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的政治立场值得质疑
半社会主义论坛 — 半社学会的官方论坛 :: 论坛旧版 :: 社会主义大家谈 ::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第1页/共1页
《中国青年报》的政治立场值得质疑
《中国青年报》的政治立场值得质疑
项观奇
回到国内才知道,《中国青年报》以“特邀评论员”的高规格,邀请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人士、赵/紫阳先生的所谓“智囊”,并因为那场“风波”而被判过五年徒刑的吴稼祥先生连续写了几篇短评。
历史总归是历史。不能一成不变地看人。但是,读过这几篇短评,人们不难发现,今天的吴稼祥,还是当年的吴稼祥。政治思想、政治立场,一点也没有变。这自然不奇怪,相反,很常见,很正常。不然何以有“顽固不化”的说法,何以有“永不翻案靠不住啊”,何以有“死不改悔的走资派”……这,都不奇怪。
奇怪的是,作为一份党报,《中国青年报》何以要请这样一位人物、发表这样的短评?不仅加冕“特邀评论员”,还生怕影响小了,一发再发,把毒放足。
仅以《改革不是革命,过河还得摸石头》为例,这篇短评,完全是科学意义上的“反动”文章。
谓予不信,请看事实。吴稼祥是这样描述革命的。“改革与革命不同:革命是要先树立目标(比如“要过河”),提出口号(比如“不过河就等死”),大规模动员群众(比如“一到河对岸,一人一小 三”),寻找捷径(比如找桥冲过去、游过去,甚至踏着同伴的尸体蹚过去)。革命不管后果,到河对岸以后,没有小三,只有荒滩,那也无妨。只是你没有小三, 革命领袖可以让你老婆或女儿做他的小三。你不拥护,你就是反革命,死啦死啦嘀。
武装革命家像屠夫,大砍大切,一刀切下去,伤筋断骨,血肉模糊。因此,自古以来,成功的革命家很多,切肉谁不会?结果,革命是成功了,社会则失败了。这种事,中国历史上还少吗? ”
这就是吴稼祥的革命观、历史观。说反动,不为过吧。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跋中说过,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这种革命无非就是承认新陈代谢,承认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涵对其否定的理解,对其必然灭亡的理解。证之历史,事实正是这样。历史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的新陈代谢的过程。历史上的所有的革命、包括无产阶级革命,无非都是这个过程的合理展开,无非都是历史进步的一种需要,一种更多表现为质变的需要。就是改革,也没有离开这个意义。既使革命会伴随着暴力和血污,那也只能说是那个时代的历史进步,只能以这样的形式去完成。形式是残酷的,本质是进步的。套用马克思的说法,这是拿人类的头胪作酒杯,喝下甜美的酒浆。
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吴稼祥以自己的无知和浅薄,诽谤革命,丑化革命,无非是藉此取媚于当局。从其一再引用某些最高领导人的所谓“讲话”、“故事”说事,可以清楚窥见其阿谀逢迎的卑劣灵魂。就这一点而言,今日之吴稼祥,还不如当年之吴稼祥。联系到十八大前,他到处放风说“我可能复出”,此番表演,意在拍卖自己。实在可怜可悲。
吴稼祥的否定革命是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相统一的。在吴稼祥的眼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结果就是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痛苦的呻吟”, “饿得皮包骨头”,“饿得快死了”……于是就要“摸石头”,“找甜头”,也就是要“改革”。
历史事实当然不是这样。但是,有人就是这样看待毛主席领导的三十年的,所以才有了习近平同志“两个不能否定”的说法。面对否定共产/党的反/共思潮,习近平这样提问题,是及时的、必要的、正确的。
吴稼祥否定共/产党又是和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相统一的。可以说,吴稼祥在这里讲“改革”,讲来讲去,最终要讲的还是很明确的,就是要中国放弃带来“痛苦”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会带来“甜头”的资本主义道路,而且是最反动、最落后的权贵资本主义道路。用吴稼祥的话来说,就是“为了免于饿死,……搞单干”。搞单干,就是搞私有化,就是搞资本主义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我这里着重要谈的不在吴稼祥要讲什么。这样的人,你要他不这样讲是不可能的。从他的论证方法到他的政治结论的荒谬和浅薄是显而易见的。这和谢韬、辛子凌、茅予轼、袁腾飞们如出一辙,连从理论上讨论的价值都没有。所以,这样的人的这样的屁话,从来不是我们的关注点。我们关注的是,为什么全国性的有重大影响的党的机关报《中国青年报》要请这样的人,写这样的短评,而且授予了“特邀评论员”的身份。这就不是吴稼祥个人的事情了。这是《中国青年报》的事情,是《中国青年报》政治立场的一次自我表态。
这不是偶然的,但是,这是要认真对待的。联系到自去年以来,吴稼祥到处串连,到处作报告,到处搧风点火,很有点重搞89运动的味道。据说,他到山东大学所作演讲的主题就是:中央高层斗争和中国未来的走向。这是十足的政治。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危险的信号。危险在于,看来吴稼祥在高层有后台,或者说,高层有吴稼祥的代理人。由此可以想到,《中国青年报》请出吴稼祥,也绝不仅仅是《中国青年报》的事情,还有更大更高更有力的后台。
这就是问题的严重性所在。说可怕,不过份,总书记,你可要小心啊!
2013年5月4日于济南
附錄:
改革不是革命 过河还得摸石头
现在许多人调侃“摸着石头过河”,说明明有桥在那儿,不走,非要在河里摸石头,其实是在浑水摸鱼。该怎幺看?说这话的人,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改革不是革命,要改变体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的改革,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以渐近的方式,在试点与试错中,审慎推进。
中国的改革,为什幺要摸着石头过河?
你听说过一个古代笑话吗?一个富翁,看见路上躺着一个人,瘦得皮包骨,问他怎么了。路人说没饭吃,饿得快死了。“真笨,”富翁哈哈大笑,“没饭吃,怎么不吃肉?”今天调侃“摸着石头过河”的人,就像这个富翁——站着说话不腰疼。
改革与革命不同:革命是要先树立目标(比如“要过河”),提出口号(比如“不过河就等死”),大规模动员群众(比如“一到河对岸,一人一小 三”),寻找捷径(比如找桥冲过去、游过去,甚至踏着同伴的尸体蹚过去)。革命不管后果,到河对岸以后,没有小三,只有荒滩,那也无妨。只是你没有小三, 革命领袖可以让你老婆或女儿做他的小三。你不拥护,你就是反革命,死啦死啦嘀。
武装革命家像屠夫,大砍大切,一刀切下去,伤筋断骨,血肉模糊。因此,自古以来,成功的革命家很多,切肉谁不会?结果,革命是成功了,社会则失败了。这种事,中国历史上还少吗?
改革与革命,有何不同?
改革有点像动手术,技术要精,下手要轻。而且越是大手术,越不可能一刀成功,甚至不可能一次手术成功。摸着石头过河,就如同看着患部下刀,剖开胸腔之前,并不真正知道某个肿瘤一定是恶性还是良性。不过,改革与手术也有不同。
无论给身体还是给社会动手术都会疼。不同的是,病人手术可打麻药,社会改革却无麻药可打。改革涉及的面越大部位越要害,社会的痛苦也越深,受不了,就会拒绝。这也就是为什么改革很难成功的原因之一。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找到这样一种起始的改革,不仅不带来痛苦,还能缓解痛苦,让老百姓尝到甜头。老百姓一开始尝不到甜头的改革,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样的改革,在顶层是设计不出来的,只能像郑板桥那样,去听听民间的呻吟。因此,摸石头,其实是为老百姓找甜头。
摸着石头过河,找到甜头了吗?
一开始,甜头其实不用找,只要你愿意倾听老百姓痛苦的呻吟,解除他们的痛苦,就是最好的甜头。幸好邓小平和后来执政广东的习仲勋、执政安徽的万里,是愿意倾听的人。1977年11月11日,邓考察广东,有汇报说,越境逃往香港的年轻人成千上万,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要加固边境上的铁丝网、增派警察和军队。邓说,这不是安全问题,是生活水平问题,只有改变政策、改善我们这边的生活,人才不会逃。1978年,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开始推动设立经济特区,开放从此开始,逃港的人数也逐年减少。
为了免于饿死,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立下“生死状”,搞单干,省委书记万里不仅支持,还要推广。农业部一个副部长当着万里的面批评安徽的做法,万里回答说:“看你长得肥头大耳,农民却饿得皮包骨头,你怎么能不让这些农民想办法吃饱饭呢?”为了温饱,推动了农村改革。温饱就是当时最大的甜头。
这种有甜头的改革,也有点类似于欧盟诞生的过程。用甜头来诱导,一个较小的改革,会拖带出一个更大的改革;从具体、有限的目标,一步步导向最终 目标。这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或者说,摸着石头的过程,在学术上被称为“扩展”或“外溢”效应。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化解反对力量,防止婴儿被扼杀在改革的 摇篮之中。如果欧洲一开始就提出政治一体化,美国肯定不允许,所以它从六国煤钢同盟开始。
http://news.sina.com.cn/pl/2013-02-27/042026368847.shtml[/size]
项观奇
回到国内才知道,《中国青年报》以“特邀评论员”的高规格,邀请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人士、赵/紫阳先生的所谓“智囊”,并因为那场“风波”而被判过五年徒刑的吴稼祥先生连续写了几篇短评。
历史总归是历史。不能一成不变地看人。但是,读过这几篇短评,人们不难发现,今天的吴稼祥,还是当年的吴稼祥。政治思想、政治立场,一点也没有变。这自然不奇怪,相反,很常见,很正常。不然何以有“顽固不化”的说法,何以有“永不翻案靠不住啊”,何以有“死不改悔的走资派”……这,都不奇怪。
奇怪的是,作为一份党报,《中国青年报》何以要请这样一位人物、发表这样的短评?不仅加冕“特邀评论员”,还生怕影响小了,一发再发,把毒放足。
仅以《改革不是革命,过河还得摸石头》为例,这篇短评,完全是科学意义上的“反动”文章。
谓予不信,请看事实。吴稼祥是这样描述革命的。“改革与革命不同:革命是要先树立目标(比如“要过河”),提出口号(比如“不过河就等死”),大规模动员群众(比如“一到河对岸,一人一小 三”),寻找捷径(比如找桥冲过去、游过去,甚至踏着同伴的尸体蹚过去)。革命不管后果,到河对岸以后,没有小三,只有荒滩,那也无妨。只是你没有小三, 革命领袖可以让你老婆或女儿做他的小三。你不拥护,你就是反革命,死啦死啦嘀。
武装革命家像屠夫,大砍大切,一刀切下去,伤筋断骨,血肉模糊。因此,自古以来,成功的革命家很多,切肉谁不会?结果,革命是成功了,社会则失败了。这种事,中国历史上还少吗? ”
这就是吴稼祥的革命观、历史观。说反动,不为过吧。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跋中说过,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这种革命无非就是承认新陈代谢,承认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涵对其否定的理解,对其必然灭亡的理解。证之历史,事实正是这样。历史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的新陈代谢的过程。历史上的所有的革命、包括无产阶级革命,无非都是这个过程的合理展开,无非都是历史进步的一种需要,一种更多表现为质变的需要。就是改革,也没有离开这个意义。既使革命会伴随着暴力和血污,那也只能说是那个时代的历史进步,只能以这样的形式去完成。形式是残酷的,本质是进步的。套用马克思的说法,这是拿人类的头胪作酒杯,喝下甜美的酒浆。
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吴稼祥以自己的无知和浅薄,诽谤革命,丑化革命,无非是藉此取媚于当局。从其一再引用某些最高领导人的所谓“讲话”、“故事”说事,可以清楚窥见其阿谀逢迎的卑劣灵魂。就这一点而言,今日之吴稼祥,还不如当年之吴稼祥。联系到十八大前,他到处放风说“我可能复出”,此番表演,意在拍卖自己。实在可怜可悲。
吴稼祥的否定革命是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相统一的。在吴稼祥的眼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结果就是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痛苦的呻吟”, “饿得皮包骨头”,“饿得快死了”……于是就要“摸石头”,“找甜头”,也就是要“改革”。
历史事实当然不是这样。但是,有人就是这样看待毛主席领导的三十年的,所以才有了习近平同志“两个不能否定”的说法。面对否定共产/党的反/共思潮,习近平这样提问题,是及时的、必要的、正确的。
吴稼祥否定共/产党又是和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相统一的。可以说,吴稼祥在这里讲“改革”,讲来讲去,最终要讲的还是很明确的,就是要中国放弃带来“痛苦”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会带来“甜头”的资本主义道路,而且是最反动、最落后的权贵资本主义道路。用吴稼祥的话来说,就是“为了免于饿死,……搞单干”。搞单干,就是搞私有化,就是搞资本主义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我这里着重要谈的不在吴稼祥要讲什么。这样的人,你要他不这样讲是不可能的。从他的论证方法到他的政治结论的荒谬和浅薄是显而易见的。这和谢韬、辛子凌、茅予轼、袁腾飞们如出一辙,连从理论上讨论的价值都没有。所以,这样的人的这样的屁话,从来不是我们的关注点。我们关注的是,为什么全国性的有重大影响的党的机关报《中国青年报》要请这样的人,写这样的短评,而且授予了“特邀评论员”的身份。这就不是吴稼祥个人的事情了。这是《中国青年报》的事情,是《中国青年报》政治立场的一次自我表态。
这不是偶然的,但是,这是要认真对待的。联系到自去年以来,吴稼祥到处串连,到处作报告,到处搧风点火,很有点重搞89运动的味道。据说,他到山东大学所作演讲的主题就是:中央高层斗争和中国未来的走向。这是十足的政治。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危险的信号。危险在于,看来吴稼祥在高层有后台,或者说,高层有吴稼祥的代理人。由此可以想到,《中国青年报》请出吴稼祥,也绝不仅仅是《中国青年报》的事情,还有更大更高更有力的后台。
这就是问题的严重性所在。说可怕,不过份,总书记,你可要小心啊!
2013年5月4日于济南
附錄:
改革不是革命 过河还得摸石头
现在许多人调侃“摸着石头过河”,说明明有桥在那儿,不走,非要在河里摸石头,其实是在浑水摸鱼。该怎幺看?说这话的人,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改革不是革命,要改变体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的改革,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以渐近的方式,在试点与试错中,审慎推进。
中国的改革,为什幺要摸着石头过河?
你听说过一个古代笑话吗?一个富翁,看见路上躺着一个人,瘦得皮包骨,问他怎么了。路人说没饭吃,饿得快死了。“真笨,”富翁哈哈大笑,“没饭吃,怎么不吃肉?”今天调侃“摸着石头过河”的人,就像这个富翁——站着说话不腰疼。
改革与革命不同:革命是要先树立目标(比如“要过河”),提出口号(比如“不过河就等死”),大规模动员群众(比如“一到河对岸,一人一小 三”),寻找捷径(比如找桥冲过去、游过去,甚至踏着同伴的尸体蹚过去)。革命不管后果,到河对岸以后,没有小三,只有荒滩,那也无妨。只是你没有小三, 革命领袖可以让你老婆或女儿做他的小三。你不拥护,你就是反革命,死啦死啦嘀。
武装革命家像屠夫,大砍大切,一刀切下去,伤筋断骨,血肉模糊。因此,自古以来,成功的革命家很多,切肉谁不会?结果,革命是成功了,社会则失败了。这种事,中国历史上还少吗?
改革与革命,有何不同?
改革有点像动手术,技术要精,下手要轻。而且越是大手术,越不可能一刀成功,甚至不可能一次手术成功。摸着石头过河,就如同看着患部下刀,剖开胸腔之前,并不真正知道某个肿瘤一定是恶性还是良性。不过,改革与手术也有不同。
无论给身体还是给社会动手术都会疼。不同的是,病人手术可打麻药,社会改革却无麻药可打。改革涉及的面越大部位越要害,社会的痛苦也越深,受不了,就会拒绝。这也就是为什么改革很难成功的原因之一。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找到这样一种起始的改革,不仅不带来痛苦,还能缓解痛苦,让老百姓尝到甜头。老百姓一开始尝不到甜头的改革,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样的改革,在顶层是设计不出来的,只能像郑板桥那样,去听听民间的呻吟。因此,摸石头,其实是为老百姓找甜头。
摸着石头过河,找到甜头了吗?
一开始,甜头其实不用找,只要你愿意倾听老百姓痛苦的呻吟,解除他们的痛苦,就是最好的甜头。幸好邓小平和后来执政广东的习仲勋、执政安徽的万里,是愿意倾听的人。1977年11月11日,邓考察广东,有汇报说,越境逃往香港的年轻人成千上万,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要加固边境上的铁丝网、增派警察和军队。邓说,这不是安全问题,是生活水平问题,只有改变政策、改善我们这边的生活,人才不会逃。1978年,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开始推动设立经济特区,开放从此开始,逃港的人数也逐年减少。
为了免于饿死,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立下“生死状”,搞单干,省委书记万里不仅支持,还要推广。农业部一个副部长当着万里的面批评安徽的做法,万里回答说:“看你长得肥头大耳,农民却饿得皮包骨头,你怎么能不让这些农民想办法吃饱饭呢?”为了温饱,推动了农村改革。温饱就是当时最大的甜头。
这种有甜头的改革,也有点类似于欧盟诞生的过程。用甜头来诱导,一个较小的改革,会拖带出一个更大的改革;从具体、有限的目标,一步步导向最终 目标。这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或者说,摸着石头的过程,在学术上被称为“扩展”或“外溢”效应。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化解反对力量,防止婴儿被扼杀在改革的 摇篮之中。如果欧洲一开始就提出政治一体化,美国肯定不允许,所以它从六国煤钢同盟开始。
http://news.sina.com.cn/pl/2013-02-27/042026368847.shtml[/size]
半社会主义论坛 — 半社学会的官方论坛 :: 论坛旧版 :: 社会主义大家谈 ::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