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铁路的不解之缘(三)
半社会主义论坛 — 半社学会的官方论坛 :: 论坛旧版 :: 全心全意为工农劳动者服务 :: 工农之声
第1页/共1页
毛主席与铁路的不解之缘(三)
决策提前修建鹰厦铁路
鹰厦铁路自浙赣铁路鹰潭站南下至厦门,全长694公里,横跨福建全省,是华东地区出海的一条主要干线,这是***主席采纳了政协委员陈嘉庚的意见决定提前修建的。
解放前,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经济落后,交通不便,面积12万平方公里,有着1200万人口的福建省境内竟无一寸铁路。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这个省的经济发展。
1950年5月,在第一次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陈嘉庚先生提出了修建福建铁路的建议,此后又一再给***、周恩来写信,并当面向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毅提出这一要求。***、周恩来对这位政协委员、爱国华侨的建议十分理解和重视,不仅亲自过问,而且认真答复。***与铁道部领导商量,对“一五”期间修建铁路的计划进行调整,最后拍板决定把纳入规划修建的湘潭至韶山的铁路推迟,优先建设鹰厦铁路。
在完成勘察设计的基础上,鹰厦铁路于1955年2月动工兴建,1956年12月9日竣工通车,1957年12月验收交付运营。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1958年11月,鹰厦线连通福州的外福线(外洋~福州)也相继通车,福建境内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根本改善。鹰厦铁路不仅在经济上作用显著而且在政治上、军事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后来***又见到陈嘉庚,打趣地说:“福建铁路修好了,你和陈老总(陈毅)都高兴啦。”陈嘉庚等爱国华侨无不称赞“新中国好,***伟大”。
任命北方交通大学校长
***十分重视和支持中国铁路教育事业的发展。1950年至1951年,***亲自任命北方交通大学校长,并为该校题写校名。
北方交通大学的前身是北平铁道管理学院。1949年7月,军委铁道部决定,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和唐山工学院三院合并,组成中国交通大学,直属铁道部领导。根据路内其他院校的意见和建议,1950年8月21日,政务院第46次会议讨论决定,将“中国交通大学”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担任该校校长,呈请中央任命。1950年8月27日,政务院下达了“北方交通大学”的更名、隶属(铁道部)及任命正副校长的命令。1950年9月5日,经中央人民政府一届九次会议讨论通过,***主席亲笔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第2939号)”,任命茅以升为北方交通大学校长。任命书原件现存镇江“茅以升纪念馆”。
20世纪50年代中期,铁道部领导向***汇报铁路系统的大学生分配情况,提出铁路现有技术干部的数量不能适应现有需要的问题。***指示:“你们自己要办学校。”根据这一重要指示,全国铁路系统迅速掀起办学之风。
“北方交通大学”定名后,师生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请毛主席为学校题写校名。铁道部正式函请中央政府办公厅转呈***,提出了这一请求。
1950年12月30日,茅以升校长接到中央政府办公厅的信函,内附1951年元月1日下午6时,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新年团拜会”的请柬,这是一次毛主席“做东”的高规格宴请,茅以升和郭沫若、马寅初等科学文化界的著名专家学者被安排在第一席,与毛主席同桌。入座前,周恩来把大家一一介绍给***,当听到“北方交通大学校长茅以升”的介绍时,***握着茅以升的手风趣地笑着说:“你也姓MAO,咱们是本家喽!”席间毛主席向茅校长了解了北方交通大学的情况,交换了为新中国铁路建设培养技术人才的想法。在亲切的气氛中,茅以升转达了全校师生想请毛主席题写校名的迫切愿望,***欣然答应。
1951年4月20日,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到***处汇报工作,再次转达了师生的愿望。4月24日,铁道部接到了中央政府办公厅的通知,北方交通大学收到了毛主席的题字,在一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信笺上,写了两行“北方交通大学”,***自己圈定了第二行。题字一到学校,师生一片欢腾,倍受鼓舞。半个多世纪以来,领袖的关怀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刻苦求知,勇担重任,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栋梁之材。
视察黄河铁路大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解放前,由于统治阶级***无能和封建体制的束缚,黄河水害肆虐,灾难频发。新中国建立后,***主席牵挂着黄河沿岸人民群众的安危。1952年10月,***亲临黄河南岸考察,视察了黄河大桥。
京广铁路线河南区段的黄河大桥是一座旧桥,由于大桥的承载能力有限,原来的一组列车要分成两次通过,过桥时间最长需要3个小时。从1950年至1952年,铁道部先后5次组织对黄河大桥的维修加固,竣工后改用大型机车一次牵引,整列通过,运行时间缩短到4分钟,提高效率36倍。
1952年10月31日,***在铁道部长滕代远陪同下,视察了黄河铁路大桥。上午9时,他来到黄河南岸的邙山脚下,从东到西,从西到东,反复查看了几个来回。然后,他点燃一支香烟,坐在一个高高的土坎上,居高临下地俯瞰京广铁路的咽喉——黄河大桥。***指着奔腾不息的黄河对随行人员说:“要确保黄河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黄河铁路大桥的安全。”稍停一会儿,他又说,“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不然我睡不好觉的。”在黄河大桥上,***微笑着与滕代远交谈,询问黄河大桥的情况,滕代远一一做了回答。***亲切的询问陪同的郑州铁路局局长刘建章同志,“是何年入党?这座黄河铁桥是哪年修建的?经过了加固,目前承载能力是多少?从发展看,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要?”刘建章对毛主席说:“我不懂得桥梁,有一位技术人员是桥梁工程师,请他前来向主席作具体汇报”。毛主席听了工程师的汇报,当场指示:“现在处在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啊,要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勤俭办一切事业!”一个小时后,***乘专列,从黄河铁路大桥驶过,进入北岸新乡,沿铁路专用线,直驶号称“小黄河”的人民胜利渠视察。
为成渝、天兰铁路题词
“一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铁路运输迅速增长,既有的铁路运输能力渐渐不能适应,局部地区发生线路及站场堵塞。铁道部提出了旧线改造和新线并举的方针。
根据***主席“要使中国工业化,必须大大地发展铁路”的指示,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铁路建设。为改变旧中国铁路少而偏的状况,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新中国刚刚建立,在财政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政务院决定拨出巨款,修建西南、西北铁路。从1950年开始到1952年,先后建成了成渝(成都~重庆)、天兰(天水~兰州)、来睦(来宾~睦南关即今友谊关)铁路。“一五”期间,全国新建铁路4890公里,全路的里程较解放前增长了22.5%,达到26708公里,改变了旧中国铁路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构建起了内地铁路网的骨架。
***对新中国铁路建设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高兴,他先后于1952年7月和12月为成渝、天兰铁路题词(即“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庆贺天兰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在祝贺新线建成的同时,又提出了修建天成、兰新铁路的目标,给广大铁路建设者和铁路职工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天兰铁路东起天水北道埠,西至兰州,全长348公里,为陇海铁路的最西一段,是内地通往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天兰铁路1950年4月15日开工,1952年8月通车,1954年8月验收运营。1952年10月1日通车典礼上,张治中将绣有***题词的锦旗授予西北铁路工程局。
成渝铁路自成都至重庆,全长505公里,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最早投资兴建的铁路之一。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开工,3万解放军战士和10万民工参战,1952年6月13日竣工,1953年7月验收运营,结束了大西南无铁路的历史。通车典礼上,滕代远部长把绣有***题词的锦旗,授予西南铁路工程局。
关心重视铁道兵建设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这支具有光荣传统、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得到***主席的亲切关怀。
铁道兵的前身是1946年建立的东北民主联军护路队,后编成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同年5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解放战争中,铁道兵部队配合全军战略进攻,实践了“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誓言,先后抢修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北的15条干线,为夺取三大战役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以后,铁道兵主要担当修复铁路工程的重任,转入参加祖国经济建设。在抗美援朝中,铁道兵入朝执行军运保障和修路任务,建起一条被誉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铁道兵作为先锋部队参加了50余项国家大型铁路建设工程,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建立了不朽功勋。1983年10月1日,铁道兵集体转业改工,非正式并入铁道部建制,接受铁道部领导,改称“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中铁建筑总公司发扬铁道兵战斗作风,投身到京九、青藏铁路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建立了新的业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以年产值650亿元的骄人业绩,雄踞环球最大承包商第18位,现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企业。
***非常关心铁道兵的建设,十分重视发挥铁道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953年12月25日,他接见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与其畅谈新中国铁路建设的宏伟目标,并高兴地为铁道兵机关报题写了“铁道兵”3个大字。
1959年2月20日,***、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铁道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对司令员李寿轩、政委崔田民、副司令员郭维城说:“你们要多快好省地修建铁路。”
1965年1月17日,***接见了铁道部政治会议的全体人员。
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建设
旧中国的长江上没有一座铁路桥梁,京广、京沪两大干线,依靠武汉和南京的专用轮渡渡运车辆过江。***溃退时轮渡又遭破坏。铁路由人民政府接管后,虽然很快恢复了轮渡作业,但能力极低,对干线运输造成极大限制。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指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首先贯通京广铁路。铁道部提出龟山、蛇山的桥址方案上报中央后,***亲临武汉实地考察。
1953年2月18日,***登上武昌蛇山黄鹤楼,再次听取汇报,考察京广铁路架桥地形,同意铁道部关于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址方案。
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开工。1956年5月31日,***在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彭敏局长陪同下,乘坐“武康号”轮船,从桥墩下穿行,视察了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工程。
1956年6月1日到4日,***先后3次畅游长江,并游到桥墩间击水。之后,他写下气势磅礴的《水调歌头.游泳》,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千古佳句。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座仅用了两年零一个月建成的大桥,比批准的工期提前了15个月。大桥通车后,使京广铁路南北贯通,通过运量比轮渡增加了十多倍,促进了武汉工业基地的建设。
1957年9月6日傍晚,在武汉长江大桥竣工时,***在铁道部大桥工程局领导陪同下再次视察武汉长江大桥。他详细了解了大桥的工程技术和工程投资状况,表示非常满意。大桥局领导代表全体建桥职工请求毛主席为大桥工程题词。几天以后,***派人送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题词。
第一次看到新中国的火车票
在北京站的站志记载中,收藏着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毛主席在新北京站售票大厅,透过明镜般的玻璃窗口,接过售票员递出的一张火车票,专注地看着。40多年过去了,这张照片代表着铁路客运部门的一种殊荣,在北京站的职工中传了一代又一代,成为全路职工最宝贵的历史记忆。
1959年9月14日晚,***视察了新建的北京站,兴致勃勃地步行来到售票大厅。当班的售票员们整齐地坐在每一个工作台前,接受毛主席的检阅。***走到一个售票窗口,里边的售票员贾根柱立即站起来,向毛主席敬了个礼,***笑着与他亲切交谈,询问了有关售票工作的情况,示意小贾师傅拿一张火车票给他看看,贾根柱把一张硬板火车票递上,***饶有兴趣地翻过来、调过去地看了个仔细。***青年时期到北京,曾几次乘坐火车,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他是坐在马背上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革命胜利,再也没有机会接触过火车票。几十年过去了,他这是第一次看到了新中国自己的火车票,感到非常亲切。***把这张小硬板车票递回窗口,高兴地离开了售票大厅。
为新北京站题写站名
***视察北京站,左二为武竞天,左四为吕正操
在全国铁路数以千计的火车站中,唯有被称为“中国铁路第一站”的北京站,获得了***主席亲笔题写的站名。***视察北京站那天,在广场下车时,看到主楼大玻璃窗上镶嵌着“北京站”3个大字,笑着问大家这几个字的出处,得知是建设指挥部的同志们用他题写的“北京日报”报头的手书拼起来的,欣然一笑,未置一词。
总指挥李岳林借机上前,请求毛主席为新北京站题写站名,***当即答应了这个请求。不久,***乘专列从杭州视察后回到北京,派人将题字送到北京站。现在使用的“北京站”3个字是***在3张题字中亲自圈定的一幅。收到***题写站名的手书后,北京站请著名篆刻家魏长青、柏涛将其放大,并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把3个大字从车站主楼的中央玻璃墙上,移到了主站房3个圆弧屋顶上部,为雄伟壮丽的北京站增添了气势和光彩。
在专列上工作和生活了2148天
从1949年3月25日,***乘火车“进京赶考”,党中央从西柏坡迁至北京,到1975年***最后一次南巡,26年里,***无论是出国访问还是在国内视察,大多是乘坐他的专列。铁道部专运处至今保存着详尽的乘务记录,***乘坐专列共计72次。为了不给地方增加负担,除了到目的地考察外,他大多是在火车上开会谈话,批阅文件,写文章。据统计,他在专列上工作和生活了2148天,累计起来有6年10个月零21天的时间。
***的专列与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专列是***的另一个办公室,另一个“家”。
***的专列由铁道部专运处担当乘务。解放初期,他使用的专列用国产客车改造而成,设备条件很差,甚至没有空调。1957年,从民主德国进口一列普通客车,配备***使用,条件略有改善。
***的专列外形与普通旅客列车基本相同,为深绿色。车厢里是一间简朴的办公室和卧室,带有独立卫生间,警卫人员的岗位和休息室在他的车厢里面。
1959年3月1日,***在专列上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第二次郑州会议)
***的专列办公室摆有写字台、靠背椅、沙发、台灯和几个盛有各种书籍的大书箱。车内陈设比较方便他读书办公、批阅文件。列车的会议室配有会议桌,他经常在那里召JH议,会见地方领导,听取工作汇报,像在中南海一样。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在河南郑州***的专列上,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期7天。***在列车上也是晚睡晚起,彻夜读书办公,有时连吃饭也手不释卷。
列车的卧室和餐厅是他外出生活的“家”,陈设朴素简单,卧室里除了一张硬板床别无它物,卫生间里的生活用品极为普通,都是国产货。他在列车上的饮食从不讲究,粗茶淡饭,红烧肉是最好的菜,辣椒却是一餐也离不了。
1974年到1975年,在这样一个“家”里,这位80多岁的老人居然一住就将近9个月……
向乘务员借阅“二十四史”
***乘坐专列外出,读书是他在列车上重要的生活内容。由于每次外出的时间都比较长,常常带很多书在路上读。除了他自己带大部分以外,专运处也为他准备了一些,长期放在列车上,其中包括《资治通鉴》、《史记》、“二十四史”等。
1958年,***在去南方的专列上,从列车员李凤荣的手中借来“二十四史”之《前汉书》阅读,他边看边记,重要处还用纸条夹在书内。专列返京时,一部分书被***带回中南海阅读,一部分便留在车上。回到北京以后,***想把车上存放的“二十四史”拿回来一并阅读,便写了一个借条给专列乘务员:“铁道部乘务员李凤荣同志:大字《前汉书》13至23本,共10本,拟请允许借我一阅。如蒙许可,请交来人,不胜感激!看毕,连同前借12本,一并奉还。”第二天,***的秘书高智让卫士持***的亲笔借条来到铁道部,李凤荣与卫士一起将书找出送至中南海。后来,***派工作人员将他读过的“二十四史”如数送还了铁道部专运处,成为专运处珍藏至今的传家宝。
为女乘务员共庆“三八”节
1959年3月7日,在主席专列上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刚刚结束两天,列车仍然停在郑州,没有接到***新的行程计划。次日就是“三八”妇女节了,跟随***专列的女乘务员们商量,想跟主席合个影,一方面让主席松弛一下,一方面庆祝自己的节日。当晚值班的李凤荣对毛主席说出了大家的心愿,***听后马上答应:“好,明天我跟你们合影,还要请你们吃饭哩。”***又嘱咐,让专列上的几位领导同志也参加明天的活动,庆祝“三八”节。晚上10时,李凤荣把好消息告诉了姐妹们,大家都高兴极了。
“三八”节这天,***破例早起,穿上他生平最喜欢的灰色长大衣,9点钟便从车上走下来。女乘务员簇拥着毛主席坐在中间,同志们依次围拢在主席左右。摄影师侯波趁大家笑得正欢,按动了快门。照完相,大家登上餐车,围着两张大餐桌坐定。***带着卫士冯耀松入席,他高兴地向乘务员祝贺节日,感谢大家的辛勤工作。领袖和工作人员互相敬酒,***高兴地喝了一杯茅台酒。
视察海河治理工程
地处华北的海河流域素有“十年九灾”之说。1963年8月发生的特大暴雨造成的水患,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直接经济损失60多亿元,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海河的水患牵动着***的心,他对灾情和抗洪D.Z.给予特别的关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1963年10月至11月间,***乘专列外出视察,路过河北省和天津市,沿途考察海河流域的灾后恢复情况,亲自审阅治理海河的水利工程规划。11月12日,***乘专列视察归来路过天津,接见河北省委领导,听取了海河水灾抗洪D.Z.的情况汇报。听说天津要举办抗洪D.Z.展览,特别高兴,欣然答应了为展览题词的要求。几天以后,***派卫士长李银桥将亲笔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交给河北省委。
在***的号召下,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群众性治理海河的运动迅速兴起。
鹰厦铁路自浙赣铁路鹰潭站南下至厦门,全长694公里,横跨福建全省,是华东地区出海的一条主要干线,这是***主席采纳了政协委员陈嘉庚的意见决定提前修建的。
解放前,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经济落后,交通不便,面积12万平方公里,有着1200万人口的福建省境内竟无一寸铁路。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这个省的经济发展。
1950年5月,在第一次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陈嘉庚先生提出了修建福建铁路的建议,此后又一再给***、周恩来写信,并当面向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毅提出这一要求。***、周恩来对这位政协委员、爱国华侨的建议十分理解和重视,不仅亲自过问,而且认真答复。***与铁道部领导商量,对“一五”期间修建铁路的计划进行调整,最后拍板决定把纳入规划修建的湘潭至韶山的铁路推迟,优先建设鹰厦铁路。
在完成勘察设计的基础上,鹰厦铁路于1955年2月动工兴建,1956年12月9日竣工通车,1957年12月验收交付运营。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1958年11月,鹰厦线连通福州的外福线(外洋~福州)也相继通车,福建境内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根本改善。鹰厦铁路不仅在经济上作用显著而且在政治上、军事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后来***又见到陈嘉庚,打趣地说:“福建铁路修好了,你和陈老总(陈毅)都高兴啦。”陈嘉庚等爱国华侨无不称赞“新中国好,***伟大”。
任命北方交通大学校长
***十分重视和支持中国铁路教育事业的发展。1950年至1951年,***亲自任命北方交通大学校长,并为该校题写校名。
北方交通大学的前身是北平铁道管理学院。1949年7月,军委铁道部决定,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和唐山工学院三院合并,组成中国交通大学,直属铁道部领导。根据路内其他院校的意见和建议,1950年8月21日,政务院第46次会议讨论决定,将“中国交通大学”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担任该校校长,呈请中央任命。1950年8月27日,政务院下达了“北方交通大学”的更名、隶属(铁道部)及任命正副校长的命令。1950年9月5日,经中央人民政府一届九次会议讨论通过,***主席亲笔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第2939号)”,任命茅以升为北方交通大学校长。任命书原件现存镇江“茅以升纪念馆”。
20世纪50年代中期,铁道部领导向***汇报铁路系统的大学生分配情况,提出铁路现有技术干部的数量不能适应现有需要的问题。***指示:“你们自己要办学校。”根据这一重要指示,全国铁路系统迅速掀起办学之风。
“北方交通大学”定名后,师生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请毛主席为学校题写校名。铁道部正式函请中央政府办公厅转呈***,提出了这一请求。
1950年12月30日,茅以升校长接到中央政府办公厅的信函,内附1951年元月1日下午6时,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新年团拜会”的请柬,这是一次毛主席“做东”的高规格宴请,茅以升和郭沫若、马寅初等科学文化界的著名专家学者被安排在第一席,与毛主席同桌。入座前,周恩来把大家一一介绍给***,当听到“北方交通大学校长茅以升”的介绍时,***握着茅以升的手风趣地笑着说:“你也姓MAO,咱们是本家喽!”席间毛主席向茅校长了解了北方交通大学的情况,交换了为新中国铁路建设培养技术人才的想法。在亲切的气氛中,茅以升转达了全校师生想请毛主席题写校名的迫切愿望,***欣然答应。
1951年4月20日,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到***处汇报工作,再次转达了师生的愿望。4月24日,铁道部接到了中央政府办公厅的通知,北方交通大学收到了毛主席的题字,在一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信笺上,写了两行“北方交通大学”,***自己圈定了第二行。题字一到学校,师生一片欢腾,倍受鼓舞。半个多世纪以来,领袖的关怀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刻苦求知,勇担重任,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栋梁之材。
视察黄河铁路大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解放前,由于统治阶级***无能和封建体制的束缚,黄河水害肆虐,灾难频发。新中国建立后,***主席牵挂着黄河沿岸人民群众的安危。1952年10月,***亲临黄河南岸考察,视察了黄河大桥。
京广铁路线河南区段的黄河大桥是一座旧桥,由于大桥的承载能力有限,原来的一组列车要分成两次通过,过桥时间最长需要3个小时。从1950年至1952年,铁道部先后5次组织对黄河大桥的维修加固,竣工后改用大型机车一次牵引,整列通过,运行时间缩短到4分钟,提高效率36倍。
1952年10月31日,***在铁道部长滕代远陪同下,视察了黄河铁路大桥。上午9时,他来到黄河南岸的邙山脚下,从东到西,从西到东,反复查看了几个来回。然后,他点燃一支香烟,坐在一个高高的土坎上,居高临下地俯瞰京广铁路的咽喉——黄河大桥。***指着奔腾不息的黄河对随行人员说:“要确保黄河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黄河铁路大桥的安全。”稍停一会儿,他又说,“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不然我睡不好觉的。”在黄河大桥上,***微笑着与滕代远交谈,询问黄河大桥的情况,滕代远一一做了回答。***亲切的询问陪同的郑州铁路局局长刘建章同志,“是何年入党?这座黄河铁桥是哪年修建的?经过了加固,目前承载能力是多少?从发展看,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要?”刘建章对毛主席说:“我不懂得桥梁,有一位技术人员是桥梁工程师,请他前来向主席作具体汇报”。毛主席听了工程师的汇报,当场指示:“现在处在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啊,要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勤俭办一切事业!”一个小时后,***乘专列,从黄河铁路大桥驶过,进入北岸新乡,沿铁路专用线,直驶号称“小黄河”的人民胜利渠视察。
为成渝、天兰铁路题词
“一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铁路运输迅速增长,既有的铁路运输能力渐渐不能适应,局部地区发生线路及站场堵塞。铁道部提出了旧线改造和新线并举的方针。
根据***主席“要使中国工业化,必须大大地发展铁路”的指示,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铁路建设。为改变旧中国铁路少而偏的状况,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新中国刚刚建立,在财政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政务院决定拨出巨款,修建西南、西北铁路。从1950年开始到1952年,先后建成了成渝(成都~重庆)、天兰(天水~兰州)、来睦(来宾~睦南关即今友谊关)铁路。“一五”期间,全国新建铁路4890公里,全路的里程较解放前增长了22.5%,达到26708公里,改变了旧中国铁路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构建起了内地铁路网的骨架。
***对新中国铁路建设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高兴,他先后于1952年7月和12月为成渝、天兰铁路题词(即“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庆贺天兰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在祝贺新线建成的同时,又提出了修建天成、兰新铁路的目标,给广大铁路建设者和铁路职工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天兰铁路东起天水北道埠,西至兰州,全长348公里,为陇海铁路的最西一段,是内地通往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天兰铁路1950年4月15日开工,1952年8月通车,1954年8月验收运营。1952年10月1日通车典礼上,张治中将绣有***题词的锦旗授予西北铁路工程局。
成渝铁路自成都至重庆,全长505公里,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最早投资兴建的铁路之一。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开工,3万解放军战士和10万民工参战,1952年6月13日竣工,1953年7月验收运营,结束了大西南无铁路的历史。通车典礼上,滕代远部长把绣有***题词的锦旗,授予西南铁路工程局。
关心重视铁道兵建设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这支具有光荣传统、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得到***主席的亲切关怀。
铁道兵的前身是1946年建立的东北民主联军护路队,后编成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同年5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解放战争中,铁道兵部队配合全军战略进攻,实践了“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誓言,先后抢修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北的15条干线,为夺取三大战役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以后,铁道兵主要担当修复铁路工程的重任,转入参加祖国经济建设。在抗美援朝中,铁道兵入朝执行军运保障和修路任务,建起一条被誉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铁道兵作为先锋部队参加了50余项国家大型铁路建设工程,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建立了不朽功勋。1983年10月1日,铁道兵集体转业改工,非正式并入铁道部建制,接受铁道部领导,改称“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中铁建筑总公司发扬铁道兵战斗作风,投身到京九、青藏铁路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建立了新的业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以年产值650亿元的骄人业绩,雄踞环球最大承包商第18位,现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企业。
***非常关心铁道兵的建设,十分重视发挥铁道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953年12月25日,他接见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与其畅谈新中国铁路建设的宏伟目标,并高兴地为铁道兵机关报题写了“铁道兵”3个大字。
1959年2月20日,***、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铁道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对司令员李寿轩、政委崔田民、副司令员郭维城说:“你们要多快好省地修建铁路。”
1965年1月17日,***接见了铁道部政治会议的全体人员。
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建设
旧中国的长江上没有一座铁路桥梁,京广、京沪两大干线,依靠武汉和南京的专用轮渡渡运车辆过江。***溃退时轮渡又遭破坏。铁路由人民政府接管后,虽然很快恢复了轮渡作业,但能力极低,对干线运输造成极大限制。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指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首先贯通京广铁路。铁道部提出龟山、蛇山的桥址方案上报中央后,***亲临武汉实地考察。
1953年2月18日,***登上武昌蛇山黄鹤楼,再次听取汇报,考察京广铁路架桥地形,同意铁道部关于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址方案。
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开工。1956年5月31日,***在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彭敏局长陪同下,乘坐“武康号”轮船,从桥墩下穿行,视察了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工程。
1956年6月1日到4日,***先后3次畅游长江,并游到桥墩间击水。之后,他写下气势磅礴的《水调歌头.游泳》,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千古佳句。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座仅用了两年零一个月建成的大桥,比批准的工期提前了15个月。大桥通车后,使京广铁路南北贯通,通过运量比轮渡增加了十多倍,促进了武汉工业基地的建设。
1957年9月6日傍晚,在武汉长江大桥竣工时,***在铁道部大桥工程局领导陪同下再次视察武汉长江大桥。他详细了解了大桥的工程技术和工程投资状况,表示非常满意。大桥局领导代表全体建桥职工请求毛主席为大桥工程题词。几天以后,***派人送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题词。
第一次看到新中国的火车票
在北京站的站志记载中,收藏着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毛主席在新北京站售票大厅,透过明镜般的玻璃窗口,接过售票员递出的一张火车票,专注地看着。40多年过去了,这张照片代表着铁路客运部门的一种殊荣,在北京站的职工中传了一代又一代,成为全路职工最宝贵的历史记忆。
1959年9月14日晚,***视察了新建的北京站,兴致勃勃地步行来到售票大厅。当班的售票员们整齐地坐在每一个工作台前,接受毛主席的检阅。***走到一个售票窗口,里边的售票员贾根柱立即站起来,向毛主席敬了个礼,***笑着与他亲切交谈,询问了有关售票工作的情况,示意小贾师傅拿一张火车票给他看看,贾根柱把一张硬板火车票递上,***饶有兴趣地翻过来、调过去地看了个仔细。***青年时期到北京,曾几次乘坐火车,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他是坐在马背上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革命胜利,再也没有机会接触过火车票。几十年过去了,他这是第一次看到了新中国自己的火车票,感到非常亲切。***把这张小硬板车票递回窗口,高兴地离开了售票大厅。
为新北京站题写站名
***视察北京站,左二为武竞天,左四为吕正操
在全国铁路数以千计的火车站中,唯有被称为“中国铁路第一站”的北京站,获得了***主席亲笔题写的站名。***视察北京站那天,在广场下车时,看到主楼大玻璃窗上镶嵌着“北京站”3个大字,笑着问大家这几个字的出处,得知是建设指挥部的同志们用他题写的“北京日报”报头的手书拼起来的,欣然一笑,未置一词。
总指挥李岳林借机上前,请求毛主席为新北京站题写站名,***当即答应了这个请求。不久,***乘专列从杭州视察后回到北京,派人将题字送到北京站。现在使用的“北京站”3个字是***在3张题字中亲自圈定的一幅。收到***题写站名的手书后,北京站请著名篆刻家魏长青、柏涛将其放大,并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把3个大字从车站主楼的中央玻璃墙上,移到了主站房3个圆弧屋顶上部,为雄伟壮丽的北京站增添了气势和光彩。
在专列上工作和生活了2148天
从1949年3月25日,***乘火车“进京赶考”,党中央从西柏坡迁至北京,到1975年***最后一次南巡,26年里,***无论是出国访问还是在国内视察,大多是乘坐他的专列。铁道部专运处至今保存着详尽的乘务记录,***乘坐专列共计72次。为了不给地方增加负担,除了到目的地考察外,他大多是在火车上开会谈话,批阅文件,写文章。据统计,他在专列上工作和生活了2148天,累计起来有6年10个月零21天的时间。
***的专列与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专列是***的另一个办公室,另一个“家”。
***的专列由铁道部专运处担当乘务。解放初期,他使用的专列用国产客车改造而成,设备条件很差,甚至没有空调。1957年,从民主德国进口一列普通客车,配备***使用,条件略有改善。
***的专列外形与普通旅客列车基本相同,为深绿色。车厢里是一间简朴的办公室和卧室,带有独立卫生间,警卫人员的岗位和休息室在他的车厢里面。
1959年3月1日,***在专列上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第二次郑州会议)
***的专列办公室摆有写字台、靠背椅、沙发、台灯和几个盛有各种书籍的大书箱。车内陈设比较方便他读书办公、批阅文件。列车的会议室配有会议桌,他经常在那里召JH议,会见地方领导,听取工作汇报,像在中南海一样。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在河南郑州***的专列上,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期7天。***在列车上也是晚睡晚起,彻夜读书办公,有时连吃饭也手不释卷。
列车的卧室和餐厅是他外出生活的“家”,陈设朴素简单,卧室里除了一张硬板床别无它物,卫生间里的生活用品极为普通,都是国产货。他在列车上的饮食从不讲究,粗茶淡饭,红烧肉是最好的菜,辣椒却是一餐也离不了。
1974年到1975年,在这样一个“家”里,这位80多岁的老人居然一住就将近9个月……
向乘务员借阅“二十四史”
***乘坐专列外出,读书是他在列车上重要的生活内容。由于每次外出的时间都比较长,常常带很多书在路上读。除了他自己带大部分以外,专运处也为他准备了一些,长期放在列车上,其中包括《资治通鉴》、《史记》、“二十四史”等。
1958年,***在去南方的专列上,从列车员李凤荣的手中借来“二十四史”之《前汉书》阅读,他边看边记,重要处还用纸条夹在书内。专列返京时,一部分书被***带回中南海阅读,一部分便留在车上。回到北京以后,***想把车上存放的“二十四史”拿回来一并阅读,便写了一个借条给专列乘务员:“铁道部乘务员李凤荣同志:大字《前汉书》13至23本,共10本,拟请允许借我一阅。如蒙许可,请交来人,不胜感激!看毕,连同前借12本,一并奉还。”第二天,***的秘书高智让卫士持***的亲笔借条来到铁道部,李凤荣与卫士一起将书找出送至中南海。后来,***派工作人员将他读过的“二十四史”如数送还了铁道部专运处,成为专运处珍藏至今的传家宝。
为女乘务员共庆“三八”节
1959年3月7日,在主席专列上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刚刚结束两天,列车仍然停在郑州,没有接到***新的行程计划。次日就是“三八”妇女节了,跟随***专列的女乘务员们商量,想跟主席合个影,一方面让主席松弛一下,一方面庆祝自己的节日。当晚值班的李凤荣对毛主席说出了大家的心愿,***听后马上答应:“好,明天我跟你们合影,还要请你们吃饭哩。”***又嘱咐,让专列上的几位领导同志也参加明天的活动,庆祝“三八”节。晚上10时,李凤荣把好消息告诉了姐妹们,大家都高兴极了。
“三八”节这天,***破例早起,穿上他生平最喜欢的灰色长大衣,9点钟便从车上走下来。女乘务员簇拥着毛主席坐在中间,同志们依次围拢在主席左右。摄影师侯波趁大家笑得正欢,按动了快门。照完相,大家登上餐车,围着两张大餐桌坐定。***带着卫士冯耀松入席,他高兴地向乘务员祝贺节日,感谢大家的辛勤工作。领袖和工作人员互相敬酒,***高兴地喝了一杯茅台酒。
视察海河治理工程
地处华北的海河流域素有“十年九灾”之说。1963年8月发生的特大暴雨造成的水患,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直接经济损失60多亿元,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海河的水患牵动着***的心,他对灾情和抗洪D.Z.给予特别的关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1963年10月至11月间,***乘专列外出视察,路过河北省和天津市,沿途考察海河流域的灾后恢复情况,亲自审阅治理海河的水利工程规划。11月12日,***乘专列视察归来路过天津,接见河北省委领导,听取了海河水灾抗洪D.Z.的情况汇报。听说天津要举办抗洪D.Z.展览,特别高兴,欣然答应了为展览题词的要求。几天以后,***派卫士长李银桥将亲笔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交给河北省委。
在***的号召下,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群众性治理海河的运动迅速兴起。
??- 游客
半社会主义论坛 — 半社学会的官方论坛 :: 论坛旧版 :: 全心全意为工农劳动者服务 :: 工农之声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