表制”是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代表制”所形成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与资本生产所形成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是相统一的。法国大革命并不如马克思所描绘的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萌芽。法国大革命从其创造的“代表制”与“选举制”,这一形成与巩固资本生产的生产关系这个根本点来看,它是也只是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是另一次法国大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革命。苏联解体则是完成了此次长达几十年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与现在的世界即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主体的现实来看,也是正确的。这其中当然包括中国及朝鲜及其它。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可能从“代表制”中产生。从“代表制”中产生的生产关系只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选举制”即是“代表制”。欧美的“选举制”是对资产阶级而言是较完善的“代表制”。
苏俄及其它国家的“代表制”,由于其革命后所形成的资本是只属于“官僚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可能形成多党制。否则就是二个政府,多个政府。所以不可能形成较完善的“代表制”。只有在实现了权力与资本间的转换,官僚阶级自动解体,社会的经济基础稳定下来,才能够实现欧美的“选举制”,即较完善的“代表制”。
历史已然证明这一点。
现实还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单项选择题: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1,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2,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3,社会意思形态的性质
4,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这是一道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常见考题,标准答案是“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理由是“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不取决于自身的性质与状况,而是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简单地说此理由即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列主义经典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有两个根本性的理论基础,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篇反思中,咱初步论述了一下生产关系。而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是经济基础。由于马列主义对生产关系的界定,出现了根本性的误差,即是认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的形成,导致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将革命的重心放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问题的解决上。认为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能通过“文化”革命,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毛老师认为,“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从理论上看,挫折与失败是必然的。
这是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仔细阅读马列主义者们关于革命的论述,你自己就能确认这一点。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革命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而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理论基础存在着错误与缺陷。
上节中,我所偿试的重新定义过的生产关系,即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即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三者是对同一内容的三种不同的描述。三者之间没有谁决定谁的关系。三者都是物质的。
由于马列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理论,出现了重大的问题,也就决定了“经济基础”理论出现了重大了问题,因为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是经济基础。
传统的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没有认识到:“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的总和,即是经济基础,它即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总和。即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总和。
这种修订是革命性的修订,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革命方向,不再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作为唯一的革命目标。而要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与“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同时作为革命的目标。
即解决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这个政治经济问题,并不能实现社会主义。只有在同时解决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
而就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而言,因为生产资料的主体,法律上已是“生产资料公有制”,革命的主要目标,应当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革命。一旦此革命目标的实现,即是社会主义的真正实现。
现在人们将革命与改革的目标集中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上,这是非马列***思想的革命与改革的方法,所谓政治体制,即是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如果不能改变社会与国家的经济基础,即不能改变社会与国家。那样,所谓的政治体制改革只不过一纸空文,没有意义。
行文至此,人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对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作了如此重大的修订的政治经济学,是否依然是马列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本人认为依然是马列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原因很简单,马列主义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是工农阶级为主体的全体劳动人民的立场,体现着劳动创造价值的唯物主义思想,并坚持了人类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根本出发点,如何不是马列主义?
这种修订,是一次革命性的修订,是通过对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提出的修订,是马列主义者对马列主义本身的造反,体现着“造反有理”的精神,又如何不是***思想?
这也是再次说明,为什么我在上篇反思中,将“苏俄宪法”定义为“资产阶级宪法”的理论基础与根本原因。
宪法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现在很多法制派将其视为多么了不得的事,仿佛它就是国家制度的根本。这种观点不是马列主义的。
国家制度的根本是经济基础。美欧的国家制度的根本是由美欧私有制特性的,资产阶级为主导的,以资本家控制工农阶级为主体的劳动者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它生产关系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不是由什么宪法决定的。其宪法只是其经济基础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以及“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文字表述。
如果说革命在欧美发生,其革命对像是其经济基础,而不是其资产阶级宪法。
也由此可以作如此判断,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未能从理论上准确地理解其社会与国家的经济基础,故其上层建筑中的重要部分:宪法,不是其经济基础的真实反映,而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反映。
正如我在上篇反思中试着论述的,在苏俄宪法中,“生产资料公有制”部分是一个不准确的描述,因为它未能准确反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
在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中,从没有出现过“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经济基础,出现的只是金字塔官僚组织体系所主导的社会生产关系为主体的,各种生产关系总和这一经济基础。并且由于其生产方式依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以对那个曾经的,广泛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体制的真实经济基础的反映与界定,只能是“官僚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苏俄宪法中的“规定土地、森林、矿藏、水利、银行等国有化”,不能解释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准确的解释应该是“生产资料官僚体系所有制”。而这种所有制是不稳定的所有制,它的必然发展方向,即是通过权力的私有,实现权力与资本的转换,以成为私有资本。这就是苏俄的经济基础。
为了适应这一经济基础,其宪法作出相应的修正,是必然的事。所以苏联的解体不是革命,只是上层建筑为了适应其经济基础,作出的一次小小的调整。而现在俄国及其它前苏联分裂出的国家所产生的新宪法,不是什么新宪法,而是对原来未正确描述其经济基础的宪法的一次文字修改。
也只是文字修改。其社会动荡只不过是一次较大型的,时间较长的集体讨论而已。这次讨论的主导者是由官僚阶级转化而成的资产阶级。从其集会的和平程度而言,站在资产阶级立场来看,可以命名为“光荣革命”。虽然它并不是革命。
“代表制”是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代表制”所形成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与资本生产所形成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是相统一的。法国大革命并不如马克思所描绘的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萌芽。法国大革命从其创造的“代表制”与“选举制”,这一形成与巩固资本生产的生产关系这个根本点来看,它是也只是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是另一次法国大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革命。苏联解体则是完成了此次长达几十年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与现在的世界即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主体的现实来看,也是正确的。这其中当然包括中国及朝鲜及其它。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可能从“代表制”中产生。从“代表制”中产生的生产关系只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选举制”即是“代表制”。欧美的“选举制”是对资产阶级而言是较完善的“代表制”。
苏俄及其它国家的“代表制”,由于其革命后所形成的资本是只属于“官僚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可能形成多党制。否则就是二个政府,多个政府。所以不可能形成较完善的“代表制”。只有在实现了权力与资本间的转换,官僚阶级自动解体,社会的经济基础稳定下来,才能够实现欧美的“选举制”,即较完善的“代表制”。
历史已然证明这一点。
现实还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十七)列宁 托洛茨基 ***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这些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以前我觉得是很枯燥乏味的,现在结合第一次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来读,来想,居然是无比生动的。那张宏伟无比的人类历史画卷在你面前展开的时候,你会感到其中隐隐有种东西,被你的思考所触摸到。那些刀光剑影,战火弥漫,阴谋与阳谋,生与死,悲欢离合中有种东西颤动着,和合着时光,穿越历史的尘雾,就在你的身边。通过你身边看似简单的人与事,居然可以与那人类的巨幅篇章相合一。
所以不乏味,还有点意思。
此上层建筑的基本定义中,隐藏着一个小陷井。“组织和设施”,这是什么玩意?“设施”并无太大关系,而“组织”二字,却有着重大的关系。此极容易使人产生错觉,“组织”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政治经济学中,极重要的区别与界定。有些“组织”是属于经济基础的,有些“组织”是属于上层建筑的。
很绕人的。呵呵。而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之挫折与失败,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人认为,有着极重要的联系。
如果将社会所有的“组织”都归入上层建筑,那么经济基础中就没有“组织”,也即经济基础就变成纯生产资料的集合。而这也正是第一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中,革命与建设的首要目标。焦点所在。由马列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建立的国家,从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来看也确是如此。广泛的论述,是没完没了的事。去繁就简,咱还是读一读列宁的名著《国家与革命》,看看其中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部分,略作分析。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所有马列著作的相关篇章中得到印证。
“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到目前为止还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着的社会,都需要有国家,即需要一个剥削阶级的组织,以便维持它的外部的生产条件,特别是用暴力把被剥削阶级控制在当时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那些压迫条件下(奴隶制、农奴制或依附农制、雇佣劳动制)。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但是,说国家是这样的,这仅仅是说,它是当时独自代表整个社会的那个阶级的国家:在古代是占有奴隶的公民的国家,在中世纪是封建贵族的国家,在我们的时代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当国家终于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就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了。当不再有需要加以镇压的社会阶级的时候,当阶级统治和根源于至今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生存斗争已被消除,而由此产生的冲突和极端行动也随着被消除了的时候,就不再有什么需要镇压了,也就不再需要国家这种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了。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
此段文字,引自《国家与革命》第一章“阶级社会与国家”,第四小节“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
这是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关于“国家”的著名论述。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引述的。而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差不多即是以此为核心展开的。列宁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混乱的,与马恩是相同的。咱试着来解剖一下?呵呵。
“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
不要小看这一论述,这一段的短短文字,就是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的理论基础,它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方向与目标。这个方向与目标即是实现“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而如此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也即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也即实现了社会主义。
所以叫“唯物主义”,真正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在整个政治经济范畴内,眼中只有“生产资料”,别的都是意识形态的东西,都会被“生产资料变为国有财产”这一过程而决定,而改变。而实际的结果是什么呢?没有建设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国家或社会,而是建设成为“官僚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如果说恩格斯此段文字,不是描述的无产阶级如何如何,而是描述官僚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建成,那就是正确的了。但他描述的又是无产阶级通过“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被消灭了,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那就是不正确的了。
恩格斯在下面又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一句与后面的文字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个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即是没有搞清楚其中的“组织“二字为何物。
“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在这里恩格斯是这样说的,简单地描述,可以是这样的:国家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还可以再简化,成这样:国家是一个有形的组织。还可以再简化,成这样:国家是组织。
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简化呢?我看是可以的,那些被省略掉的,全部是描述性的词语。
而在做了这种简化后,我们再来看后面一段文字。
“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
也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 国家会慢慢自行消亡了。这样描述没有歪曲恩格斯的观点吧。只不过是作了些简化处理吧?
这样简化处理的结果与上面一个简化处理的结果,即“国家是组织”,这一结果相结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按照恩格斯文中之意,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简述恩格斯的论述,即是:实现“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国家即组织就消亡了,社会就成了无组织的了。
这个结论,是传统的马列主义对“国家”的基本定义中得来的。这也是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基础这一基本哲学定义出现错误后的,必然反映。只要论述到这一问题,传统的马列主义,就陷入困境。这种困境在《国家与革命》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这也是后来的所有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共同面临的困境,即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的相对立,而不是相统一。
恩格斯还有句话,这句话即是: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
这句话是缺少理论依据的,咱可试着细分一下,“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这个短语中,缺少一个主语,这个主语在别的篇章中,是这样的:“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此句见,第二章“国家与革命。1848—1851年的经验“,第一节,革命的前夜。
即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这不是我胡说的。读《国家与革命》就可以了。同时也可与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经验相对照。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是与“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相矛盾的,在“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后,“无产阶级”不存在了,哪里还有什么“无产阶级专政”?更加谈不上“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已没有了。
这也是后来所谓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熄灭论的根源。而阶级斗争又缺乏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发生革命与建设混乱的根本原因。
这是一个混乱的思想体系,它的根源即是对经济基础这一基本问题,没有作出准确的界定。传统马列主义思想体系中,只注重了生产资料的物质通性的界定。而忽略了社会生产组织体系的物质通性的界定。而我对这一问题的界定,则是社会生产组织体系的形式,即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社会生产组织体系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是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围绕着社会生产组织体系产生的各种社会组织体系,及其它为上层建筑。社会生产组织体系决定其它的所有组织体系及其它共同组成的上层建筑。
当社会生产组织体系通过革命,将少数人所领导与决定的社会生产组织体系,转变为大多数人,甚至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决定的社会生产组织体系时,那时的生产资料自然是公有制的。也即社会主义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即是产生组织内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决定的社会生产的这种社会生产模式,此生产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即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与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没有这种社会生产模式,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它会派生出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至于国家这种形式,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消失,则不是重要问题,消失就消失,不消失自有原因在。不是关键性问题。
国家会消亡,但社会生产组织体系永远在。
那么就有了一个问题即是:何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决定的社会生产组织体系?即何为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组织体系?
一篇短文写不了天下事。下篇接着来。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这些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以前我觉得是很枯燥乏味的,现在结合第一次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来读,来想,居然是无比生动的。那张宏伟无比的人类历史画卷在你面前展开的时候,你会感到其中隐隐有种东西,被你的思考所触摸到。那些刀光剑影,战火弥漫,阴谋与阳谋,生与死,悲欢离合中有种东西颤动着,和合着时光,穿越历史的尘雾,就在你的身边。通过你身边看似简单的人与事,居然可以与那人类的巨幅篇章相合一。
所以不乏味,还有点意思。
此上层建筑的基本定义中,隐藏着一个小陷井。“组织和设施”,这是什么玩意?“设施”并无太大关系,而“组织”二字,却有着重大的关系。此极容易使人产生错觉,“组织”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政治经济学中,极重要的区别与界定。有些“组织”是属于经济基础的,有些“组织”是属于上层建筑的。
很绕人的。呵呵。而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之挫折与失败,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人认为,有着极重要的联系。
如果将社会所有的“组织”都归入上层建筑,那么经济基础中就没有“组织”,也即经济基础就变成纯生产资料的集合。而这也正是第一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中,革命与建设的首要目标。焦点所在。由马列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建立的国家,从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来看也确是如此。广泛的论述,是没完没了的事。去繁就简,咱还是读一读列宁的名著《国家与革命》,看看其中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部分,略作分析。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所有马列著作的相关篇章中得到印证。
“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到目前为止还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着的社会,都需要有国家,即需要一个剥削阶级的组织,以便维持它的外部的生产条件,特别是用暴力把被剥削阶级控制在当时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那些压迫条件下(奴隶制、农奴制或依附农制、雇佣劳动制)。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但是,说国家是这样的,这仅仅是说,它是当时独自代表整个社会的那个阶级的国家:在古代是占有奴隶的公民的国家,在中世纪是封建贵族的国家,在我们的时代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当国家终于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就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了。当不再有需要加以镇压的社会阶级的时候,当阶级统治和根源于至今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生存斗争已被消除,而由此产生的冲突和极端行动也随着被消除了的时候,就不再有什么需要镇压了,也就不再需要国家这种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了。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
此段文字,引自《国家与革命》第一章“阶级社会与国家”,第四小节“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
这是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关于“国家”的著名论述。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引述的。而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差不多即是以此为核心展开的。列宁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混乱的,与马恩是相同的。咱试着来解剖一下?呵呵。
“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
不要小看这一论述,这一段的短短文字,就是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的理论基础,它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方向与目标。这个方向与目标即是实现“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而如此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也即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也即实现了社会主义。
所以叫“唯物主义”,真正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在整个政治经济范畴内,眼中只有“生产资料”,别的都是意识形态的东西,都会被“生产资料变为国有财产”这一过程而决定,而改变。而实际的结果是什么呢?没有建设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国家或社会,而是建设成为“官僚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如果说恩格斯此段文字,不是描述的无产阶级如何如何,而是描述官僚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建成,那就是正确的了。但他描述的又是无产阶级通过“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被消灭了,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那就是不正确的了。
恩格斯在下面又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一句与后面的文字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个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即是没有搞清楚其中的“组织“二字为何物。
“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在这里恩格斯是这样说的,简单地描述,可以是这样的:国家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还可以再简化,成这样:国家是一个有形的组织。还可以再简化,成这样:国家是组织。
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简化呢?我看是可以的,那些被省略掉的,全部是描述性的词语。
而在做了这种简化后,我们再来看后面一段文字。
“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
也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 国家会慢慢自行消亡了。这样描述没有歪曲恩格斯的观点吧。只不过是作了些简化处理吧?
这样简化处理的结果与上面一个简化处理的结果,即“国家是组织”,这一结果相结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按照恩格斯文中之意,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简述恩格斯的论述,即是:实现“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国家即组织就消亡了,社会就成了无组织的了。
这个结论,是传统的马列主义对“国家”的基本定义中得来的。这也是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基础这一基本哲学定义出现错误后的,必然反映。只要论述到这一问题,传统的马列主义,就陷入困境。这种困境在《国家与革命》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这也是后来的所有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共同面临的困境,即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的相对立,而不是相统一。
恩格斯还有句话,这句话即是: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
这句话是缺少理论依据的,咱可试着细分一下,“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这个短语中,缺少一个主语,这个主语在别的篇章中,是这样的:“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此句见,第二章“国家与革命。1848—1851年的经验“,第一节,革命的前夜。
即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这不是我胡说的。读《国家与革命》就可以了。同时也可与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经验相对照。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是与“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相矛盾的,在“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后,“无产阶级”不存在了,哪里还有什么“无产阶级专政”?更加谈不上“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已没有了。
这也是后来所谓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熄灭论的根源。而阶级斗争又缺乏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发生革命与建设混乱的根本原因。
这是一个混乱的思想体系,它的根源即是对经济基础这一基本问题,没有作出准确的界定。传统马列主义思想体系中,只注重了生产资料的物质通性的界定。而忽略了社会生产组织体系的物质通性的界定。而我对这一问题的界定,则是社会生产组织体系的形式,即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社会生产组织体系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是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围绕着社会生产组织体系产生的各种社会组织体系,及其它为上层建筑。社会生产组织体系决定其它的所有组织体系及其它共同组成的上层建筑。
当社会生产组织体系通过革命,将少数人所领导与决定的社会生产组织体系,转变为大多数人,甚至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决定的社会生产组织体系时,那时的生产资料自然是公有制的。也即社会主义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即是产生组织内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决定的社会生产的这种社会生产模式,此生产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即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与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没有这种社会生产模式,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它会派生出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至于国家这种形式,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消失,则不是重要问题,消失就消失,不消失自有原因在。不是关键性问题。
国家会消亡,但社会生产组织体系永远在。
那么就有了一个问题即是:何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决定的社会生产组织体系?即何为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组织体系?
一篇短文写不了天下事。下篇接着来。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十八)列宁 托洛茨基 ***
“邓小平讲了很多次,我们没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我认为,社会主义对中国来说,对中国***来说,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论述是很笼统的,很原则的,很少的,而且还有些是错误的,带有空想色彩,带有左的因素。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在生活中还没有社会主义的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后天失调:我们中国***的成立是受苏联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苏联实行社会主义是抓住两条:一条是计划经济,一条是公有制。在这两条上做文章。”
引自《王年一:毛主席是不会上当受骗的》
这是一篇所有反毛的文章中,并不重要的一篇。我也只是随便读到。其文中所论述的观点,不值一提。但开头这一段,有点意思,它说出了一个可能的事实。
咱读文章是乱读的,不先预设条条框框,于是不时有些意外的收获。这里面可能有着这样一个原因,是因为咱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而是一个普通工人。亿万普通工人中普通的一员,对于左派与右派,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赞成。同于咱的立场的,可供咱参考的,对于咱而言都是文章,都是资料。
从我所引的这段文字中,很显然,王年一没有学好《实践论》,不知道革命是干出来的,不是坐在书斋里,从文字间抠出来的。指望马列将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切纲领与指针都事前写出,这是猪一样的思维方式。人类的实践是一切思想与知识的源泉。
当然像王年一这样的思维方式是有原因的,它的根本原因,即是偶像崇拜。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以及其它的伟大,是导致这种思维方式的原因。马、列、毛是学者,也是革命者,他们都有着极其杰出的地方,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也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某些方面,他们可能超越于时代,超越于无数同时代的人,但其本身仍有着其局限性。他们不可能无限正确,也不可能永远正确。
邓小平的那句话里,隐含着这样的意思,即马、列、毛应当将社会主义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清楚明白地告诉他的。否则咱就什么也干不了。也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下,顺势可以推出这样的想法:算了,咱不革命了。咱就顺着大家的要求,干官僚资本主义吧。当然这其中的“大家”是不包括亿万普通劳动者的。这“大家”二字主要是指官僚组织体系内的人。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咱也不能不提一下,即是邓认为既然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既然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那咱就先试着搞一个。毛老师搞的那个不行。咱搞一个行的。这样想,应该更合于邓的本意。在政治话语体系里,用好人与坏人,用道德来作为衡量标准是可笑的。我一直坚持这一看法。如果作如此想,从结果看,邓搞的真成了资本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混合体。显然不是社会主义。从出发点看,也许不应该过于责备邓。原因很简单,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在此文中,咱不是为了论证谁好谁坏。也不是为了论证谁的方法好,谁的方法坏。只是想说一下,“我们没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冷静的,实事求是的认识。至于由此认识,而作何种努力,及其正确与否,本文不讨论。
说实在的,咱小时候一直认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大人们是胸有成竹的,不需咱小孩子们操心。事实证明咱的想法错了。还真得咱们来操心。不只是咱们,基本可以这样看,咱的儿子辈还得为之而操心。也许还要算上孙子辈。也许更多。毛老师有文《愚公移山》。
山压迫着人,所以要移掉。不是谁闲来无事,而去移山。
1926年,***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中国农民问题》中,首次提及《国家与革命》,并发表如下感想:国家于革命后,一切制度都要改变的。巴黎公社所组织的政府,其失败原因之一,即不改变旧制度……国家是一个阶级拿了压迫别一个阶级的工具。我们的革命民众,若将政权夺在手中时,对反革命者要用专制的手段,不客气地压迫反革命者,使他革命化。若不能革命化了,或赐以惨暴的手段,正所以巩固革命政府也。
据《***读书笔记解析》,毛在延安时期,“又认真研读了《国家与革命》这部重要著作”。尤其是1946年在准备解放战争、夺取全国政权的最后时刻,***第三次细读。
在《国家与革命》的封面上,亲笔写上“***一九四六年”,在扉页上注明:“一九四六年四月廿二日在延安起读”。
在“阶级社会与国家”这一章,几乎每句话的旁边都画着杠扛,讲暴力革命的地方画的扛杠特别引人注目。例如,“革命才能消灭资产阶级国家”这一句,关于暴力革命的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这一段,杠杠画得最粗,圈圈画得最多,“革命”、“消灭”、“全部学说的基础”这些词组和词组的旁边画了两条粗扛。
革命历史事实已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即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解决,并不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中。我也初步论述了,列宁的,马列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哲学观点出了问题,出现了重大的错误,故其对于“国家与革命”这样的重大问题,出现重大的错误,是必然的。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这句话是列宁说的。差不多可以说是“先有革命的理论,才会有革命的实践”。列宁这句话是有缺陷的,有严重的缺陷。
“武王革命”并不是在什么革命理论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如果说有理论,那也只是一套不完整的理论。这套理论体系,传说即是文王演的易。很简单的一套东西,随着社会革命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完善起来,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支柱之一。
秦始皇建立中央政权,实现初步大一统,他所代表的那个集团与阶级,虽有商秧的理论作为支持,但商秧的理论体系,显然是有缺陷的,它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皇权社会组织体系不断丰富的过程。
资产阶级革命,或始于英国的“光荣革命”,或其它,其初始也是无完全理论作为支持的。而资本主义革命的不断深入,使得其各种理论与学说,不断地丰富起来。以至今日,至撑起全世界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国家。其中的艰难与挫折,也是随处可见。其中的血腥与残酷,也是历历在目。
梦想马、列、毛完成全部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建设,是痴人说梦,自然不可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由社会主义革命,滑向资本主义,实现了资本主义复辟,并不是十分奇怪的事。马克思即是通过“巴黎公社”的成与败,而分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其中有正确的,有错误的,也是自然是事。马克思肯定不是神。列宁也肯定不是神。毛老师也肯定不是神。
据说神也是会犯错的。希腊的神与中国的神,都是会犯错的。差不多与普通人一样。
马克思即是通过“巴黎公社”的成与败,而分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一般规律。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这种精神,与工作及革命的态度,能过对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及理论的研究,得出一些结论,力争有所发现,而规律性的东西,终究是会被人类所发现的。
这就是马列主义的基本精神,在革命实践中认识与发展革命的理论。实践,总结,再实践。
人类的实践永不会停,人类对于世界及人类自身的不断认识,也不会停止。无产阶级与劳动者的革命也永不会停止。
那些妄图通过歌颂马列毛主义,举着马列毛旗帜以谋其集团利益,却行剥削与压迫劳动人民之事的所有人,都必将失望。也必将失败。将马列毛们供在神坛上的人,就是反马列毛者。马列毛主义者,就是具有造反精神的人。马列毛主义者,不会拜倒在任何神的面前,即便他们的名字是马列毛。
因为有了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成与败,这一历史实在,这一唯物的存在,我们回头研读马列毛的著作,发现其中存在着无数不正确的东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不能发现其中的错误,才是件奇怪的事。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够解释,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由胜利走向失败这一事实。
无数的资产阶级理论研究者,及无数的官僚资产阶级的理论研究者,都将研究目标定位在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领导层的人格问题上,定位在这些领导人的道德好坏上,这是为其阶级利益服务的思考方式。这同于中国二十四史的写法,即这些是统治阶级内部的阴谋与阳谋,是帝王将相之间的勾心斗角。
这是在转移劳动人民的视线。劳动人民当然不会被这些资产阶级的学说所迷惑。作为劳动人员中的普通一员,咱也参与到了这个为劳动人民的基本利益,而思考而学习的大军中来。劳动人民的智慧,足以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发现属于劳动人民的革命的基本规律,并不断完善之。
毫无疑问。
毫无疑问,劳动人民终将建成社会主义。劳动人民终将建成真正属于劳动人民自己的社会主义。劳动人民只要愿意,或需要,则必将建成共产主义。
只是时间问题,别的没有一点点问题。所有的问题,劳动人民都会将其解决。
“邓小平讲了很多次,我们没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我认为,社会主义对中国来说,对中国***来说,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论述是很笼统的,很原则的,很少的,而且还有些是错误的,带有空想色彩,带有左的因素。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在生活中还没有社会主义的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后天失调:我们中国***的成立是受苏联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苏联实行社会主义是抓住两条:一条是计划经济,一条是公有制。在这两条上做文章。”
引自《王年一:毛主席是不会上当受骗的》
这是一篇所有反毛的文章中,并不重要的一篇。我也只是随便读到。其文中所论述的观点,不值一提。但开头这一段,有点意思,它说出了一个可能的事实。
咱读文章是乱读的,不先预设条条框框,于是不时有些意外的收获。这里面可能有着这样一个原因,是因为咱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而是一个普通工人。亿万普通工人中普通的一员,对于左派与右派,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赞成。同于咱的立场的,可供咱参考的,对于咱而言都是文章,都是资料。
从我所引的这段文字中,很显然,王年一没有学好《实践论》,不知道革命是干出来的,不是坐在书斋里,从文字间抠出来的。指望马列将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切纲领与指针都事前写出,这是猪一样的思维方式。人类的实践是一切思想与知识的源泉。
当然像王年一这样的思维方式是有原因的,它的根本原因,即是偶像崇拜。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以及其它的伟大,是导致这种思维方式的原因。马、列、毛是学者,也是革命者,他们都有着极其杰出的地方,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也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某些方面,他们可能超越于时代,超越于无数同时代的人,但其本身仍有着其局限性。他们不可能无限正确,也不可能永远正确。
邓小平的那句话里,隐含着这样的意思,即马、列、毛应当将社会主义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清楚明白地告诉他的。否则咱就什么也干不了。也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下,顺势可以推出这样的想法:算了,咱不革命了。咱就顺着大家的要求,干官僚资本主义吧。当然这其中的“大家”是不包括亿万普通劳动者的。这“大家”二字主要是指官僚组织体系内的人。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咱也不能不提一下,即是邓认为既然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既然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那咱就先试着搞一个。毛老师搞的那个不行。咱搞一个行的。这样想,应该更合于邓的本意。在政治话语体系里,用好人与坏人,用道德来作为衡量标准是可笑的。我一直坚持这一看法。如果作如此想,从结果看,邓搞的真成了资本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混合体。显然不是社会主义。从出发点看,也许不应该过于责备邓。原因很简单,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在此文中,咱不是为了论证谁好谁坏。也不是为了论证谁的方法好,谁的方法坏。只是想说一下,“我们没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冷静的,实事求是的认识。至于由此认识,而作何种努力,及其正确与否,本文不讨论。
说实在的,咱小时候一直认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大人们是胸有成竹的,不需咱小孩子们操心。事实证明咱的想法错了。还真得咱们来操心。不只是咱们,基本可以这样看,咱的儿子辈还得为之而操心。也许还要算上孙子辈。也许更多。毛老师有文《愚公移山》。
山压迫着人,所以要移掉。不是谁闲来无事,而去移山。
1926年,***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中国农民问题》中,首次提及《国家与革命》,并发表如下感想:国家于革命后,一切制度都要改变的。巴黎公社所组织的政府,其失败原因之一,即不改变旧制度……国家是一个阶级拿了压迫别一个阶级的工具。我们的革命民众,若将政权夺在手中时,对反革命者要用专制的手段,不客气地压迫反革命者,使他革命化。若不能革命化了,或赐以惨暴的手段,正所以巩固革命政府也。
据《***读书笔记解析》,毛在延安时期,“又认真研读了《国家与革命》这部重要著作”。尤其是1946年在准备解放战争、夺取全国政权的最后时刻,***第三次细读。
在《国家与革命》的封面上,亲笔写上“***一九四六年”,在扉页上注明:“一九四六年四月廿二日在延安起读”。
在“阶级社会与国家”这一章,几乎每句话的旁边都画着杠扛,讲暴力革命的地方画的扛杠特别引人注目。例如,“革命才能消灭资产阶级国家”这一句,关于暴力革命的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这一段,杠杠画得最粗,圈圈画得最多,“革命”、“消灭”、“全部学说的基础”这些词组和词组的旁边画了两条粗扛。
革命历史事实已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即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解决,并不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中。我也初步论述了,列宁的,马列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哲学观点出了问题,出现了重大的错误,故其对于“国家与革命”这样的重大问题,出现重大的错误,是必然的。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这句话是列宁说的。差不多可以说是“先有革命的理论,才会有革命的实践”。列宁这句话是有缺陷的,有严重的缺陷。
“武王革命”并不是在什么革命理论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如果说有理论,那也只是一套不完整的理论。这套理论体系,传说即是文王演的易。很简单的一套东西,随着社会革命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完善起来,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支柱之一。
秦始皇建立中央政权,实现初步大一统,他所代表的那个集团与阶级,虽有商秧的理论作为支持,但商秧的理论体系,显然是有缺陷的,它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皇权社会组织体系不断丰富的过程。
资产阶级革命,或始于英国的“光荣革命”,或其它,其初始也是无完全理论作为支持的。而资本主义革命的不断深入,使得其各种理论与学说,不断地丰富起来。以至今日,至撑起全世界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国家。其中的艰难与挫折,也是随处可见。其中的血腥与残酷,也是历历在目。
梦想马、列、毛完成全部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建设,是痴人说梦,自然不可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由社会主义革命,滑向资本主义,实现了资本主义复辟,并不是十分奇怪的事。马克思即是通过“巴黎公社”的成与败,而分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其中有正确的,有错误的,也是自然是事。马克思肯定不是神。列宁也肯定不是神。毛老师也肯定不是神。
据说神也是会犯错的。希腊的神与中国的神,都是会犯错的。差不多与普通人一样。
马克思即是通过“巴黎公社”的成与败,而分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一般规律。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这种精神,与工作及革命的态度,能过对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及理论的研究,得出一些结论,力争有所发现,而规律性的东西,终究是会被人类所发现的。
这就是马列主义的基本精神,在革命实践中认识与发展革命的理论。实践,总结,再实践。
人类的实践永不会停,人类对于世界及人类自身的不断认识,也不会停止。无产阶级与劳动者的革命也永不会停止。
那些妄图通过歌颂马列毛主义,举着马列毛旗帜以谋其集团利益,却行剥削与压迫劳动人民之事的所有人,都必将失望。也必将失败。将马列毛们供在神坛上的人,就是反马列毛者。马列毛主义者,就是具有造反精神的人。马列毛主义者,不会拜倒在任何神的面前,即便他们的名字是马列毛。
因为有了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成与败,这一历史实在,这一唯物的存在,我们回头研读马列毛的著作,发现其中存在着无数不正确的东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不能发现其中的错误,才是件奇怪的事。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够解释,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由胜利走向失败这一事实。
无数的资产阶级理论研究者,及无数的官僚资产阶级的理论研究者,都将研究目标定位在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领导层的人格问题上,定位在这些领导人的道德好坏上,这是为其阶级利益服务的思考方式。这同于中国二十四史的写法,即这些是统治阶级内部的阴谋与阳谋,是帝王将相之间的勾心斗角。
这是在转移劳动人民的视线。劳动人民当然不会被这些资产阶级的学说所迷惑。作为劳动人员中的普通一员,咱也参与到了这个为劳动人民的基本利益,而思考而学习的大军中来。劳动人民的智慧,足以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发现属于劳动人民的革命的基本规律,并不断完善之。
毫无疑问。
毫无疑问,劳动人民终将建成社会主义。劳动人民终将建成真正属于劳动人民自己的社会主义。劳动人民只要愿意,或需要,则必将建成共产主义。
只是时间问题,别的没有一点点问题。所有的问题,劳动人民都会将其解决。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十九)列宁 托洛茨基 ***
昨天下班遇着暴雨。这几天暴雨总在小城内逛。一天一回,不是城东下,就是城西下。或城南,或城北。而四下郊区无雨。很怪的。昨天车到城东时开始下。电闪雷鸣。雨如注。车到到城北时,地面还是干的。再转向西时,暴雨如约而至。下了厂车,我过一个马路就到目的地。雨打得我眼都睁不开。不敢冲,怕被车撞。路上车也怕撞我。我擦一下眼睛,走一步,过了马路。就是过一个马路的时间,身上居然没一点干的。水里捞出来似的。激烈的暴雨,多年未遇到过。故记之。更大更猛烈的暴雨,终会来到的。对此,我连一丁点的幻想都没有。
“我们没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句简单的话。这句简单的话后面,隐藏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隐藏的是一部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史。隐藏的是全球几十年无数人的生生死死,从简单的生活,到无数人的理想,及理想的破灭。那些曾经慷慨激昂的文章。那些曾经的伟人,曾经的烈士。那些小民辗转于生死的边缘。太多了,太厚了。不是文字所能叙述。
复杂的事,可以简单的论述。这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证明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只需要一个证据就可以了。如果“我们”弄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那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不会是以总体性失败,这一现实出现在我们眼前。
有一些人,这样的人据我观察还不在少数,他们的眼中似乎没有曾经的“社会主义”革命已总体性失败这一事实,在他们眼中,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大概正由胜利走向胜利。所以他们依旧理直气壮地喊喊口号。至于其背后的动机,咱就不论了。没意义。
因为是世界性的,总体性的失败,那么造成这种失败的根本原因,就不可能是哪一个人的原因。或邓,或赫鲁氏,也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修正主义所能总结。一个简单的,有历史依据的反证即是,怎么没见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某个伟人,修正成了社会主义?
关于这点,咱可以讲出无数的理由与例证,但这并不足以让人肯定这一点。恒信恒不信。那些不信的人,能搞出更多的逻辑论证,来论证这个简单的事实是虚幻的。并且能够做到让他们自己相信。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不是唯物主义者,更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即使他们名自己为唯物主义者,甚至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也没用。他们实质是唯心主义者。他们想得到什么结论,就会得到什么结论。就唯心主义者而言,他们是有共同语言的,彼此都认为自己没有错。
虽然通过上文简单的论述,我已经论证清楚了,这个即简单又重大的问题。至少在我看来是论证清楚了。但是我还是要继续罗索罗索。讲一些废话。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一部“社会主义”者们的重要文献。在我这个学习与思考系列文字中,已多次提到这部书。也正是在这个系列的思考中,我再次反复重读这部书。现在我的这本《国家与革命》中,到处打着“X”。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咱不能无视现实。与现实相对应,《国家与革命》中到处是错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马列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出现了错误。关于这一点,我在《社会生产组织体系》短文中,已初步论证。我的博文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心者应该结合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业已总体性失败这一现实,细细地重读《国家与革命》,以及其它的重要经典文献。都是有脑子的。用自己的脑子。
《国家与革命》我认为是一部重要的马列主义的文献。列宁在其中引用了大量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重要论述,而这些论述又都集中于一点,即如何建立并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建立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上。这是一部马列主义者们试图从已知的社会实践经验,总结出如何建立并建设社会主义的书。也可以这样说,是一部纲领性的文件。
结合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业已总体失败的历史现实,对这部文件的不断解读,不断地发现其中的正确与错误,个人认为,是作为一个为无产阶级事业而奋斗,为劳动者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而奋斗的任何人,只要有能力,就应该去读这本书。读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继续去赞扬它,继续说是这多么伟大的思想,而是要找出其中的问题,而是要去批评它,猛烈的批评它。我相信列宁同志,会因之很高兴的。如果他还活着的话。我相信马克思、恩格斯也会很高兴的,他们会认为这样的人,才是他们的同志。而不是相反。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并且需要再实践,再认识。马列毛主义思想体系,自认是科学的思想体系。这个科学二字,一直被误读。这个科学二字的本义,是指与别的自然科学一样,是需要不断发展的。是在不断继承与扬弃中发展的。这才是科学的本义。我们应该以真正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所选择的马列毛主义。
不断否定自身的马列毛主义,才是伟大的。佛堂里供奉的,都是局限性的东西。佛学本身是伟大的,佛教徒将其局限了。将马列毛主义供奉于佛堂,是反马列毛的。猛烈批判马列毛的辩证唯物主义者,才是真正的马列毛主义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马列毛思想体系的核心与基石是辩证唯物主义。很多自认为自己是马列毛主义者的,并不知道这一点。并不知道这个思想体系的根本。马列毛思想体系的其它部分,如历史唯物主义,如《资本论》,如《国家与革命》等等,是由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派生的。更不论其它各种文章与论述。他们同样也不知道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它各种学说,是马列及其它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者,对社会实践理论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个人的,可以是集体的。有些人如鲁迅,他不认为自己是马列主义者,但他的思想依然是马列主义的组成部分。也都只是阶段性的成果。依据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的基本原则,所有这些阶段性的成果里,必然包括正确与错误两部份。
从发展角度看,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深入与变化,其中正确的部分,应该是小于其错误的部分。有很多在当时看来是正确的,而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人类实践的变化,这些正确的部分,就会不断地变成错误的部分。也有部分,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因为马列都不是神,而是人。他们不能超脱于时间空间。马列毛主义思想,同样不只是马列毛完成的思想与主张,它既对人类文化有继承,同时是所有马列毛主义者们,对社会及革命实践的不同层次的总结。这些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常识。
这是第一根本。第二根本是人民立场。在实现了阶级消灭后,即是全体劳动者的立场。在没有消灭阶级之前,在阶级社会即是无产阶级立场。离开了这一立场,就不是马列毛主义者,在思想上即是反马列毛主义者。也正是基于此,无数的自认为是马列毛主义者的,其实是反马列毛主义者,因为他们实质性的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讨论与讲述着马列主义。包括那些站在国家的立场,站在党的立场,站在人民代表立场的所有人。他们实质性的都是站在反马列毛主义的立场。他们都是反工农阶级的,都是反劳动者的,都是反人民的。
人民代表已然是人民的敌人,这是历史事实。无视这一历史事实的人,只不过是从其自身体益出发,漠视与歪曲这一事实,这一简单的事实。这本身体现的即是阶级斗争。
人民代表制度,是马克思从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而列宁则在“苏维埃”工人代表制度基础上,加以发扬,形成了“苏维埃”国家制度。而实践经验与历史事实,简单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这一制度是反人民的,反工农阶级的,反劳动者的,这一制度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只可能建成官僚资本主义社会,乃至资本主义社会。这已由历史所证明。屁话是没有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根本是唯物,而不是唯心。看不到历史事实者,是唯心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并不丢脸。唯心主义者代表的资产阶级的立场,维护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资产阶级看来,是好的,是正确的,是最好的。
历史地看,马列通过对社会实践,对无产阶级所参与的社会革命实践的总结,出现错误,是正常的事。这样才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马列不是神。马列不可能将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马列不可能论证所有的问题。马列对曾经论证过的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不可能都正确。正确与错误共生,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我们不能因为马列从巴黎公社与“苏维埃”工人代表制度,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作出了错误的总结,经历史证明,是反工农阶级,反劳动者,反人民的制度,我们就能证明,马列是反人民的,反工农阶级的,反劳动者的。这是历史的局限性。马列毛主义者当然承认历史的局限性。
而在今天,在已经通过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并呈现出总体性失败的今天,仍然无视这一历史现实,不能确认巴黎公社与“苏维埃”工人代表制度是反人民的,反劳动者的,反工农阶级的,那就不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反思的马列毛主义者,这样的人,也就不是马列毛主义者。因为一个马列毛主义者,一个基本的条件,即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思考的人,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人。
而那种对这问题,已然有了某种程度的认识,却因为其所谓的国家立场,党的立场,和谐的立场,漠视、甚至歪曲这一历史事实,掩盖其真相者,则是反马列毛主义者。他们就是站在资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的立场,反对工农阶级,反对人民,以维护资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对工农阶级的压迫与剥削。他们就是资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的帮凶。虽然他们嘴上成天讲马列毛主义,成天讲唯物主义。
并不复杂。其实很简单。
本想这篇就开始具体讨论《国家与革命》的,现在看来只期待下一篇了。
昨天下班遇着暴雨。这几天暴雨总在小城内逛。一天一回,不是城东下,就是城西下。或城南,或城北。而四下郊区无雨。很怪的。昨天车到城东时开始下。电闪雷鸣。雨如注。车到到城北时,地面还是干的。再转向西时,暴雨如约而至。下了厂车,我过一个马路就到目的地。雨打得我眼都睁不开。不敢冲,怕被车撞。路上车也怕撞我。我擦一下眼睛,走一步,过了马路。就是过一个马路的时间,身上居然没一点干的。水里捞出来似的。激烈的暴雨,多年未遇到过。故记之。更大更猛烈的暴雨,终会来到的。对此,我连一丁点的幻想都没有。
“我们没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句简单的话。这句简单的话后面,隐藏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隐藏的是一部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史。隐藏的是全球几十年无数人的生生死死,从简单的生活,到无数人的理想,及理想的破灭。那些曾经慷慨激昂的文章。那些曾经的伟人,曾经的烈士。那些小民辗转于生死的边缘。太多了,太厚了。不是文字所能叙述。
复杂的事,可以简单的论述。这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证明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只需要一个证据就可以了。如果“我们”弄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那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不会是以总体性失败,这一现实出现在我们眼前。
有一些人,这样的人据我观察还不在少数,他们的眼中似乎没有曾经的“社会主义”革命已总体性失败这一事实,在他们眼中,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大概正由胜利走向胜利。所以他们依旧理直气壮地喊喊口号。至于其背后的动机,咱就不论了。没意义。
因为是世界性的,总体性的失败,那么造成这种失败的根本原因,就不可能是哪一个人的原因。或邓,或赫鲁氏,也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修正主义所能总结。一个简单的,有历史依据的反证即是,怎么没见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某个伟人,修正成了社会主义?
关于这点,咱可以讲出无数的理由与例证,但这并不足以让人肯定这一点。恒信恒不信。那些不信的人,能搞出更多的逻辑论证,来论证这个简单的事实是虚幻的。并且能够做到让他们自己相信。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不是唯物主义者,更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即使他们名自己为唯物主义者,甚至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也没用。他们实质是唯心主义者。他们想得到什么结论,就会得到什么结论。就唯心主义者而言,他们是有共同语言的,彼此都认为自己没有错。
虽然通过上文简单的论述,我已经论证清楚了,这个即简单又重大的问题。至少在我看来是论证清楚了。但是我还是要继续罗索罗索。讲一些废话。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一部“社会主义”者们的重要文献。在我这个学习与思考系列文字中,已多次提到这部书。也正是在这个系列的思考中,我再次反复重读这部书。现在我的这本《国家与革命》中,到处打着“X”。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咱不能无视现实。与现实相对应,《国家与革命》中到处是错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马列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出现了错误。关于这一点,我在《社会生产组织体系》短文中,已初步论证。我的博文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心者应该结合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业已总体性失败这一现实,细细地重读《国家与革命》,以及其它的重要经典文献。都是有脑子的。用自己的脑子。
《国家与革命》我认为是一部重要的马列主义的文献。列宁在其中引用了大量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重要论述,而这些论述又都集中于一点,即如何建立并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建立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上。这是一部马列主义者们试图从已知的社会实践经验,总结出如何建立并建设社会主义的书。也可以这样说,是一部纲领性的文件。
结合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业已总体失败的历史现实,对这部文件的不断解读,不断地发现其中的正确与错误,个人认为,是作为一个为无产阶级事业而奋斗,为劳动者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而奋斗的任何人,只要有能力,就应该去读这本书。读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继续去赞扬它,继续说是这多么伟大的思想,而是要找出其中的问题,而是要去批评它,猛烈的批评它。我相信列宁同志,会因之很高兴的。如果他还活着的话。我相信马克思、恩格斯也会很高兴的,他们会认为这样的人,才是他们的同志。而不是相反。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并且需要再实践,再认识。马列毛主义思想体系,自认是科学的思想体系。这个科学二字,一直被误读。这个科学二字的本义,是指与别的自然科学一样,是需要不断发展的。是在不断继承与扬弃中发展的。这才是科学的本义。我们应该以真正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所选择的马列毛主义。
不断否定自身的马列毛主义,才是伟大的。佛堂里供奉的,都是局限性的东西。佛学本身是伟大的,佛教徒将其局限了。将马列毛主义供奉于佛堂,是反马列毛的。猛烈批判马列毛的辩证唯物主义者,才是真正的马列毛主义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马列毛思想体系的核心与基石是辩证唯物主义。很多自认为自己是马列毛主义者的,并不知道这一点。并不知道这个思想体系的根本。马列毛思想体系的其它部分,如历史唯物主义,如《资本论》,如《国家与革命》等等,是由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派生的。更不论其它各种文章与论述。他们同样也不知道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它各种学说,是马列及其它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者,对社会实践理论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个人的,可以是集体的。有些人如鲁迅,他不认为自己是马列主义者,但他的思想依然是马列主义的组成部分。也都只是阶段性的成果。依据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的基本原则,所有这些阶段性的成果里,必然包括正确与错误两部份。
从发展角度看,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深入与变化,其中正确的部分,应该是小于其错误的部分。有很多在当时看来是正确的,而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人类实践的变化,这些正确的部分,就会不断地变成错误的部分。也有部分,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因为马列都不是神,而是人。他们不能超脱于时间空间。马列毛主义思想,同样不只是马列毛完成的思想与主张,它既对人类文化有继承,同时是所有马列毛主义者们,对社会及革命实践的不同层次的总结。这些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常识。
这是第一根本。第二根本是人民立场。在实现了阶级消灭后,即是全体劳动者的立场。在没有消灭阶级之前,在阶级社会即是无产阶级立场。离开了这一立场,就不是马列毛主义者,在思想上即是反马列毛主义者。也正是基于此,无数的自认为是马列毛主义者的,其实是反马列毛主义者,因为他们实质性的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讨论与讲述着马列主义。包括那些站在国家的立场,站在党的立场,站在人民代表立场的所有人。他们实质性的都是站在反马列毛主义的立场。他们都是反工农阶级的,都是反劳动者的,都是反人民的。
人民代表已然是人民的敌人,这是历史事实。无视这一历史事实的人,只不过是从其自身体益出发,漠视与歪曲这一事实,这一简单的事实。这本身体现的即是阶级斗争。
人民代表制度,是马克思从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而列宁则在“苏维埃”工人代表制度基础上,加以发扬,形成了“苏维埃”国家制度。而实践经验与历史事实,简单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这一制度是反人民的,反工农阶级的,反劳动者的,这一制度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只可能建成官僚资本主义社会,乃至资本主义社会。这已由历史所证明。屁话是没有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根本是唯物,而不是唯心。看不到历史事实者,是唯心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并不丢脸。唯心主义者代表的资产阶级的立场,维护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资产阶级看来,是好的,是正确的,是最好的。
历史地看,马列通过对社会实践,对无产阶级所参与的社会革命实践的总结,出现错误,是正常的事。这样才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马列不是神。马列不可能将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马列不可能论证所有的问题。马列对曾经论证过的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不可能都正确。正确与错误共生,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我们不能因为马列从巴黎公社与“苏维埃”工人代表制度,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作出了错误的总结,经历史证明,是反工农阶级,反劳动者,反人民的制度,我们就能证明,马列是反人民的,反工农阶级的,反劳动者的。这是历史的局限性。马列毛主义者当然承认历史的局限性。
而在今天,在已经通过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并呈现出总体性失败的今天,仍然无视这一历史现实,不能确认巴黎公社与“苏维埃”工人代表制度是反人民的,反劳动者的,反工农阶级的,那就不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反思的马列毛主义者,这样的人,也就不是马列毛主义者。因为一个马列毛主义者,一个基本的条件,即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思考的人,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人。
而那种对这问题,已然有了某种程度的认识,却因为其所谓的国家立场,党的立场,和谐的立场,漠视、甚至歪曲这一历史事实,掩盖其真相者,则是反马列毛主义者。他们就是站在资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的立场,反对工农阶级,反对人民,以维护资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对工农阶级的压迫与剥削。他们就是资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的帮凶。虽然他们嘴上成天讲马列毛主义,成天讲唯物主义。
并不复杂。其实很简单。
本想这篇就开始具体讨论《国家与革命》的,现在看来只期待下一篇了。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二十)列宁 托洛茨基 ***
人类社会表面看去,如万花筒一样,千变万化,纷繁复杂。中国有正史二十四部,野史无数,记录的也只是中国历史上,中国各阶层人民创造的无量数事件中的极小极小的一部分,连冰山的一角都谈不上,却已是洋洋巨制,令学人望而生畏。只是历史这个苍海中的一滴水吧。世界历史更不论了。
在这表面的千变万化中,却有着一些东西,是根本的,也是简单的,简单到什么地步?简单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人类历史的核心,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或一个词来表达。比如一个“礼”字,就表达出中国几千年文明社会的核心。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云:“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个“天”字的实质即是“礼”,“道”字的实质也是“礼”。朱熹所言“天理”,实质也就是讲“礼”。即是讲“礼”制。
我在《反思十二:建立人民的“礼”》笔记中,略论了这个问题。现在重述,只是为了说明,人类社会的根本是些极简单的东西,认识了这些东西,对我们深入地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及改造我们这个不完美,甚至是极丑恶的世界,可能会有点帮助。
当然我们也不能无限夸大这种认识,也要意识到这种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但不能因为这种方法存在着局限与片面,就将这种方法完全弃而不用。这也是体现了辩证法的重要性。
马克思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或译作:“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的序言中指出:“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阶级斗争”是一个词组,马列毛主义者用这个简单的词组,描述有文字记载以来所有的人类历史。
马列毛主义者是站在人类社会大多数人的立场,站在受剥削、受压迫的所有人的立场,来描述人类历史的。而中国传统的“礼”字,是站在“帝、王、将、相”,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来描述人类社会及历史的。
马列毛主义者站在受剥削、受压迫者的立场,所以要描述出人类社会及历史中,劳动者受压迫,受剥削的真实存在及历史真实。而“礼”字,站在“帝、王、将、相”的立场,则要强调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就要掩盖这其中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真相。
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理论,其根本处,也同于“礼”字。法国大革命的旗帜上,写着六个大字:“自由、民主、平等”,资产阶级将其改为“自由、民主、博爱”。看上去很小的变动,“博爱”二字,看上去很美,即资产阶级所言之,很“人性”。但它实质性地改变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阉割了法国大革命。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民主”。就不可能有“自由、民主”。这已为现代历史所证明。工农阶级,劳动人民在资产阶级所统治的社会,只有被“博爱”的权利,没有“自由、民主”。限制方法很简单,钱。以钱的数量级,完成人的等级划分。不同的等级,拥有不同的“自由、民主”。
“博爱”二字,其本质与中国的一个词组“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是否相近?是否即是一回事?是否与孟子的“仁者爱人”是一回事?个人认为是一回事。你如何认为,是你的事。人民要获得解放,必须人民为人民服务。
“平等”,是马列毛主义者的奋斗目标。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受挫,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将目标对准了“生产资料”的平等,而忽略了权力的平等。这是因为过去的马列毛主义者,没有认识到,只有实现了权力的平等,才能实现“生产资料”的平等。而“生产资料”的平等,是权力平等的自然产物。而“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则是权力不平等的自然产物。
中国的二十四史中,写满了各种阴谋,写满了血。所有这些阴谋与血,都指向一个目标:权力。马列毛主义者,既重视这个,又忽略了这个。其最根本处,还是认为“生产资料”的平等是核心,而没有认识到“权力”是核心。倒是由马列毛主义者所领导的“官僚”们,本能地抓住了这一核心,已实现或正在实现,由“权力”的不平等向“生产资料”不平等的转变。
这已由实践所证明,作为马列毛主义者,应该正视这一人类的社会实践,并不断地深入地研究它,并作出更为合理,更为科学的论证。毛老师曾经说过:我党真正懂得马列主义的并不多。咱这里试作一个解释,可能这个解释,有点伤人心,毛老师的真实话语可能是这样的,即是:我党真正站在人民立场的人并不多。
这也是我对现在所谓左派的认识。他们并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并没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并没有站在工农阶级,站在受压迫受剥削的立场。他们的立场是人民代表立场。官僚的立场。他们的努力只是为了有一天,能夺取现在官僚们的权力,取代现在的人民代表。这是现在绝大多数左派的实质。
这与左派的本义并不相矛盾。左派的本义,即是坐在左边的代表。
所以真正的马列毛主义者,应该与左派划清界线,认清左派的本质,洞释其本来面目。我曾写过一句话,再次写到这篇笔记中,左派右派都是压迫人民的,都是剥削人民的,都是反人民的。工农阶级早已认清了所谓左派的嘴脸,更早就认清了所谓右派的嘴脸。中国的工农阶级是通过文革认清左派嘴脸的。而右派则不需多说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主体就是右派忙着忽悠的历史。直到现在。其中除了文革。什么是右派,毛老师有句话:右派就是资产阶级。而我则要弄一句与毛老师相对应:左派就是官僚资产阶级。
有人立即会说,哎呀,不对啊,现在的官僚资产阶级不是右派嘛?呵呵。请历史的看问题,历史上的右派,都是曾经的左派,邓在四九年前不是左派?刘在四九年前不是左派?斯大林不是左派?赫鲁氏原来难道不是左派?左派实质即是右派。右派实质即是左派。
苏联的瓦解早已证明了官僚资产阶级即是资产阶级。这同样是证明了左派即是右派,右派即是左派。历史地看,这就是真相。
我们需要继续分析这个真相,找到它的源头。前段笔记,我写了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几句话。现在要继续写下去。这篇笔记,我开头写了,一个社会的本源是可能归纳的,当然是不完全归纳。我上段所言之真相,在《国家与革命》中,也可窥见。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国家,其本源也可在《国家与革命》中找到。其失败的原因,也能在其中找到。
《国家与革命》分六章,全是大题目,实质只写了两个问题,一是国家,二是国家如何消亡。而其核心则是一个问题:什么是公社制度。
所以要认识《国家与革命》,要认清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就要认识什么是公社制度。现在的人谈到公社制度,往往只是简单的提那么一句,然后就一头扎进那些是是非非,好好坏坏中去了。他们自称自己是左派,是毛派,是马列毛主义者。马克思写了《法兰西内战》,并且是几稿。列宁则在《国家与革命》中,以二大章,“ 1848—1851年的经验”以及“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二大章,详细分析了“公社制度”及其相关内容。这二者是有着多么大的不同。
以下文字,可能会显得很罗索,但因为个人觉得此是重大问题,并且是根本性的问题,罗索就罗索吧。文章不是为好看而写的,而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写的。此篇笔记,也不可能一次性将问题说清,必有续篇。
“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这是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第三章“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的第二节的标题。这是个极重要的标题。也是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现在无数的人说现在的制度是如何如何的不好,如何如何的腐朽,却总不问这样一个问题: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如何建设一个新社会呢?
个人认为,有了这个想法,并为之而努力,那时说“现在的制度是如何如何的不好,如何如何的腐朽”,才有意义,否则只是呻吟,谈不上反抗,更谈不上造反。
也即,如果不思考“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如何建设一个新社会?”那么,“现在的制度是如何如何的不好,如何如何的腐朽”与说“现在的制度是如何如何的好,如何如何的科学”是没有区别的。实质没有区别。
那么我们就开始讨论这个“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在此节的第二小节,列宁就这样写道:
“无产阶级组织成为统治阶级会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究竟怎样才能组织得同最完全最彻底地“争得民主”这点相适应,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并没有陷于空想,而是期待群众运动的经验来解答。”
这是一个关键的论述,马列毛主义者不是空想主义者,其之所以不是空想主义者,是因为马列毛主义者有个最根本的地方,即是“期待群众运动的经验来解答”。马列毛主义者永远是现实主义的,永远是人民立场,是工农阶级立场的。同样也可以用这段话来解释文革。毛老师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不是唯心论者,他永远站在人民的立场,站在工农阶级的立场,其历史观是人民史观。人民创造历史。毛老师“期待群众运动的经验来解答”。
马克思通过对法国大革命,这一人民创造的历史的不断分析,写出了《法兰西内战》及其它篇章,为无产阶级革命作贡献,列宁则是通过对俄罗斯1905年革命及1917年革命,这些由工农阶级创造的历史的不断分析,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法国大革命的分析与总结的经验,写出了《国家与革命》,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出贡献。这在当时是科学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但经历过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并总体失败后,这些总结已显现出其局限性。其不科学性,已显现出来。我们论证马列主义中的不科学处,正是体现着马列主义的精神实质。也只有真正的人民立场,无产阶级立场,永远只做无产阶级中的普通一员者,才有可能不断地进行此种总结,即是根据“群众运动”的成败得失经验,进行总结。而不是空想。离开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及其成败得失的经验,研究无产阶级革命,是没有现实基础与物质基础的,也就是非马列毛主义的,也是非科学方法的。通过帝王将相的历史,研究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公社就是帝国的直接对立物。”“公社正是”“一种不仅应该消灭阶级统治的君主制形式,而且应该消灭阶级统治本身的共和国的”“一定的形式”。
这是列宁引自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中的文字。从其中可以看出过去的马列主义者,对“公社”的态度及总结。而公社是如何建成的呢?公社制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请看下文。
“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
以上一段,同样引自《法兰西内战》。而列宁对“公社”,即是由代表制组建而成的公社,是如何。
“巴黎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以现行军事组织为基础建立了一套政治的联合组织。这个政治联合组织是全体国民自卫军通过每一个连的代表彼此联结起来的联盟;连代表们委派营代表,营代表们再委派总代表即军团首长,由他们来代表1个区,和其他19个区的代表进行合作。由国民自卫军大多数战斗营选出的这20位代表组成中央委员会,”
此一段是引自《法兰西内战》初稿。列宁并未将其引入《国家与革命》。我之所以引一下,就是要向大家说明“公社”制度,到底是什么制度。我说公社制度,即是代表制度,即是选举制度,但相信的人不多,咱引马克思的话说。请看一看,这是不是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同根同源。在马克思与列宁生活的时代,可能这个问题,还是模糊不清的,认识起来有难度。而通过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再来认识这一问题,难道还有困难吗?
也正是因为此,咱说现在还认不清代表制的实质的,只能说是立场问题,只能说是其根本即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即是站在所谓的“人民代表”立场,以反人民,反工农阶级。
继续分析。列宁在其后分析并总结说“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民主实行到一般所能想象的最完全最彻底的程度,就由资产阶级民主转化成无产阶级民主,即由国家(=对一定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转化成一种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的东西。-------大多数人可以代替享有特权的少数人(享有特权的官吏、常备军长官)的特殊机构,自己来直接行使这些职能,------可以(也应当)把这些职能中任何特权制、“长官制”的痕迹铲除干净。”
这是列宁的总结,我抽出其中与咱的论述相关的部分,咱则建议有疑问者,可去阅读原文,不要因咱的节录而望文生义。
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并胜利地夺取了政权,打碎了资产阶级或封建地主阶级的国家政权后,建立的国家政权是什么样的政权呢?是“人民代表”的政权,是由“人民代表”转变而成的官僚及官僚资产阶级的政权,乃至以后通过苏联的解体,转变成资产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政权的议会制即是代表制。
官僚打倒没有?打倒了。后来又新生了官僚。这些官僚就是“工农代表”。“工农代表”最终必将成为“资本代表”,这是历史事实所证明的。
这篇只是对《国家与革命》分析的开始,下篇继续。
人类社会表面看去,如万花筒一样,千变万化,纷繁复杂。中国有正史二十四部,野史无数,记录的也只是中国历史上,中国各阶层人民创造的无量数事件中的极小极小的一部分,连冰山的一角都谈不上,却已是洋洋巨制,令学人望而生畏。只是历史这个苍海中的一滴水吧。世界历史更不论了。
在这表面的千变万化中,却有着一些东西,是根本的,也是简单的,简单到什么地步?简单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人类历史的核心,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或一个词来表达。比如一个“礼”字,就表达出中国几千年文明社会的核心。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云:“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个“天”字的实质即是“礼”,“道”字的实质也是“礼”。朱熹所言“天理”,实质也就是讲“礼”。即是讲“礼”制。
我在《反思十二:建立人民的“礼”》笔记中,略论了这个问题。现在重述,只是为了说明,人类社会的根本是些极简单的东西,认识了这些东西,对我们深入地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及改造我们这个不完美,甚至是极丑恶的世界,可能会有点帮助。
当然我们也不能无限夸大这种认识,也要意识到这种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但不能因为这种方法存在着局限与片面,就将这种方法完全弃而不用。这也是体现了辩证法的重要性。
马克思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或译作:“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的序言中指出:“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阶级斗争”是一个词组,马列毛主义者用这个简单的词组,描述有文字记载以来所有的人类历史。
马列毛主义者是站在人类社会大多数人的立场,站在受剥削、受压迫的所有人的立场,来描述人类历史的。而中国传统的“礼”字,是站在“帝、王、将、相”,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来描述人类社会及历史的。
马列毛主义者站在受剥削、受压迫者的立场,所以要描述出人类社会及历史中,劳动者受压迫,受剥削的真实存在及历史真实。而“礼”字,站在“帝、王、将、相”的立场,则要强调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就要掩盖这其中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真相。
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理论,其根本处,也同于“礼”字。法国大革命的旗帜上,写着六个大字:“自由、民主、平等”,资产阶级将其改为“自由、民主、博爱”。看上去很小的变动,“博爱”二字,看上去很美,即资产阶级所言之,很“人性”。但它实质性地改变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阉割了法国大革命。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民主”。就不可能有“自由、民主”。这已为现代历史所证明。工农阶级,劳动人民在资产阶级所统治的社会,只有被“博爱”的权利,没有“自由、民主”。限制方法很简单,钱。以钱的数量级,完成人的等级划分。不同的等级,拥有不同的“自由、民主”。
“博爱”二字,其本质与中国的一个词组“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是否相近?是否即是一回事?是否与孟子的“仁者爱人”是一回事?个人认为是一回事。你如何认为,是你的事。人民要获得解放,必须人民为人民服务。
“平等”,是马列毛主义者的奋斗目标。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受挫,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将目标对准了“生产资料”的平等,而忽略了权力的平等。这是因为过去的马列毛主义者,没有认识到,只有实现了权力的平等,才能实现“生产资料”的平等。而“生产资料”的平等,是权力平等的自然产物。而“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则是权力不平等的自然产物。
中国的二十四史中,写满了各种阴谋,写满了血。所有这些阴谋与血,都指向一个目标:权力。马列毛主义者,既重视这个,又忽略了这个。其最根本处,还是认为“生产资料”的平等是核心,而没有认识到“权力”是核心。倒是由马列毛主义者所领导的“官僚”们,本能地抓住了这一核心,已实现或正在实现,由“权力”的不平等向“生产资料”不平等的转变。
这已由实践所证明,作为马列毛主义者,应该正视这一人类的社会实践,并不断地深入地研究它,并作出更为合理,更为科学的论证。毛老师曾经说过:我党真正懂得马列主义的并不多。咱这里试作一个解释,可能这个解释,有点伤人心,毛老师的真实话语可能是这样的,即是:我党真正站在人民立场的人并不多。
这也是我对现在所谓左派的认识。他们并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并没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并没有站在工农阶级,站在受压迫受剥削的立场。他们的立场是人民代表立场。官僚的立场。他们的努力只是为了有一天,能夺取现在官僚们的权力,取代现在的人民代表。这是现在绝大多数左派的实质。
这与左派的本义并不相矛盾。左派的本义,即是坐在左边的代表。
所以真正的马列毛主义者,应该与左派划清界线,认清左派的本质,洞释其本来面目。我曾写过一句话,再次写到这篇笔记中,左派右派都是压迫人民的,都是剥削人民的,都是反人民的。工农阶级早已认清了所谓左派的嘴脸,更早就认清了所谓右派的嘴脸。中国的工农阶级是通过文革认清左派嘴脸的。而右派则不需多说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主体就是右派忙着忽悠的历史。直到现在。其中除了文革。什么是右派,毛老师有句话:右派就是资产阶级。而我则要弄一句与毛老师相对应:左派就是官僚资产阶级。
有人立即会说,哎呀,不对啊,现在的官僚资产阶级不是右派嘛?呵呵。请历史的看问题,历史上的右派,都是曾经的左派,邓在四九年前不是左派?刘在四九年前不是左派?斯大林不是左派?赫鲁氏原来难道不是左派?左派实质即是右派。右派实质即是左派。
苏联的瓦解早已证明了官僚资产阶级即是资产阶级。这同样是证明了左派即是右派,右派即是左派。历史地看,这就是真相。
我们需要继续分析这个真相,找到它的源头。前段笔记,我写了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几句话。现在要继续写下去。这篇笔记,我开头写了,一个社会的本源是可能归纳的,当然是不完全归纳。我上段所言之真相,在《国家与革命》中,也可窥见。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国家,其本源也可在《国家与革命》中找到。其失败的原因,也能在其中找到。
《国家与革命》分六章,全是大题目,实质只写了两个问题,一是国家,二是国家如何消亡。而其核心则是一个问题:什么是公社制度。
所以要认识《国家与革命》,要认清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就要认识什么是公社制度。现在的人谈到公社制度,往往只是简单的提那么一句,然后就一头扎进那些是是非非,好好坏坏中去了。他们自称自己是左派,是毛派,是马列毛主义者。马克思写了《法兰西内战》,并且是几稿。列宁则在《国家与革命》中,以二大章,“ 1848—1851年的经验”以及“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二大章,详细分析了“公社制度”及其相关内容。这二者是有着多么大的不同。
以下文字,可能会显得很罗索,但因为个人觉得此是重大问题,并且是根本性的问题,罗索就罗索吧。文章不是为好看而写的,而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写的。此篇笔记,也不可能一次性将问题说清,必有续篇。
“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这是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第三章“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的第二节的标题。这是个极重要的标题。也是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现在无数的人说现在的制度是如何如何的不好,如何如何的腐朽,却总不问这样一个问题: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如何建设一个新社会呢?
个人认为,有了这个想法,并为之而努力,那时说“现在的制度是如何如何的不好,如何如何的腐朽”,才有意义,否则只是呻吟,谈不上反抗,更谈不上造反。
也即,如果不思考“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如何建设一个新社会?”那么,“现在的制度是如何如何的不好,如何如何的腐朽”与说“现在的制度是如何如何的好,如何如何的科学”是没有区别的。实质没有区别。
那么我们就开始讨论这个“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在此节的第二小节,列宁就这样写道:
“无产阶级组织成为统治阶级会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究竟怎样才能组织得同最完全最彻底地“争得民主”这点相适应,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并没有陷于空想,而是期待群众运动的经验来解答。”
这是一个关键的论述,马列毛主义者不是空想主义者,其之所以不是空想主义者,是因为马列毛主义者有个最根本的地方,即是“期待群众运动的经验来解答”。马列毛主义者永远是现实主义的,永远是人民立场,是工农阶级立场的。同样也可以用这段话来解释文革。毛老师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不是唯心论者,他永远站在人民的立场,站在工农阶级的立场,其历史观是人民史观。人民创造历史。毛老师“期待群众运动的经验来解答”。
马克思通过对法国大革命,这一人民创造的历史的不断分析,写出了《法兰西内战》及其它篇章,为无产阶级革命作贡献,列宁则是通过对俄罗斯1905年革命及1917年革命,这些由工农阶级创造的历史的不断分析,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法国大革命的分析与总结的经验,写出了《国家与革命》,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出贡献。这在当时是科学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但经历过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并总体失败后,这些总结已显现出其局限性。其不科学性,已显现出来。我们论证马列主义中的不科学处,正是体现着马列主义的精神实质。也只有真正的人民立场,无产阶级立场,永远只做无产阶级中的普通一员者,才有可能不断地进行此种总结,即是根据“群众运动”的成败得失经验,进行总结。而不是空想。离开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及其成败得失的经验,研究无产阶级革命,是没有现实基础与物质基础的,也就是非马列毛主义的,也是非科学方法的。通过帝王将相的历史,研究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公社就是帝国的直接对立物。”“公社正是”“一种不仅应该消灭阶级统治的君主制形式,而且应该消灭阶级统治本身的共和国的”“一定的形式”。
这是列宁引自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中的文字。从其中可以看出过去的马列主义者,对“公社”的态度及总结。而公社是如何建成的呢?公社制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请看下文。
“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
以上一段,同样引自《法兰西内战》。而列宁对“公社”,即是由代表制组建而成的公社,是如何。
“巴黎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以现行军事组织为基础建立了一套政治的联合组织。这个政治联合组织是全体国民自卫军通过每一个连的代表彼此联结起来的联盟;连代表们委派营代表,营代表们再委派总代表即军团首长,由他们来代表1个区,和其他19个区的代表进行合作。由国民自卫军大多数战斗营选出的这20位代表组成中央委员会,”
此一段是引自《法兰西内战》初稿。列宁并未将其引入《国家与革命》。我之所以引一下,就是要向大家说明“公社”制度,到底是什么制度。我说公社制度,即是代表制度,即是选举制度,但相信的人不多,咱引马克思的话说。请看一看,这是不是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同根同源。在马克思与列宁生活的时代,可能这个问题,还是模糊不清的,认识起来有难度。而通过第一次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再来认识这一问题,难道还有困难吗?
也正是因为此,咱说现在还认不清代表制的实质的,只能说是立场问题,只能说是其根本即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即是站在所谓的“人民代表”立场,以反人民,反工农阶级。
继续分析。列宁在其后分析并总结说“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民主实行到一般所能想象的最完全最彻底的程度,就由资产阶级民主转化成无产阶级民主,即由国家(=对一定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转化成一种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的东西。-------大多数人可以代替享有特权的少数人(享有特权的官吏、常备军长官)的特殊机构,自己来直接行使这些职能,------可以(也应当)把这些职能中任何特权制、“长官制”的痕迹铲除干净。”
这是列宁的总结,我抽出其中与咱的论述相关的部分,咱则建议有疑问者,可去阅读原文,不要因咱的节录而望文生义。
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并胜利地夺取了政权,打碎了资产阶级或封建地主阶级的国家政权后,建立的国家政权是什么样的政权呢?是“人民代表”的政权,是由“人民代表”转变而成的官僚及官僚资产阶级的政权,乃至以后通过苏联的解体,转变成资产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政权的议会制即是代表制。
官僚打倒没有?打倒了。后来又新生了官僚。这些官僚就是“工农代表”。“工农代表”最终必将成为“资本代表”,这是历史事实所证明的。
这篇只是对《国家与革命》分析的开始,下篇继续。
回复: 野渡:我的世界观
反思、批判、探索(二十一)列宁 托洛茨基 ***
“第一批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圣西门等人)由于当时的社会关系还没有发展到足以使工人阶级组织成为一个战斗的阶级,所以他们必然仅仅去幻想未来的模范社会,并谴责工人阶级旨在稍稍改善他们的状况的一切尝试,例如罢工、组织同盟和参与政治活动。虽然我们不应该否定这些社会主义的鼻祖,正如现代化学家不能否定他们的祖先炼金术士一样,但是我们应该努力避免重犯他们的错误,因为我们犯这样的错误将是不可饶恕的。”
这段话是马克思说的。见《政治冷淡主义》一文。这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者前辈的态度。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这段话也是马克思说的。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是结尾。一个精彩的结尾。这两段文字,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义。道出了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就是怀疑,探索与发现。首先是怀疑。没有怀疑,就不可能有探索,更不可能有发现。连怀疑都不敢的人,都不会的人,怎么称得上是一个马列毛主义者?哪里还谈得上科学二字呢?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引自《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自己是如此评价这一段话话的:“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我所引的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有兴趣者可以自己阅读一下。
这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可以说是总纲。我这一系列学习与思考,所讨论的问题中,有一个就是,试图说明一下,一个知识体系,一个社会的核心的东西,是些很简单的东西。它是可以认识与把握的。一旦认识清楚,就要将其牢牢的握在手中,使之成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
很多人认为马列毛主义思想很复杂,很高深,其实它并不复杂,并不高深,问题是要掌握科学的,合适的学习与思考的方法,以找到其核心。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篇精短而重要的文章,值得不断阅读。这是化繁为简的方法。要懂得化繁为简。
而我这一系列文字,就是从这个核心出发,结合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成败史,以及我们的现实,试图论证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重建社会主义。核心的东西就这么简单。以后也许我还会写很多很多文字,作很多很多思考,但我想我是不会离开这个核心的。原因很简单,离开这个核心,讲的与写的,基本可以确定,是废话。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
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运用好这个总纲。关于这一点,体现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马克思未能充分地发挥这一段总纲,尤其是我所引的这一段。马克思没有认识到“代表制”与“选举制”的实质与阶级属性,是资产阶级的。由“代表制”与“选举制”建立的社会生产关系与组织关系,共同组成的经济基础,是资产阶级的,这样的经济基础只能建成资本主义,而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列宁对这个总纲的解释是错的。我已多次论述过,不再复述。列宁所建立的布党,是个“代表制”与“选举制”的党。这样的党的实质即是资产阶级的政党。不管其纲领是如何的。这样的党终会背叛它的纲领,走向它的本质。理由就在马克思的这个政治经济学的总纲里。
在违背了这个总纲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在布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以完成“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总路线与总任务。
只有将这个总纲的内容,转化为社会实践,才能通过社会主义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改造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多么精彩的论述。在社会主义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未建立之前,不可能通过W革,改造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而这种违背同样见于《国家与革命》,这部对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著作。
“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
这一段文字,见于《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第四节“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转化成<直译是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此段话见《***宣言》(1906年德文第7版第31页和第37页),同时被列宁所引用,见于《国家与革命》第三章第一节。
而列宁则是如此说:
“‘国家以整个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以后即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时期。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时‘国家’的政治形式是最完全的民主。”
而“国家以整个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后,实际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实际的情况是官僚资产阶级,以国家的权力与资本剥削工农阶级,并以权力换资本,最终解体了苏联,建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显然没有实现“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只是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官僚资产阶级,乃至资产阶级。
这也就是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所说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人的党,也就是教育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它能够夺取政权并引导全体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指导并组织新制度,成为所有被剥削劳动者在不要资产阶级并反对资产阶级而建设自己社会生活的事业中的导师、领导者和领袖。”
也就是这个布党,这个违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纲的布党,所领导的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结果。不可能有别的结果。
这个布党很显然的,没能够完成马克思所说的:工人阶级应当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而不只是简单地夺取这个机器。而是在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又重建了个“国家机器”,并且是最终完成资本主义改造的“国家机器”。
因为这些主张都违背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总纲。用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特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同样也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也正是在违背了这个总纲的前提下,在没有认识清这个总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没有对社会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阶级性进行科学的充分的论证的前提下,用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必然陷入混乱,不能发现人类社会的真正规律,并以之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也正是在这种混乱下,恩格斯才会说出: “人民国家”像“自由的人民国家”一样,都是无稽之谈,都是背离社会主义的。而列宁也确认之。社会主义国家就应该是“自由的人民国家”。真正的自由与真正的平等,以及真正的民主,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离开它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方式,必须也只有由真正的平等而产生。真正的平等的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方式,也必然会产生真正的自由,真正的民主。这里所说的平等,包括生产资料的平等与社会物质生产及分配的权力的平等。这二者相结合,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而列宁,甚至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即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是片面的,错误的。违背了马克思的总纲。总纲中是这样说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也正是在这种混乱之下。恩格斯才会说:
“从1792年到1798年,法国的每个省、每个市镇,都有美国式的完全的自治权,这是我们也应该有的。至于应当怎样组织自治和怎样才可以不要官僚制,这已经由美国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给我们证明了,而现在又有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英国的其他殖民地给我们证明了。”以及“恩格斯建议把党纲关于自治问题的条文表述如下:“省<省或州>、专区和市镇通过由普选选出的官吏实行完全的自治。取消由国家任命的一切地方的和省的政权机关。”见《国家与革命》第四章,第五节。
恩格斯之所以认为美国及其它国家的自治制度是合理的,合适的,并且应该写进党纲,而列宁确认之,就在于没有认清资产阶级的自治制度与社会主义的制度是完全不同的,并且是水火不相容的。他们一直没有认清。没有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成与败,是不可能认清的。社会主义的制度必须是人人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它由人人当家作主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而产生。也只能如此。非此,就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的。
也由此混乱则产生了列宁这样的论断:国家问题的实质(被压迫阶级有没有武装?)
对这个问题恩格斯是如此表述的:法国每次革命以后工人总是武装起来了;“因此,掌握国家大权的资产者的第一个信条就是解除工人的武装。于是,在每次工人赢得革命以后就产生新的斗争,其结果总是工人失败……”
“在1917年的俄国革命中,泄露资产阶级革命的这个秘密的荣幸(卡芬雅克式的荣幸)落到了“孟什维克”、“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策列铁里身上。他在6月11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说中,脱口说出了资产阶级要解除彼得格勒工人武装的决定,”
这些是列宁主义中暴力革命的理论基础。暴力革命并没有错,人民应该有武装。是指人人有武装。但这决不是如列宁所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最高成就”。
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最高成就,就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总纲。现在很多资产阶级国家中,人民是可以拥有自己的武器的。但这不能改变其国家性质。人与武器相结合,还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相结合,组织起来,才能够成为人民的武装力量,才能保卫社会主义国家。按资产阶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组建而成的武装力量,最终只会成为镇压无产阶级的利器。不可能成为其它。
这一系列学习与思考,到此,可暂告一段落。这一系列学习与思考的核心,只有一个目的,即是结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总纲,结合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一些粗浅的思考。主要是为了使自己弄清问题。咱是上不了筵席的狗肉。任何抬高与贬低,对我而言都没有意义。咱只是普通的一个工人,并以此为自豪。也只是普通的红色一兵。并永远只做普通的红色一兵。
我不试图说服别人。更不幻想去改造别人。改造是他自己的事,以及由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体系才能完成的事。当然不能否认咱等待同志的想法。这些学习与思考,只是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只图与同志交流。心左兄有言,闻闻味道就行了。这些学习与思考就是咱身上的味道。同志闻到会明白。
注:本文中引用的马恩列的话,未注明出处的都是引自《国家与革命》。
“第一批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圣西门等人)由于当时的社会关系还没有发展到足以使工人阶级组织成为一个战斗的阶级,所以他们必然仅仅去幻想未来的模范社会,并谴责工人阶级旨在稍稍改善他们的状况的一切尝试,例如罢工、组织同盟和参与政治活动。虽然我们不应该否定这些社会主义的鼻祖,正如现代化学家不能否定他们的祖先炼金术士一样,但是我们应该努力避免重犯他们的错误,因为我们犯这样的错误将是不可饶恕的。”
这段话是马克思说的。见《政治冷淡主义》一文。这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者前辈的态度。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这段话也是马克思说的。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是结尾。一个精彩的结尾。这两段文字,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义。道出了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就是怀疑,探索与发现。首先是怀疑。没有怀疑,就不可能有探索,更不可能有发现。连怀疑都不敢的人,都不会的人,怎么称得上是一个马列毛主义者?哪里还谈得上科学二字呢?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引自《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自己是如此评价这一段话话的:“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我所引的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有兴趣者可以自己阅读一下。
这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可以说是总纲。我这一系列学习与思考,所讨论的问题中,有一个就是,试图说明一下,一个知识体系,一个社会的核心的东西,是些很简单的东西。它是可以认识与把握的。一旦认识清楚,就要将其牢牢的握在手中,使之成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
很多人认为马列毛主义思想很复杂,很高深,其实它并不复杂,并不高深,问题是要掌握科学的,合适的学习与思考的方法,以找到其核心。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篇精短而重要的文章,值得不断阅读。这是化繁为简的方法。要懂得化繁为简。
而我这一系列文字,就是从这个核心出发,结合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成败史,以及我们的现实,试图论证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重建社会主义。核心的东西就这么简单。以后也许我还会写很多很多文字,作很多很多思考,但我想我是不会离开这个核心的。原因很简单,离开这个核心,讲的与写的,基本可以确定,是废话。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
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运用好这个总纲。关于这一点,体现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马克思未能充分地发挥这一段总纲,尤其是我所引的这一段。马克思没有认识到“代表制”与“选举制”的实质与阶级属性,是资产阶级的。由“代表制”与“选举制”建立的社会生产关系与组织关系,共同组成的经济基础,是资产阶级的,这样的经济基础只能建成资本主义,而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列宁对这个总纲的解释是错的。我已多次论述过,不再复述。列宁所建立的布党,是个“代表制”与“选举制”的党。这样的党的实质即是资产阶级的政党。不管其纲领是如何的。这样的党终会背叛它的纲领,走向它的本质。理由就在马克思的这个政治经济学的总纲里。
在违背了这个总纲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在布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以完成“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总路线与总任务。
只有将这个总纲的内容,转化为社会实践,才能通过社会主义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改造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多么精彩的论述。在社会主义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未建立之前,不可能通过W革,改造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而这种违背同样见于《国家与革命》,这部对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著作。
“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
这一段文字,见于《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第四节“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转化成<直译是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此段话见《***宣言》(1906年德文第7版第31页和第37页),同时被列宁所引用,见于《国家与革命》第三章第一节。
而列宁则是如此说:
“‘国家以整个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以后即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时期。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时‘国家’的政治形式是最完全的民主。”
而“国家以整个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后,实际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实际的情况是官僚资产阶级,以国家的权力与资本剥削工农阶级,并以权力换资本,最终解体了苏联,建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显然没有实现“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只是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官僚资产阶级,乃至资产阶级。
这也就是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所说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人的党,也就是教育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它能够夺取政权并引导全体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指导并组织新制度,成为所有被剥削劳动者在不要资产阶级并反对资产阶级而建设自己社会生活的事业中的导师、领导者和领袖。”
也就是这个布党,这个违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纲的布党,所领导的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结果。不可能有别的结果。
这个布党很显然的,没能够完成马克思所说的:工人阶级应当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而不只是简单地夺取这个机器。而是在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又重建了个“国家机器”,并且是最终完成资本主义改造的“国家机器”。
因为这些主张都违背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总纲。用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特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同样也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也正是在违背了这个总纲的前提下,在没有认识清这个总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没有对社会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阶级性进行科学的充分的论证的前提下,用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必然陷入混乱,不能发现人类社会的真正规律,并以之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也正是在这种混乱下,恩格斯才会说出: “人民国家”像“自由的人民国家”一样,都是无稽之谈,都是背离社会主义的。而列宁也确认之。社会主义国家就应该是“自由的人民国家”。真正的自由与真正的平等,以及真正的民主,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离开它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方式,必须也只有由真正的平等而产生。真正的平等的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方式,也必然会产生真正的自由,真正的民主。这里所说的平等,包括生产资料的平等与社会物质生产及分配的权力的平等。这二者相结合,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而列宁,甚至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即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是片面的,错误的。违背了马克思的总纲。总纲中是这样说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也正是在这种混乱之下。恩格斯才会说:
“从1792年到1798年,法国的每个省、每个市镇,都有美国式的完全的自治权,这是我们也应该有的。至于应当怎样组织自治和怎样才可以不要官僚制,这已经由美国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给我们证明了,而现在又有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英国的其他殖民地给我们证明了。”以及“恩格斯建议把党纲关于自治问题的条文表述如下:“省<省或州>、专区和市镇通过由普选选出的官吏实行完全的自治。取消由国家任命的一切地方的和省的政权机关。”见《国家与革命》第四章,第五节。
恩格斯之所以认为美国及其它国家的自治制度是合理的,合适的,并且应该写进党纲,而列宁确认之,就在于没有认清资产阶级的自治制度与社会主义的制度是完全不同的,并且是水火不相容的。他们一直没有认清。没有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的成与败,是不可能认清的。社会主义的制度必须是人人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它由人人当家作主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而产生。也只能如此。非此,就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的。
也由此混乱则产生了列宁这样的论断:国家问题的实质(被压迫阶级有没有武装?)
对这个问题恩格斯是如此表述的:法国每次革命以后工人总是武装起来了;“因此,掌握国家大权的资产者的第一个信条就是解除工人的武装。于是,在每次工人赢得革命以后就产生新的斗争,其结果总是工人失败……”
“在1917年的俄国革命中,泄露资产阶级革命的这个秘密的荣幸(卡芬雅克式的荣幸)落到了“孟什维克”、“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策列铁里身上。他在6月11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说中,脱口说出了资产阶级要解除彼得格勒工人武装的决定,”
这些是列宁主义中暴力革命的理论基础。暴力革命并没有错,人民应该有武装。是指人人有武装。但这决不是如列宁所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最高成就”。
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最高成就,就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总纲。现在很多资产阶级国家中,人民是可以拥有自己的武器的。但这不能改变其国家性质。人与武器相结合,还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相结合,组织起来,才能够成为人民的武装力量,才能保卫社会主义国家。按资产阶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组建而成的武装力量,最终只会成为镇压无产阶级的利器。不可能成为其它。
这一系列学习与思考,到此,可暂告一段落。这一系列学习与思考的核心,只有一个目的,即是结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总纲,结合第一次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一些粗浅的思考。主要是为了使自己弄清问题。咱是上不了筵席的狗肉。任何抬高与贬低,对我而言都没有意义。咱只是普通的一个工人,并以此为自豪。也只是普通的红色一兵。并永远只做普通的红色一兵。
我不试图说服别人。更不幻想去改造别人。改造是他自己的事,以及由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体系才能完成的事。当然不能否认咱等待同志的想法。这些学习与思考,只是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只图与同志交流。心左兄有言,闻闻味道就行了。这些学习与思考就是咱身上的味道。同志闻到会明白。
注:本文中引用的马恩列的话,未注明出处的都是引自《国家与革命》。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